站樁為什麼要有“起勢”?

中華少林內勁一指禪


站樁為什麼要有"起勢"?

這個問題問的好,對於"起勢"傳統只講起勢的重要沒有講起勢的作用。

現代對起勢的理解各有不同我不作評論。

現在我談談站樁的"起勢"。站樁的起勢門派不同起勢也不同。例如我們平時站的養生混元樁,站過混元樁的都知道混元樁的心法,師傅不同心法有別,但基本大同小異。目的就是通過練功有更好的健康指數。

站樁的起勢就是服務於站樁,使你站樁有一個更好的效果。站樁的正確起勢能起到通經活絡、通氣生津的作用。

同時通過站樁所積的能量反過來服務我們站樁裡心法的要求及健康的身體。如涵胸拔背,通過站樁使你真正做到平時身姿也涵胸拔背。年輕人做到了年輕人更顯活力,年老人做到涵胸拔背就會有老當益壯感覺,等等。所以,特別是初練站樁者更顯的起勢的重要。

但起勢是起勢,我們不能把起勢貫穿於始終,如果把起勢貫穿於始終的話你就把樁站死了,就起不到站樁的效果。

站樁的效果好外就是看你站樁能不能做到松靜自然,重要的事情重複一次,一定要做到松靜自然,做到了你今天的站樁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接下來講講"起勢"與松靜自然怎樣地有機結合呢?你每次站樁只要開始1到2分鐘內做好起勢,接下來就交給松靜自然。但每次站樁一定要有起勢,日久起勢(樁姿)就會貫穿於松靜之中。

當松靜之中有樁姿,樁姿貫穿松靜中之時,你的大樁終於站成!

最後祝樁者成樁,給你帶來更好健康。

站樁總結與體會作參考


手機用戶61263399658


站樁有沒有起勢,源於個人對它的理解。

一般來說,起勢對於站樁不是那麼重要,但傳統的傳授,站樁是有起勢的。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自然挺立,目視遠方,凝神定意,心靜如水。

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腿外側涵空,五指微微分撐,指尖向下。

感受一下整體的自然放鬆,用腕力貼身上提,手心向裡,提至胸前外撐環抱,呈橫向橢圓狀,膝蓋微蹲,平心靜氣。

我看網上很多站樁的視頻,雙臂環抱,大都不是橫向橢圓狀,而是兩手離身體很遠的相對很規矩的抱球狀,這樣練,很容易肩累,三角肌痠痛,難以持久。

抱球只是一個比喻,有點意思即可,不是非要模仿很規矩的抱球,這點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一定千篇一律。


大成拳黃景文


站樁的起勢是鍛練站樁開始的熱身,也就是站樁鍛

練的冷起動。這是所有喜歡健身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站樁的起勢和其它的鍛練熱身有著差異化的不同,這是站樁健身修練的特殊性與其它健身方法不同的差異性。站樁的起勢就是鍛練時的熱身預演練。

站樁鍛練講究的是自然呼吸下的形松意緊。心靜,形松,呼吸自然,是站樁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詮釋的是站樁的鍛練精典精華,站樁健生是中華養生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的修練方法,它練氣又練形。神形兼備,讓人的精氣神得到整體健康上的全面提升。

站樁。中華傳統武術,中華養生文化—個從古站到今的功法。怎樣鍛練它能為身體健康提供健康的正能量,如果選擇站樁鍛練身體,就需要了解站樁是怎樣的一種健身方法,怎樣鍛練。這樣才能正確得法的練好站樁,達到保健養生,強身健體的效果。

站樁鍛練的起勢涵蓋很多,對場地,鍛練時的心境,功法的選擇,時間的安排...,怎樣鍛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只有正確得法才能鍛練成功。尤其是站樁的起勢,它是獲得站樁成功的始發站。

站樁的起勢就是鍛練時的熱身。首先要心靜平衡,丟掉心中的諸多思想雜念,沒有心猿意馬的多元雜想,專一的思維意思,意念的全程跟進,撿查我的練功開始的確認。我現在開始站樁了,身體要放鬆,呼吸要自然,全身不要有硬勁蠻力的存在感。放鬆從頭開始,頭頂上懸頭髮有一種被拽又不緊的存在感,雙肩下沉,微內扣。手架有(沉肩垂肘)的表像,沉肩墜肘,含肩拔背,是讓擺放手架有一種舒適感,它會讓你自感舒服,渡過寂莫擺放手架

在時間上的難關,腰要直又不僵硬,雙腰眼凹陷

它就是對塌腰的要求。雙膝微彎,有坐櫈的存在感

似屈非屈,似坐非坐,雙腳掌十趾微微抓地,腳掌心空涵。一切準備就諸,想怎樣站就怎樣站。

這就是小天使FB對站樁為什麼要有起勢的回答。歡迎點評。





小天使FB


雙腳與肩微開,曲膝下壓,雙臂平伸,壓肩沉肘,立腕,挺臀松腰。意靜氣定,氣沉丹田,。

這個站樁姿勢的好處是最出功夫,達到天人合一最快的一種姿勢,還有幾種姿勢,首選這個比較科學好。

站樁為什麼要有姿勢,古人摸索實踐的這些姿勢。現在科學研究發現非常對人體好。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這些姿勢順應吸收宇宙之氣,和銀河系螺旋科學解釋一樣。

所以正確的站樁姿勢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多站樁,修身養性,防身建體。



山覺435


我認為這在練功的時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所練的功法沒有起勢和收勢。可以先走一走路,將氣血活動開,然後再平靜一下心情和氣血。就像普通的體育鍛煉時要提前活動手腕和腳腕一樣,這種練習只會有好處。不會有壞處。

尤其是練武術的一些功法。這種功法收功叫做調和功或者散火功。但凡練過武術氣功之後都必須要去做去火的按摩功,否則日久積火成疾,就會出現耳聾目糊這樣一般的通病。尤其是在操功拍打練習時發現抗擊力不夠的練功的位置就應該多做按摩功,若兒童練武應該多做兒童的全身按摩,按摩的重點部位應該是頭頂,目,耳三處。練武術氣功日久最會容易出現鬱積的火毒,眼紅,耳背,頭部擰脹。暈眩,練功或者按摩可以消除這些現象。胸部,胃部,腰部也要多做按摩進行散火。另外,按摩不同推拿按摩只是摩擦皮膚。推拿多是用各種手段來進行滲透力的治病。

還有的是用藥物來進行散夥的功夫。各種功夫的不同所用藥物之間也不同。但是,不論哪一種功法練後都不能立刻坐下,必須要走動或者練拳,或者體操或者武槍弄棒,做到徹底的散火,散鬱

練功是要避風避溼,否則風寒溼氣由毛孔進入人體,容易導致疾病。





馬佳說健身


謝謝大家的回答!站樁有五花八門的起勢動作。就本門的內勁一指禪功法起勢不下3-4種,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呢?在功友們初習內勁一指禪功法中很困惑,以哪個起勢為準呢?好的起勢能夠在站樁中“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它方面還有以下幾種:

1.“起勢”是功法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凸顯流派特色。讓觀眾瞭解到功法的淵源和區域屬性。比如:內勁一指禪是南派武術氣功,短橋硬馬的外在彰顯力。

2.“起勢”動作依次“松肩”“松肘關節”“松腕”。

3.“起勢”規範站樁中的身法和肢體動作,比如“沉肩墜肘”‘收腹提肛’等;

4.“起勢”為站樁提供符合生理特徵的改變,‘凝神靜息’。氣功三要素中“調身;調息;調心”為接下來的功法做好“序曲”作用。

5.“起勢”打開“肺經”梳理“任脈”調理相對應的臟器。重來沒有任何一部傳統功法對人體經絡如此的重視和開發。在內勁一指禪中,古人論為外在的肢體動作“松,緊,輕,重,肌肉張力”大小等物理性變化足以影響到內在經絡的平衡。

6.“起勢”自我導引內在“氣息”從“丹田”導引出來。

綜上所述,一個正確的“起勢”是如此的重要。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觀點!


中華少林內勁一指禪


起勢是開始做一個動作之前身體需要保持的姿勢以及耳眼口鼻具備的狀態。起勢是人們在長期運動活動中總結經驗得出的標準姿勢。

站樁作為一種健身訓練方法,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了,古人在研究健身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姿勢有利於身心健康,於是就有了站樁的起勢。

站樁的姿勢有很多種,馬步樁,混元樁等,這些站樁起勢都要求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身體正立,腳尖朝前,凝神,呼吸自然等。

良好的站樁起勢是古人實踐得出經驗,有利於練習者氣血流通,氣感增強,快速練出功夫。


奇哥修真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起式要有動作,要從兩個大方面來講。第一:是一種攻防意識,只要身體一動攻防就有了,不是單純為了動而動的。第二:從鍛鍊養生角度來講,首先意動引導著氣動,氣動引導著力動。意和氣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力可以通過外在的肢體運動而體現出來,是比較容易感受和捉摸的。

如果讓一個初學者上來就站一個定式或者打坐,養氣。他們是很難體會到意和氣的,並且很難集中精力。讓他們通過慢慢的舉手,開胯等一些動作,由力動到氣動再到意動,這麼一個由外而內的逐步的過程,而達到站樁的最終目的。同時避免了,單純的定式思考容易讓人想入非非,單純的運動而不思考那麼只會變成武夫的一些弊端。

對於樁功我有整理的一點淺見發佈在了頭條,如果覺得我說的還有道理可以看一下我的內容。


平凡的武人


由於普通人腳趾不是有力的抓地體感重心在腳掌和腳跟的中心,正確的重心比普通人體感稍朝前在腳趾和腳跟的中心到湧泉。不是一個點,是湧泉穴到腳心的一小段範圍。

足弓,站正了重量壓在腳上,微用力崩整。

過用力會足弓過高,難以持久。(站對了,即便極限用力抓地也可以壓著足弓)

腳踝和小腿要垂直~

膝蓋向前,腿整體向內轉裹著勁。(筋崩起)

胯的位置

胯前側提起,前側位置大約對腳趾跟,後側對腳跟~高樁大部分人還能挺一挺就比較接近,馬步需要幾年練習開胯。圖中錯誤的姿勢一推就倒。。。

發力部位

正確的發力,腳趾抓地腿微彎,膝蓋部位那裡才能用上力。卷胯做臀,崩起一條大筋才能感受到屁股下內後的位置發力。這膝蓋那裡是肌肉但被動控制沒發主動發力!臀部那裡就是一條大筋。臀部肌肉放鬆會自然拉緊(斂臀)。

滿足以上條件,每條腿在前後方向勁力形成一個橋。腿上是整體,上身前傾後傾作用到胯上的力直接作用到腳尖和腳跟。依靠重力壓緊腳上的勁力以及斂臀卷胯可以放鬆腿部的肌肉,不會有很大強度,但久站會筋酸!強行站會傷筋骨!

另外兩條腿內側發力可以由襠部彙集行成一個橫向的橋,左右傾斜作用到腳內側,勁力由腿內側通向襠,兩腿較力可以發出比傾斜重量更大的力以此提供穩固,腳外側則只通勁到膝蓋且被動發力可作為穩固的輔助隨腿勁力內裹稍崩處於待命狀態。

如此前後兩座橋,左右一座橋,每隻腳又各是一個橋,腳趾到腳掌又是橋。整個下身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

由於都是靠筋骨崩起來的穩固,站完鬆下來只有一個感覺,真TM的爽!就像靜態拉伸完放鬆一樣!

另外站樁標準對筋骨要求很高,初練動作正確也要發力才能穩固,再慢慢完成以拙力換勁的過程,普通人發力維持基本不能超過2分鐘!類似身上壓上幾百斤的腿腳狀態!

只要腰以下站整了,上身只要按,虛靈頂勁,收下頜等要領直白的照做就可以了!主要是頸椎和尾椎上下撐起,肩沉扣加兩個手臂左右撐起。常見錯誤挺胸收腹,練習腹式呼吸把肋骨收起不外翻。都是直白的照做,但與腿不同,不可以用力崩再換勁來硬的!需要松練先有意再有勢再微用力慢慢的通勁!

所以要先練練基本功,滿足基本的筋骨強度,找準姿勢,以極限發力維持幾分鐘,再松一點蹲低一點就可以感覺很放鬆了,然後久站慢慢的換勁練筋骨~

補上緊繃練習圖,扶著肩高物體,按前面標準,以整的狀態,緩慢蹲起適當練習,以筋骨最緊的高度(通常較高),腳抓地,卷胯斂臀,手下壓,沉肘,沉肩,扣肩,頭上頂,同時發力,以能保持整穩定的極限發力,此時全身繃緊,唯獨小腹是松的,用腹部呼吸(不要以此練習腹式呼吸),維持幾分鐘(量力而行推薦不超過兩分鐘),再把力鬆下來蹲低一點調整到筋骨鬆一些,感覺全身輕鬆,接著就保持穩穩的站樁,松的感覺沒了再來一套。繃緊有點取巧,主要是為了找整,功夫上身需要松並久站,基本崩幾次就能鬆下來久站了,剩下再崩也沒有意義,主要是心性,仔細體會勁力和平衡就不會無聊。

強調一下繃緊的風險,基本功不足傷筋(類似拉傷),基本功足崩久勁偏了傷關節(骨錯縫,類似扭傷)。一定要量力而行!傷筋可以養,骨錯縫,需要正骨或反向練拉回來,而且有的骨錯縫難以察覺,一用力就傷或者慢性損傷,造成慢性損傷就難治了,或者不傷但導致其他關節代償而受傷!風險有點誇大,普通崩一兩分鐘沒大問題,但一定要注意!

真正站樁開始第一目標就是換勁,儘量的松,松不下來調正,都鬆下來就更整,整完再松,如此循環提高,直到通的狀態(真正的松整)!站樁系列有寫正整鬆通。

守意,基本功裡沒有上身的練習,上身除了站樁,還可以平時守意,不同下身可以靠換勁,上身需要先有意,再有勢,然後微用力,一點一點通,用力崩通常姿勢不標準,需要慢慢來!

守意順序,呼吸為主,其他按從簡單到難,從影響範圍小到大守意順序,守頭上頂(豎直),守收下頜(脖子向後挺直),守沉肩扣肩,守含胸拔背,守實腹松腰,最後再守頭上(綜合所有上身規矩的頭上頂),配合站樁慢慢的把脊背拔直。我有專注練呼吸,直接同時守了收下頜,頭上頂!下身有餘力可以守足心含空,斂臀松胯。

只為了身姿挺拔懶得長時間站樁,可以守足心含空,腰椎豎直,鼻豎直,耳對肩。

有知友想要站樁正腿,降低站樁強度以勁力扭轉正腿,穩住後再以上下蹬的勁力間接的扭轉,用更多的時間練習(正腿1小時起步練到3小時,普通站樁半小時起步到2小時練習可早晚分練1小時,站兩小時輕鬆可以向馬步發展或練單重樁功),並逐漸正腿(一下正太多可能會傷)。另外可以練習一下行走和坐的時候的正腿。還有朝左右方向抬(不是踢)的大腿扭轉練習鍛鍊肌肉筋骨。我是蘿蔔腿,筋骨正過來了已經,但肌肉發達程度還沒平衡看起來有點偏,慢跑一兩個小時沒有壓力~還有練習打坐雙盤,慢慢練循序漸進練習,也可以正腿,筋骨撐開各種動作勁都通常,比標準直腿還要標準的自然腿。。。





戴文岄易學


看了看前邊的回答,均沒有得到真傳,可以說都是胡謅。

所謂起勢,就是通過運動形成“勢”——這個勢,不是姿勢,而是外靜內動的態勢,是各種力量的均衡。

兩手抬起,身體隨著上升;後兩手環抱,身體下坐。慢慢體會這一個起勢,六面整體力就出來了,上提下坐,外撐內抱……

而如果沒有這個起勢的慢動作做引子,站樁時隨便的擺出姿勢,那體內必定體會不到勢與力,筋骨得不到抻拔,這就是枯樁,什麼也求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