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祕密?

李勇材


西遊記是權力之爭的遊戲,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如來佛祖策劃的活動,此為其一。其二,金剛琢才是最厲害的兵器,太上老君是牛逼的人物,卻在孫悟空大鬧天空時表現能力一般,這不過是老君有意為之,以便為後期自己的青牛精下凡攪擾得大亂,而後出面收服,以此宣誓自己無上的能力,告誡天庭,能力強大,只是有些事情不想出手而已。其三,天庭有三十六重天,玉帝卻只能住在三十三重天,因為後面的三重天住著牛逼的人物,連玉帝都不敢得罪之人,等同於封建社會時期的太上皇。


125書群


《西遊記》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耳熟能詳,是多少人的童年回憶。但其中也有不少我們觀眾看了這麼多年挖掘的秘密。

唐僧是金蟬子的第十世?那前面的九世呢?都被沙和尚吃了頭骨掛脖子上當項鍊了。

我們老說孫悟空是石頭蹦出來的,其實不是吧。他是石頭產了一個石卵,然後變成了石猴,和人類的過程相近。

孫悟空是個矮子,當然畢竟是猴子,身高肯定不高,原著中說孫悟空身高不滿四尺,也就是不到一米三的身高。

不只是西天有經書,東天也是有的。在原著書中有這麼一段:是一老者,斜依在竹床上,唸叨:去不得,西天難取經,要取經,往東天去罷。但西遊記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本書所有都是圍繞師徒四人一路向西,遭遇重重磨難,為的就是到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普渡蒼生,所以一筆帶過了東天也有經書的章節。

唐僧是身有殘疾的。唐僧還未出身之時,父親被強盜殺死而母親被強盜擄走。唐僧出世後,母親自認無力撫養孩子,自然也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於是便把孩子偷偷送走,但是為了防止日後相認,母親便咬下了唐僧一腳趾,作為來日相見的記號。


總而言之,從古到今,西遊記的故事耳熟能詳,同樣帶給我們不少有關人生的哲理,不愧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


壹麯


悟空的師父 《西遊記》中,有一個人頗為神秘,這就是傳授悟空本事的菩提祖師。本章我們對菩提祖師的身份進行探討。這一探討並非出於獵奇的心理,而是因為孫悟空師父的身份與西遊整個故事有內在的聯繫,它有助於我們回答下面兩個問題:一是孫悟空的本事為何前後看起來有巨大的反差;二是為什麼孫悟空能加入取經隊伍並最終成佛。有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西遊記》的整個故事才更加完整。 關於祖師身份的幾種猜想 菩提祖師在《西遊記》中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引起了不少人的聯想。有人說他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有人把《西遊記》與《封神演義》聯繫起來,認為菩提祖師是準提道人,甚至有人說菩提祖師就是如來自己的化身。 說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自然不是沒有根據。佛祖座下,須菩提是一位重要的弟子,“須菩提”的意思就是解悟空性,他被稱做“解空第一”。空在佛教經典中十分重要,但“空”又太玄妙難懂,說它是“有”也不對,說它是“無”也不對。空,不是空了沒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它不是實有,卻又離不開“有”。在佛祖座下眾多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體證空的妙義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既然師父是解空第一,那麼,他的徒弟自然會對“空”有很深的體悟,於是徒弟叫“悟空”也就很自然了。所謂悟空也是解空,是對空的一種理解和體悟。 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困難,首先,須菩提作為如來佛的重要弟子,卻好像完全脫離了組織,跟佛祖沒有一點聯繫了。而如來佛十大弟子中的其他人如金蟬子、阿儺、伽葉等卻老老實實地呆在師父身邊,如來對這個弟子的動向也沒有過問,這是很反常的事情。 其次,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徒弟的神通往往跟師父差了一大截,基本上不是一個級數,就像木叉之於觀音菩薩那樣。金蟬子、阿儺、伽葉都位於如來十大弟子的行列,但他們的本事都頗為低微。而菩提祖師的神通幾乎可以用如天如海、深不可測來形容,即使與如來佛祖相比,似乎也不遑多讓,這也是一個多少令人稱奇之處。 此外,菩提祖師的學識與本領也非常奇特: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他讓孫悟空選學的低級課程,就有道字門的三百六十旁門,包括術字門的請仙扶鸞、趨吉避凶,流字門三教九流的看經唸佛、朝真降聖,靜字門的參禪打坐、戒語持齋,動字門的採陰補陽、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駁雜;這些顯然不應該是如來佛教給他的。如果他真是“解空第一”,在從如來佛處出師以後,更不會學這些雜七雜八、他也用不著的東西。 祖師自稱“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這十二個字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其中“如”字輩比較奇特,不知道如來是不是“如”字輩的。 總而言之,認為菩提祖師是如來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說法面臨不少困難,有些牽強。 另一種說法認為,菩提祖師乃是《封神演義》中與如來並立的西方準提道人,是西方教的二教主。這一說法的重要證據,在於從《西遊記》與《封神演義》這兩本書中尋找人物之間的聯繫。 在《封神演義》中,準提道人出場時,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他對文殊廣法天尊說道: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菩提祖師是準提道人的證據似乎十分確鑿,只是有一個遺留的小問題,就是這兩本書到底是誰抄了誰。這個問題也並不是很複雜,因為同樣明顯的是,《封神演義》中的接引道人對應著《西遊記》中的如來佛,對這兩人,兩本書中也都以詩的形式進行了描寫。 還有一種影響較小的說法,認為菩提祖師就是如來本人,這種說法的依據並不是很多,主要基於幾點想法,比如認為一般人教不出孫悟空這樣的徒弟;一般人的徒弟也偷吃不到太上老君的五葫蘆金丹,如此之類,因此祖師就是佛祖本人。這一說法捕風捉影的成分較多,紮實的證據較少,推測過程中也有一些邏輯上的缺陷。而且,在大鬧天宮時節,還有一個細節,如來應玉帝招請前往###悟空時,問悟空:“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其潛在的話語是說如來並不清楚這猴頭的來歷。除非如來是當面說謊,否則他是不該有此一問的,而以如來佛之尊,似乎沒有說這種謊話、明知故問的必要


揹包環世界


一般人都把《西遊記》看作是一部很好的神話小說,鮮有人知的是它背後隱藏著深厚的現實社會的處世道理。作者剖析了國家、社會的各個方面,得出很多經國、處事、待人的經驗和道理,又通過唐三藏取經的神話故事表現出來。所以說,名為“取經”實為“送經”。

唐僧,是一個典型的地主,“唐僧肉”,就是他的家產。這類人愚忠有餘,靈活不足,死板教條,還自謂清高。

孫悟空,是一個江湖遊俠,兼有商人、俠客、山大王、說客等等的特性。這類人社會交際面又廣又深,支持者眾多,社會經驗豐富,臨危不亂。

豬八戒,是一個典型的農民。知識淺薄、處世樸實、愚而不鄙,錯而不惡。

沙僧,是一個典型的地主階級的忠實僕人。雖然對於是非曲直自有主見,但是,維護主人是他的最高原則。

白龍馬,是一個典型的奴隸。他沒有發言權,只有做牛馬的份兒。

這五個人,正好代表了構成地主階級國家社會的五個基礎階級。而這五個人各自的出身、經歷、性格、信仰、處世方法等等,都各不相同。作者由此向世人傳達了一個重要的經國處世的道理:社會上的人千差萬別是自然現象,正因為千差萬別,才出現各有所長的人才。怎樣讓各種人才,各用其長,就看組織者的方法高明不高明瞭。

為何讓孫悟空從石中出生?

《西遊記》中的五個取經者,作者對其來歷都有個說明。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是現實社會里一種人的影子。

孫悟空的“童年”,就是典型流浪兒童的寫照。作者讓孫悟空從石頭中迸出,不只是為了“傳神”,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一個逆境者的成長道理。在地主階級國家的社會里,宗法制度、官祿世襲、子承父業、官官相衛等等,人緣關係、金錢關係盤根錯節。在這種社會里,做什麼事情,離了人際關係、人情關係,寸步難行。這樣的社會風氣,養出來的人必然都是些沒有真實本領的腐敗無能之輩。要讓孫悟空具有通天徹地的本領,就必須讓他脫離“世俗”,否則,他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西遊記》揭露了現實社會弊端

《西遊記》可以說,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例如,在取經之前,孫悟空是無往不勝的。而到了取經的時候,連太上老君的牛、原始天尊的獅子、牛魔王的兒子都打不過了?其實,這並不是作者的疏忽。作者的真實用意不是講鬼神之道,而在於向讀者傳達現實有用的道理。例如,過火焰山的故事,重點不是怎樣過火焰山,重點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道同時,對頭可變為朋友;道不同時,朋友可以變為對頭。

處在作者的歷史條件下,他雖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的,更找不出解決不合理現象的正確辦法。作者把社會上出現的一切現象原因,統統歸結為“心”。作者認為:人行善、惡,關鍵在“心”,善、惡之別,僅僅一念之差。所以,《西遊記》一書,始終貫徹一個“心”字。

看書,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不論從“門道”的角度看,還是從“熱鬧”的角度看,《西遊記》都讓人百看不厭。而看“熱鬧”的人多,看“門道”的人少。


非堂空間


1.取經隊伍不像電視電影裡演的,只有唐僧和悟空、八戒、沙僧、龍馬4個要贖罪的徒弟,還有菩薩派來暗中保護唐僧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39人,所以取經隊伍總共有44個人。

2.唐僧是第金蟬子的第十世,前九世呢?都被沙和尚吃了頭骨掛脖子上當項鍊了

3.孫悟空不怕火,他怕的是煙。另外紅孩兒練的是三昧真火,跟八卦爐的火是兩回事。還有就是取經路上孫悟空是逐漸升級的,剛開始大鬧天宮時是太乙散仙,等快到靈山的時候級別已經是混元一氣上方太乙金仙。

4.花果山不是普通的仙山,不但孕育了神猴孫悟空,而且是十洲三島的祖脈,大地之根,比如來所在的靈山,以及須彌山要強大的多,花果山經常有龍、麒麟和鳳凰出現,但因為後來孫悟空和天兵天將對抗,最終被二郎神和手下付之一炬。

5.孫悟空不是花果山的那塊石頭整個變化的,而是石頭產了一個石卵,然後變成了石猴,和人類的生產過程類似。

6.四大部洲的正確念法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應該是——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北,俱蘆洲。其中瞻部意思指當時的中國。


牧之文化


1、花果山不是普通的仙山,不但孕育了神猴孫悟空,而且是十洲三島的祖脈,大地之根,比如來所在的靈山,以及須彌山要強大的多,花果山經常有龍、麒麟和鳳凰出現,但因為後來孫悟空和天兵天將對抗,最終被二郎神和手下付之一炬。

2、孫悟空不是花果山的那塊石頭整個變化的,而是石頭產了一個石卵,然後變成了石猴,和人類的生產過程類似。

3、本劇所有翻跟斗和騰雲駕霧的鏡頭都藉助了一項神器:蹦床。

4、為了突出女妖的嫵媚,要求服飾儘可能暴露,但由於那時社會的開放程度還不深,於是導演組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肉色尼龍棉衣。

5、觀音一共有三個頭套(緊箍算一個) 而緊箍是三個頭套中最菜鳥的一個了。另外兩個更加痛苦,1個在黑熊精頭上 另外一組賞給了紅孩兒.


蒹葭讀詩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一生浸潤官場,如果細細解讀,西遊記中對於宦海沉浮的隱喻可謂比比皆是。其實,西遊記中要取的有兩部經書,一部是去往西方極樂取回來的《大乘佛法》,另一部其實就是書中的隱藏任務。

在第一重的明線中,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修得正果。而在西遊記第二重的暗線中取得真經的線路恰恰是相反的。在西遊記的第十九回,題目叫“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這一回主要寫了兩件事,一件就是唐僧收了八戒做二徒弟,另一件就是烏巢禪師向唐僧傳授了《多心經》。因為收八戒佔了篇幅的80%多,所以大家對於後面烏巢禪師這一段就忽略了。其實仔細回憶一下,每次唐僧遭遇劫難的時候,他念的既不是自己學過的佛經,也不是觀音或如來傳的法旨,而是這部《多心經》。這部經書才是整本書“取經”的精髓,唐僧要取的經其實在收八戒之前就取到了。

《多心經》又稱《心經》,被後世稱為佛家“提綱挈領”的重要經書,也是玄奘法師著重翻譯和傳教的經書。不談歷史考證,就單說小說中也能找到線索。在師徒四人快到靈山的時候,悟空問唐僧,“烏巢禪師傳的心經,你還在讀嗎?”唐僧說,“時時刻刻不敢忘。”悟空說,“老見你念經,你理解嗎?”唐僧反問悟空“你理解嗎?”悟空說“我當然理解。”之後師徒兩人就不說話了。旁邊的八戒和沙僧取消悟空根本不理解,唐僧說“悟空真的是懂了,悟空的理解已經超過語言了。”這一段看似插科打諢,其實句句飽含玄機。悟空和唐僧之間討論的就是是否理解了《多心經》的真諦,因為這部經書才是他們取經真正的目的。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也只有唐僧和悟空兩人徹底悟通。這也就是後來只有兩人能成佛,而其他人不能的原因了。

其實小說想表述的很簡單,明線去西天取經,為的是傳教,是為眾生取的;暗線一路領悟多心經,為的是修行,是為自己證道。小說唯恐讀者看不明白,特地寫出來,在唐僧取到大乘佛教所有的經書帶回東土的時候,連看都來不及看一眼就被空中的羅漢們帶走了。這已經充分暗示了這部經書的內容和唐僧成佛並沒有關係,唐僧真正證道的經書是《心經》。唐僧和悟空的成佛之路,不僅完成了取經團隊的任務,也完成了自己的修行,兩者的結合方成正果。而八戒和沙僧只是公事公辦完成了任務,所以只得到了羅漢和使者。

一部西遊,兩部真經。其中真意,觀者自知!





圖說西洋Andy


孟子有一句話:學問之道,求其放心。

人這一輩子,其實就是修習心性的過程。

最近偶然看見一個對西遊記進行解讀的視頻,這是我最近一段時間看到的應該是最好的視頻。

那就是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講到《西遊記》,他的觀點我認為非常經典:

《西遊記》是一個修佛的過程。為什麼西天取經是四個人,他們的角色是什麼呢?


他說《西遊記》壓根兒就是唐僧個人的一個修佛的過程。

孫悟空代表了唐僧那顆不受約束的心。此外,孫悟空有72般變化,我們的心也有72般變化,可以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孫悟空的所有本領就是我們不受約束的心的特徵。這顆心的力量很強大,破壞力也很可怕,所以才會出現緊箍咒,為的就是約束那顆心。


而豬八戒代表的是唐僧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慾望。豬八戒看到美女,美食,金錢都會犯錯。可是唐僧並不會去管八戒,也不說他,我們對自己的慾望犯下的錯誤總是會比較寬容一些。


而沙僧呢,他只知道幹活兒,挑著擔子無怨無悔,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但是很無趣,他代表的就是唐僧的理性和邏輯。


白龍馬則代表的是唐僧的意志。無論團隊中的其他人表現如何,是精誠合作還是鬧著散夥,白龍馬都是一定要去取經的。


孫悟空和牛魔王曾經是好兄弟,都是山野的妖怪,無法無天。但是孫悟空跟著唐僧去西天,一路修行,最後成為鬥戰勝佛。牛魔王還是原來的心性,所以他未能擺脫妖怪的身份。


在《西遊記》的最後孫悟空修煉成佛,對觀音道:菩薩,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怎還帶緊箍兒,你還念什麼緊箍咒約束我?趁早念個松箍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再去捉弄他人。


菩薩說: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得道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孫悟空局手去摸,果然沒了。


行修遠


真假美猴王后,孫悟空為什麼不鬧了,是不是那個敢打敢殺的孫悟空,讓如來給滅了,後來取經的只是一個假的🤔



我很迷人



沙僧不為人知的故事!!!清代有一本研究《西遊記》的專著很出名,就是悟一子陳士斌的《西遊真詮》,其中論及玻璃盞時曾說:“蟠桃會所以合歡心也。玻璃盞千年之水化成,西方至寶,所賴以合歡者惟此。彼用意不誠,而失手打碎,各失歡心,褻寶溺職,其罪滋大。”道出了此事真相:原來是沙僧壞了王母娘娘的“合歡”好事,所以才被怪罪。   對於這一論斷,乍看之下很多人可能都難以接受,天庭的蟠桃會怎麼會是王母尋歡的場所呢?然而不要忘了,在歷史上的房中術文獻中,王母是祖師級的人物,當初就是她命玄女素女下凡,在給黃帝教兵法的同時,也教會了他房中術,《黃帝內經?素問》因此而成為千百年來房中術的基礎性理論著作之一。  另外在歷史上,玻璃盞和“合歡”二字是頗有淵源的。《紅樓夢》中曾記載了調製混合酒——“合歡酒”的操作過程:“瓊漿滿泛玻璃盞,玉液濃斟琥珀杯。”酒以“百花之蕊、萬木之英,加以麟髓之旨、鳳乳之曲”調成,可作資證。

在《西遊記》中,吳承恩常用言簡意賅的幾個字來概括人物外貌。如描寫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臉雷公嘴”,描寫八戒常用“長嘴大耳朵”,都非常生動。唯有描寫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卻是“晦氣色臉的和尚”。前文已經說過,沙僧本是凡人修煉成仙,修仙過程可以使凡人脫胎換骨,變化氣質,所以凡人成仙后一般都是仙風道骨,氣色很好。而且沙僧作為捲簾大將,侍立玉帝身邊,代表著天庭的威嚴形象,儀表堂堂乃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沙僧自述當捲簾大將時描述道:“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整天都這麼威風排場,足以使一個人培養出一股官氣,你看那些大領導們,哪個不是方面大耳,儀表不凡,罵人都罵得那麼帥?吳承恩才思過人,書中絕少閒筆,所以“晦氣色臉”四字中大有文章。   我們先從側面分析這個問題。整個一部《西遊記》,從頭到尾,唐僧都是各路妖怪爭奪的對象。男妖怪們一般都是想吃唐僧肉,女妖怪們卻常常想的是和他洞房花燭。第80回,拖塔天王的乾女兒白毛老鼠精就曾說:“那唐僧乃童身修行,一點元陽未洩,正欲拿他去配合,成太乙金仙,不知被此猴識破吾法,將他救去了。若是解了繩,放我下來,隨手捉將去,卻不是我的人兒也?”吃唐僧肉的效果只是長生,破唐僧的身卻可以成為太乙金仙,足見神仙的處男之身有多麼珍貴。所以沙僧作為天庭裡少見的處男,肯定整天生活在眾女仙的虎視眈眈之中。   處男之身如此珍貴,所以一般不通過房中術修仙的人都很注重保元陽固真精。如果不小心失掉元陽的話就會功力盡失,氣色大變。

所以,沙僧之所以由相貌堂堂的捲簾大將變成“晦氣色臉”,便是因為丟掉了元陽真精。

  據說國外曾舉辦過一屆小小說比賽,要求在儘可能少的字數里將宗教、皇室、性 愛、懸念和精闢融為一爐,獲獎的小說只有一句:“上帝啊,女王懷孕了,是誰幹的?”沙僧的故事也可以如此總結,那就是:“玉皇大帝啊,捲簾大將失貞了,是誰幹的?” 到底是誰使沙僧失去了貞操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王母娘娘。沙僧如果是天庭裡最後一個處男的話,肯定會引起王母娘娘的無限興趣,另外王母也要了解玉帝在外偷情的情報,從沙僧這裡突破肯定最為直接。沙僧雖然思想純潔,立場堅定,然而王母娘娘何等法力,哪裡是他抗拒得了的?   這也就解釋了沙僧之所以被貶。官方歷史的一慣做法就是掩蓋自己的醜事,然而只要你留心尋覓,總是能找到蛛絲馬跡的。初戀是人生最寶貴的經歷,一個修行千年的處男,情竇初開,精神世界冰清玉潔,如果有一天,他將自己最寶貴的元陽真精給了一個女人,那麼這個女人無疑會成為他刻骨銘心的初戀。然而沙僧的深情用錯了地方,王母娘娘絕不是值得他付出的人。所以在蟠桃會上,當沙僧得知王母娘娘開會的目的是為了“合歡”,而他手裡捧的玻璃盞就盛滿了所謂的“合歡酒”之時,沙僧的心都碎了……

絕望的沙僧一把將玻璃盞摔碎在地,憤怒地質問王母娘娘為何玩弄他的感情。沙僧的這番演講對在座的神仙有多大的震撼力?“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為什麼“魂飛喪”?原因就在於此。 但是在王母娘娘看來,被她玩弄過的沙僧早就沒什麼價值,頂多不過是一堆藥渣而已。為了封住沙僧的口,她肯定要懲罰沙僧。而在玉帝那裡,看到自己最信任的保鏢居然給自己戴上了綠帽子,他的怒火可想而知。

於是滿懷仇恨和恐懼的玉帝親自動手,將沙僧重責八百,貶到流沙河這樣一個毫無人煙的地方,每過七天就將飛劍來穿沙僧胸脅百餘下,提醒他不許洩漏機密。可憐的沙僧,就在這樣人不人鬼不鬼過了好幾百年,才碰到唐僧一起去取經,最後終於獲得了西天的綠卡,擺脫了王母與玉帝的魔掌。   一千多年來,因為擔心王母玉帝的打擊報復,沙僧始終沒有向別人提起此事,而天庭的新聞媒體更是一字不提。所以在《西遊記》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晦氣色臉的苦力形象,沒有人知道,他曾經是如朝花般燦爛的天庭裡最後一個處男。“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幸好千年之後知乎二院的誕生,沙僧的這段情史才終於真相大白,不知沙僧對此是否能感到一絲欣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