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秘密?

李勇材


西游记是权力之争的游戏,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如来佛祖策划的活动,此为其一。其二,金刚琢才是最厉害的兵器,太上老君是牛逼的人物,却在孙悟空大闹天空时表现能力一般,这不过是老君有意为之,以便为后期自己的青牛精下凡搅扰得大乱,而后出面收服,以此宣誓自己无上的能力,告诫天庭,能力强大,只是有些事情不想出手而已。其三,天庭有三十六重天,玉帝却只能住在三十三重天,因为后面的三重天住着牛逼的人物,连玉帝都不敢得罪之人,等同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太上皇。


125书群


《西游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是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但其中也有不少我们观众看了这么多年挖掘的秘密。

唐僧是金蝉子的第十世?那前面的九世呢?都被沙和尚吃了头骨挂脖子上当项链了。

我们老说孙悟空是石头蹦出来的,其实不是吧。他是石头产了一个石卵,然后变成了石猴,和人类的过程相近。

孙悟空是个矮子,当然毕竟是猴子,身高肯定不高,原著中说孙悟空身高不满四尺,也就是不到一米三的身高。

不只是西天有经书,东天也是有的。在原著书中有这么一段:是一老者,斜依在竹床上,念叨: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但西游记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本书所有都是围绕师徒四人一路向西,遭遇重重磨难,为的就是到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普渡苍生,所以一笔带过了东天也有经书的章节。

唐僧是身有残疾的。唐僧还未出身之时,父亲被强盗杀死而母亲被强盗掳走。唐僧出世后,母亲自认无力抚养孩子,自然也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于是便把孩子偷偷送走,但是为了防止日后相认,母亲便咬下了唐僧一脚趾,作为来日相见的记号。


总而言之,从古到今,西游记的故事耳熟能详,同样带给我们不少有关人生的哲理,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壹麯


悟空的师父 《西游记》中,有一个人颇为神秘,这就是传授悟空本事的菩提祖师。本章我们对菩提祖师的身份进行探讨。这一探讨并非出于猎奇的心理,而是因为孙悟空师父的身份与西游整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它有助于我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孙悟空的本事为何前后看起来有巨大的反差;二是为什么孙悟空能加入取经队伍并最终成佛。有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西游记》的整个故事才更加完整。 关于祖师身份的几种猜想 菩提祖师在《西游记》中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引起了不少人的联想。有人说他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有人把《西游记》与《封神演义》联系起来,认为菩提祖师是准提道人,甚至有人说菩提祖师就是如来自己的化身。 说菩提祖师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自然不是没有根据。佛祖座下,须菩提是一位重要的弟子,“须菩提”的意思就是解悟空性,他被称做“解空第一”。空在佛教经典中十分重要,但“空”又太玄妙难懂,说它是“有”也不对,说它是“无”也不对。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它不是实有,却又离不开“有”。在佛祖座下众多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既然师父是解空第一,那么,他的徒弟自然会对“空”有很深的体悟,于是徒弟叫“悟空”也就很自然了。所谓悟空也是解空,是对空的一种理解和体悟。 但这种说法有很大的困难,首先,须菩提作为如来佛的重要弟子,却好像完全脱离了组织,跟佛祖没有一点联系了。而如来佛十大弟子中的其他人如金蝉子、阿傩、伽叶等却老老实实地呆在师父身边,如来对这个弟子的动向也没有过问,这是很反常的事情。 其次,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徒弟的神通往往跟师父差了一大截,基本上不是一个级数,就像木叉之于观音菩萨那样。金蝉子、阿傩、伽叶都位于如来十大弟子的行列,但他们的本事都颇为低微。而菩提祖师的神通几乎可以用如天如海、深不可测来形容,即使与如来佛祖相比,似乎也不遑多让,这也是一个多少令人称奇之处。 此外,菩提祖师的学识与本领也非常奇特:他开讲大道能够“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他让孙悟空选学的低级课程,就有道字门的三百六十旁门,包括术字门的请仙扶鸾、趋吉避凶,流字门三教九流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静字门的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动字门的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等等,十分驳杂;这些显然不应该是如来佛教给他的。如果他真是“解空第一”,在从如来佛处出师以后,更不会学这些杂七杂八、他也用不着的东西。 祖师自称“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这十二个字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其中“如”字辈比较奇特,不知道如来是不是“如”字辈的。 总而言之,认为菩提祖师是如来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说法面临不少困难,有些牵强。 另一种说法认为,菩提祖师乃是《封神演义》中与如来并立的西方准提道人,是西方教的二教主。这一说法的重要证据,在于从《西游记》与《封神演义》这两本书中寻找人物之间的联系。 在《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出场时,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他对文殊广法天尊说道: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菩提祖师是准提道人的证据似乎十分确凿,只是有一个遗留的小问题,就是这两本书到底是谁抄了谁。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很复杂,因为同样明显的是,《封神演义》中的接引道人对应着《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对这两人,两本书中也都以诗的形式进行了描写。 还有一种影响较小的说法,认为菩提祖师就是如来本人,这种说法的依据并不是很多,主要基于几点想法,比如认为一般人教不出孙悟空这样的徒弟;一般人的徒弟也偷吃不到太上老君的五葫芦金丹,如此之类,因此祖师就是佛祖本人。这一说法捕风捉影的成分较多,扎实的证据较少,推测过程中也有一些逻辑上的缺陷。而且,在大闹天宫时节,还有一个细节,如来应玉帝招请前往###悟空时,问悟空:“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其潜在的话语是说如来并不清楚这猴头的来历。除非如来是当面说谎,否则他是不该有此一问的,而以如来佛之尊,似乎没有说这种谎话、明知故问的必要


背包环世界


一般人都把《西游记》看作是一部很好的神话小说,鲜有人知的是它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现实社会的处世道理。作者剖析了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出很多经国、处事、待人的经验和道理,又通过唐三藏取经的神话故事表现出来。所以说,名为“取经”实为“送经”。

唐僧,是一个典型的地主,“唐僧肉”,就是他的家产。这类人愚忠有余,灵活不足,死板教条,还自谓清高。

孙悟空,是一个江湖游侠,兼有商人、侠客、山大王、说客等等的特性。这类人社会交际面又广又深,支持者众多,社会经验丰富,临危不乱。

猪八戒,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知识浅薄、处世朴实、愚而不鄙,错而不恶。

沙僧,是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的忠实仆人。虽然对于是非曲直自有主见,但是,维护主人是他的最高原则。

白龙马,是一个典型的奴隶。他没有发言权,只有做牛马的份儿。

这五个人,正好代表了构成地主阶级国家社会的五个基础阶级。而这五个人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信仰、处世方法等等,都各不相同。作者由此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经国处世的道理: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是自然现象,正因为千差万别,才出现各有所长的人才。怎样让各种人才,各用其长,就看组织者的方法高明不高明了。

为何让孙悟空从石中出生?

《西游记》中的五个取经者,作者对其来历都有个说明。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现实社会里一种人的影子。

孙悟空的“童年”,就是典型流浪儿童的写照。作者让孙悟空从石头中迸出,不只是为了“传神”,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逆境者的成长道理。在地主阶级国家的社会里,宗法制度、官禄世袭、子承父业、官官相卫等等,人缘关系、金钱关系盘根错节。在这种社会里,做什么事情,离了人际关系、人情关系,寸步难行。这样的社会风气,养出来的人必然都是些没有真实本领的腐败无能之辈。要让孙悟空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就必须让他脱离“世俗”,否则,他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西游记》揭露了现实社会弊端

《西游记》可以说,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例如,在取经之前,孙悟空是无往不胜的。而到了取经的时候,连太上老君的牛、原始天尊的狮子、牛魔王的儿子都打不过了?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作者的真实用意不是讲鬼神之道,而在于向读者传达现实有用的道理。例如,过火焰山的故事,重点不是怎样过火焰山,重点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道同时,对头可变为朋友;道不同时,朋友可以变为对头。

处在作者的历史条件下,他虽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的,更找不出解决不合理现象的正确办法。作者把社会上出现的一切现象原因,统统归结为“心”。作者认为:人行善、恶,关键在“心”,善、恶之别,仅仅一念之差。所以,《西游记》一书,始终贯彻一个“心”字。

看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不论从“门道”的角度看,还是从“热闹”的角度看,《西游记》都让人百看不厌。而看“热闹”的人多,看“门道”的人少。


非堂空间


1.取经队伍不像电视电影里演的,只有唐僧和悟空、八戒、沙僧、龙马4个要赎罪的徒弟,还有菩萨派来暗中保护唐僧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39人,所以取经队伍总共有44个人。

2.唐僧是第金蝉子的第十世,前九世呢?都被沙和尚吃了头骨挂脖子上当项链了

3.孙悟空不怕火,他怕的是烟。另外红孩儿练的是三昧真火,跟八卦炉的火是两回事。还有就是取经路上孙悟空是逐渐升级的,刚开始大闹天宫时是太乙散仙,等快到灵山的时候级别已经是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

4.花果山不是普通的仙山,不但孕育了神猴孙悟空,而且是十洲三岛的祖脉,大地之根,比如来所在的灵山,以及须弥山要强大的多,花果山经常有龙、麒麟和凤凰出现,但因为后来孙悟空和天兵天将对抗,最终被二郎神和手下付之一炬。

5.孙悟空不是花果山的那块石头整个变化的,而是石头产了一个石卵,然后变成了石猴,和人类的生产过程类似。

6.四大部洲的正确念法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应该是——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其中瞻部意思指当时的中国。


牧之文化


1、花果山不是普通的仙山,不但孕育了神猴孙悟空,而且是十洲三岛的祖脉,大地之根,比如来所在的灵山,以及须弥山要强大的多,花果山经常有龙、麒麟和凤凰出现,但因为后来孙悟空和天兵天将对抗,最终被二郎神和手下付之一炬。

2、孙悟空不是花果山的那块石头整个变化的,而是石头产了一个石卵,然后变成了石猴,和人类的生产过程类似。

3、本剧所有翻跟斗和腾云驾雾的镜头都借助了一项神器:蹦床。

4、为了突出女妖的妩媚,要求服饰尽可能暴露,但由于那时社会的开放程度还不深,于是导演组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肉色尼龙棉衣。

5、观音一共有三个头套(紧箍算一个) 而紧箍是三个头套中最菜鸟的一个了。另外两个更加痛苦,1个在黑熊精头上 另外一组赏给了红孩儿.


蒹葭读诗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生浸润官场,如果细细解读,西游记中对于宦海沉浮的隐喻可谓比比皆是。其实,西游记中要取的有两部经书,一部是去往西方极乐取回来的《大乘佛法》,另一部其实就是书中的隐藏任务。

在第一重的明线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得正果。而在西游记第二重的暗线中取得真经的线路恰恰是相反的。在西游记的第十九回,题目叫“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这一回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唐僧收了八戒做二徒弟,另一件就是乌巢禅师向唐僧传授了《多心经》。因为收八戒占了篇幅的80%多,所以大家对于后面乌巢禅师这一段就忽略了。其实仔细回忆一下,每次唐僧遭遇劫难的时候,他念的既不是自己学过的佛经,也不是观音或如来传的法旨,而是这部《多心经》。这部经书才是整本书“取经”的精髓,唐僧要取的经其实在收八戒之前就取到了。

《多心经》又称《心经》,被后世称为佛家“提纲挈领”的重要经书,也是玄奘法师着重翻译和传教的经书。不谈历史考证,就单说小说中也能找到线索。在师徒四人快到灵山的时候,悟空问唐僧,“乌巢禅师传的心经,你还在读吗?”唐僧说,“时时刻刻不敢忘。”悟空说,“老见你念经,你理解吗?”唐僧反问悟空“你理解吗?”悟空说“我当然理解。”之后师徒两人就不说话了。旁边的八戒和沙僧取消悟空根本不理解,唐僧说“悟空真的是懂了,悟空的理解已经超过语言了。”这一段看似插科打诨,其实句句饱含玄机。悟空和唐僧之间讨论的就是是否理解了《多心经》的真谛,因为这部经书才是他们取经真正的目的。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也只有唐僧和悟空两人彻底悟通。这也就是后来只有两人能成佛,而其他人不能的原因了。

其实小说想表述的很简单,明线去西天取经,为的是传教,是为众生取的;暗线一路领悟多心经,为的是修行,是为自己证道。小说唯恐读者看不明白,特地写出来,在唐僧取到大乘佛教所有的经书带回东土的时候,连看都来不及看一眼就被空中的罗汉们带走了。这已经充分暗示了这部经书的内容和唐僧成佛并没有关系,唐僧真正证道的经书是《心经》。唐僧和悟空的成佛之路,不仅完成了取经团队的任务,也完成了自己的修行,两者的结合方成正果。而八戒和沙僧只是公事公办完成了任务,所以只得到了罗汉和使者。

一部西游,两部真经。其中真意,观者自知!





图说西洋Andy


孟子有一句话: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修习心性的过程。

最近偶然看见一个对西游记进行解读的视频,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看到的应该是最好的视频。

那就是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讲到《西游记》,他的观点我认为非常经典:

《西游记》是一个修佛的过程。为什么西天取经是四个人,他们的角色是什么呢?


他说《西游记》压根儿就是唐僧个人的一个修佛的过程。

孙悟空代表了唐僧那颗不受约束的心。此外,孙悟空有72般变化,我们的心也有72般变化,可以去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孙悟空的所有本领就是我们不受约束的心的特征。这颗心的力量很强大,破坏力也很可怕,所以才会出现紧箍咒,为的就是约束那颗心。


而猪八戒代表的是唐僧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欲望。猪八戒看到美女,美食,金钱都会犯错。可是唐僧并不会去管八戒,也不说他,我们对自己的欲望犯下的错误总是会比较宽容一些。


而沙僧呢,他只知道干活儿,挑着担子无怨无悔,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但是很无趣,他代表的就是唐僧的理性和逻辑。


白龙马则代表的是唐僧的意志。无论团队中的其他人表现如何,是精诚合作还是闹着散伙,白龙马都是一定要去取经的。


孙悟空和牛魔王曾经是好兄弟,都是山野的妖怪,无法无天。但是孙悟空跟着唐僧去西天,一路修行,最后成为斗战胜佛。牛魔王还是原来的心性,所以他未能摆脱妖怪的身份。


在《西游记》的最后孙悟空修炼成佛,对观音道:菩萨,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怎还带紧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约束我?趁早念个松箍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再去捉弄他人。


菩萨说: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得道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孙悟空局手去摸,果然没了。


行修远


真假美猴王后,孙悟空为什么不闹了,是不是那个敢打敢杀的孙悟空,让如来给灭了,后来取经的只是一个假的🤔



我很迷人



沙僧不为人知的故事!!!清代有一本研究《西游记》的专著很出名,就是悟一子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其中论及玻璃盏时曾说:“蟠桃会所以合欢心也。玻璃盏千年之水化成,西方至宝,所赖以合欢者惟此。彼用意不诚,而失手打碎,各失欢心,亵宝溺职,其罪滋大。”道出了此事真相:原来是沙僧坏了王母娘娘的“合欢”好事,所以才被怪罪。   对于这一论断,乍看之下很多人可能都难以接受,天庭的蟠桃会怎么会是王母寻欢的场所呢?然而不要忘了,在历史上的房中术文献中,王母是祖师级的人物,当初就是她命玄女素女下凡,在给黄帝教兵法的同时,也教会了他房中术,《黄帝内经?素问》因此而成为千百年来房中术的基础性理论著作之一。  另外在历史上,玻璃盏和“合欢”二字是颇有渊源的。《红楼梦》中曾记载了调制混合酒——“合欢酒”的操作过程:“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酒以“百花之蕊、万木之英,加以麟髓之旨、凤乳之曲”调成,可作资证。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常用言简意赅的几个字来概括人物外貌。如描写悟空最常用的字眼是“毛脸雷公嘴”,描写八戒常用“长嘴大耳朵”,都非常生动。唯有描写沙僧,最常用的字眼却是“晦气色脸的和尚”。前文已经说过,沙僧本是凡人修炼成仙,修仙过程可以使凡人脱胎换骨,变化气质,所以凡人成仙后一般都是仙风道骨,气色很好。而且沙僧作为卷帘大将,侍立玉帝身边,代表着天庭的威严形象,仪表堂堂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沙僧自述当卷帘大将时描述道:“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整天都这么威风排场,足以使一个人培养出一股官气,你看那些大领导们,哪个不是方面大耳,仪表不凡,骂人都骂得那么帅?吴承恩才思过人,书中绝少闲笔,所以“晦气色脸”四字中大有文章。   我们先从侧面分析这个问题。整个一部《西游记》,从头到尾,唐僧都是各路妖怪争夺的对象。男妖怪们一般都是想吃唐僧肉,女妖怪们却常常想的是和他洞房花烛。第80回,拖塔天王的干女儿白毛老鼠精就曾说:“那唐僧乃童身修行,一点元阳未泄,正欲拿他去配合,成太乙金仙,不知被此猴识破吾法,将他救去了。若是解了绳,放我下来,随手捉将去,却不是我的人儿也?”吃唐僧肉的效果只是长生,破唐僧的身却可以成为太乙金仙,足见神仙的处男之身有多么珍贵。所以沙僧作为天庭里少见的处男,肯定整天生活在众女仙的虎视眈眈之中。   处男之身如此珍贵,所以一般不通过房中术修仙的人都很注重保元阳固真精。如果不小心失掉元阳的话就会功力尽失,气色大变。

所以,沙僧之所以由相貌堂堂的卷帘大将变成“晦气色脸”,便是因为丢掉了元阳真精。

  据说国外曾举办过一届小小说比赛,要求在尽可能少的字数里将宗教、皇室、性 爱、悬念和精辟融为一炉,获奖的小说只有一句:“上帝啊,女王怀孕了,是谁干的?”沙僧的故事也可以如此总结,那就是:“玉皇大帝啊,卷帘大将失贞了,是谁干的?” 到底是谁使沙僧失去了贞操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王母娘娘。沙僧如果是天庭里最后一个处男的话,肯定会引起王母娘娘的无限兴趣,另外王母也要了解玉帝在外偷情的情报,从沙僧这里突破肯定最为直接。沙僧虽然思想纯洁,立场坚定,然而王母娘娘何等法力,哪里是他抗拒得了的?   这也就解释了沙僧之所以被贬。官方历史的一惯做法就是掩盖自己的丑事,然而只要你留心寻觅,总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初恋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个修行千年的处男,情窦初开,精神世界冰清玉洁,如果有一天,他将自己最宝贵的元阳真精给了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无疑会成为他刻骨铭心的初恋。然而沙僧的深情用错了地方,王母娘娘绝不是值得他付出的人。所以在蟠桃会上,当沙僧得知王母娘娘开会的目的是为了“合欢”,而他手里捧的玻璃盏就盛满了所谓的“合欢酒”之时,沙僧的心都碎了……

绝望的沙僧一把将玻璃盏摔碎在地,愤怒地质问王母娘娘为何玩弄他的感情。沙僧的这番演讲对在座的神仙有多大的震撼力?“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为什么“魂飞丧”?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在王母娘娘看来,被她玩弄过的沙僧早就没什么价值,顶多不过是一堆药渣而已。为了封住沙僧的口,她肯定要惩罚沙僧。而在玉帝那里,看到自己最信任的保镖居然给自己戴上了绿帽子,他的怒火可想而知。

于是满怀仇恨和恐惧的玉帝亲自动手,将沙僧重责八百,贬到流沙河这样一个毫无人烟的地方,每过七天就将飞剑来穿沙僧胸胁百余下,提醒他不许泄漏机密。可怜的沙僧,就在这样人不人鬼不鬼过了好几百年,才碰到唐僧一起去取经,最后终于获得了西天的绿卡,摆脱了王母与玉帝的魔掌。   一千多年来,因为担心王母玉帝的打击报复,沙僧始终没有向别人提起此事,而天庭的新闻媒体更是一字不提。所以在《西游记》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晦气色脸的苦力形象,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如朝花般灿烂的天庭里最后一个处男。“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幸好千年之后知乎二院的诞生,沙僧的这段情史才终于真相大白,不知沙僧对此是否能感到一丝欣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