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

活動中心17653708


這句話的上半句是

“水至清則無魚”,從整個這句話來看,就是用一個類比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內涵。

這句話源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的記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察”在這裡有洞察、知曉的意思;至,極致;“徒”,可以簡單理解為徒弟,在這裡的意思比較寬泛,也包含同一個陣營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話就不會有魚;人看得太清、太計較就很難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鄭板橋有“難得糊塗”的名言,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深諳此道,他強調用出世的態度,來做入世的事業。一次,孔子帶弟子云遊講學,路遇一個酒館,便要求弟子去酒館討要點吃的。酒館老闆聽說是孔子的學生,便在紙上寫了一個字來考他,允諾他通過考驗便可以隨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題沾沾自喜,毫不猶豫地說,這個字太簡單了是“真”字。老闆搖了搖頭,弟子不解地去請教孔子,孔子看後說,這個字念“直八”, 老闆大喜,不絕稱讚。

弟子不服,這個字明明是“真”字,為什麼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說:為人處世,無須事事較‘真’,你非要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這個觀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多有體現,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中庸之道”。無不體現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然,我們需要明白,“人至察則無徒”並不是是提倡毫無底線的和稀泥行為。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既要秉持寬容之心,又要堅守底線思維;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則,又靈活運用完成任務;嚴格律己,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寬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則無徒”的本意就是規勸人們要有一顆寬容之心,無論是對於一個團隊的領導者還是組成團隊的個體同樣重要。

對於團隊的領導者者來說,秉持寬容的態度待人,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團隊的整體氛圍輕鬆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結果就是給團隊成員帶來巨大壓力和不適,終日的謹小慎微就會產生逃避心理與抗拒感。

對個人來說,如果眼睛只盯著別人的不足,斤斤計較於雞毛蒜皮的事,無疑是一種沒有朋友的行為。

恪守底線原則的至察

在保持寬容的心態同時,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必須要有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水至清。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水至清的原則和底線就是整個團隊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領導者個人領導力的體現。它能夠為團隊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為之奮鬥的堅實的基礎。

對個人來說,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別人不一定認同。

不斷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與生活中,除了對待他人的態度以外,還有對於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謂“自察”,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瞭解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貢獻自己的力量。嚴於律己,積極改正自己的短處,從而達到對修身立德的促進。所謂“修身齊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

博學多聞的智者,總是溫良謙遜;碩果累累的樹枝,永遠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滿必虧,澤滿則溢。

劉邦曾這樣評價自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的這段話,深刻的論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為他對自己有著客觀全面的認識,才能讓他看到團隊其他人的長處併合理利用。

綜上所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不僅僅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通過一個“至”字表達了其中的辯證關係,為我們指明方向。也就是什麼情況下會導致“無魚”、“無徒”,如何做才能“有魚”、“有徒”。雖然這句話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如今它依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