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2000多年前的一場戰爭可以完美的論證這個觀點……


2000多年前的羅馬帝國,面臨著強大的敵人——迦太基,只有迦太基完全毀滅,羅馬帝國才可以掃除發展的障礙,保障領土的安全,於是布匿戰爭打響。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為什麼不叫“羅迦戰爭而叫布匿戰爭呢?”

“布匿”是羅馬人對腓尼基人的稱呼,而腓尼基人是迦太基的建立者,“布匿戰爭”就是羅馬對迦太基發動的戰爭。


布匿戰爭的導火線在於迦太基佔領了意大利半島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被羅馬人視為祖國的防禦前線,在羅馬人看來:迦太基的佔領西西里島,就好比在羅馬的家門口插了一支紅旗,他們告訴羅馬人,你家門口是我的地盤。


而迦太基人卻並沒有領地意識,他們佔領西西里島只不過是為了“做生意”,擴大自己的貿易網絡,這就是羅馬人與迦太基人對西西里島的認知偏差,所以布匿戰爭的起源,可能真的是一場誤會,也許雙邊採取和談的方式,迦太基就不會遭遇滅頂之災。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迦太基由腓尼基人建立,腓尼基人是中東黎凡特和敘利亞地區的民族,他們善於航海和經商,在公園前600年,腓尼基人的商船已經繞著非洲航行一週了,而同時代的中國,孔子還沒有出生;在文化層面,他們最早發明了表音字母,可以說對錶音字母的進步起到了奠基作用。


迦太基位於非洲北部,領土範圍大致於今天的突尼斯地區,它的主要經濟支柱並不是傳統的農業經濟,而是商業貿易,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相當於今天的股份制公司,是一個由“董事會”領導的城邦,這個董事會稱作“元老協商議會”,商業貴族就是“元老協商會”會員,類似於董事會的“董事”,他們通過表決、投票的方式,決定著國家的一切事宜。


這個國家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自己的軍事力量非常薄弱,喜歡僱傭僱傭軍打仗,為了贏得戰爭,他們會僱傭最厲害的軍人參加戰爭,因此戰爭的獲勝率還是非常高的,那麼為什麼不加大國防建設的開支呢?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原因就在於迦太基的體制是“元老協商議會”,議會的“議員”們一致認為隨著軍隊實力的擴張,軍隊的領導者有可能成為獨裁者,而獨裁者必然會對“元老協商議會”造成威脅。


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看,迦太基相當於今天的美國,而羅馬相當於俄羅斯,迦太基擁有豐富的財富,這些財富足以吸引其他國家最為優秀的軍人為他們打仗。


反觀羅馬帝國,它是意大利半島的霸主,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羅馬從來不會用僱傭軍打仗,他們的部隊由羅馬人組成,一旦國家打仗,所有的國民都會積極的參與到戰爭中,為國家利益而獻身,雖然羅馬帝國的經濟發展比較滯後,但是軍事實力不可小覷。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羅馬是意大利半島的霸主,意大利半島由不同部族構成,意大利半島的人民並沒有統一的信仰,他們臣服於羅馬,並非心甘情願,只是向羅馬的武力屈服,這正是埋在在羅馬帝國的定時炸彈。


當迦太基佔領西西里島,羅馬人認為自己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與其等待敵人打到家門口,倒不如先發制人,主動出擊,於是第一次布匿戰爭打響了。


其實迦太基並沒有進攻羅馬的意識,迦太基是一個以商業為主體的國家,他們佔領西西里島,只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在迦太基看來,既然羅馬人主動的進攻自己,那就“打唄”,反正我們的獲勝率是非常高的。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迦太基的海戰水平堪稱一流,遠超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以陸軍為主的,在陸地他們所向披靡,在海上,可就不好說了。然而,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發生了,羅馬在海戰中完勝迦太基,這是為啥呢?


羅馬人就是為戰爭而生,為了打贏海戰,他們天才般的發明了“烏鴉”,所謂的“烏鴉”就是在羅馬戰船的船頭安裝了一種像“烏鴉”的裝置,當羅馬戰船接近迦太基戰船時,“烏鴉”就會勾住對方戰船,羅馬士兵就會順著“烏鴉”到達迦太基戰船上進行搏鬥,把海戰變成陸戰。


迦太基戰敗後,羅馬帝國逼迫迦太基簽署了“不平等條約”,對迦太基進行限制:

1.西西里島歸還羅馬

2.迦太基向羅馬支付鉅額賠款

3.對迦太基進行軍事發展限制


羅馬人對自己的勝利非常滿意,無意向迦太基施壓,收回西西里島、勒索了錢,還用條約約束了迦太基已經實現所有的目標,所以鳴鑼收兵,繼續搞國內的農業建設。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如果迦太基嚥下這口氣,可能就不會滅亡了,但是迦太基偏偏存在著這樣一位愛國軍人,他為國家打了敗仗而感到恥辱,自己掏腰包向“元老協商議會”行賄,要求增加對軍隊的開支,他厲兵秣馬,試圖以西班牙為跳板,向羅馬帝國發動進攻,這個人就是迦太基的陸軍將軍哈米爾卡。


如果你對哈米爾卡這個名字不太熟悉,提起他的兒子你一定有所耳聞,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神漢尼拔


哈米爾卡年事已高,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對羅馬帝國作戰的準備工作之上,由漢尼拔對敵人發動“最後一擊”。經過多年準備,迦太基的陸軍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漢尼拔帶領迦太基軍隊向羅馬進軍。


他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領土,漢尼拔的瘋狂舉措讓羅馬人驚慌失措。在意大利領土,漢尼拔與羅馬軍隊展開激烈的交鋒,漢尼拔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羅馬軍隊被打的節節敗退。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漢尼拔不僅善於作戰,更善於攻心,他深知羅馬帝國依靠武力控制著意大利半島,意大利半島的其他民族與羅馬帝國貌合神離,這就為他的“離間計”留下了施展空間。


在當時的意大利半島,非羅馬民族很多信奉希臘神話,他們崇拜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漢尼拔就說自己是希臘神話中的赫拉克勒斯神靈的轉世,來這裡就是為了解放人民的,在他們的帶領下,很多被羅馬帝國控制的城邦紛紛起義,讓羅馬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如果所向披靡的漢尼拔繼續向羅馬深處挺近,那麼羅馬帝國很有可能被“滅掉”,歷史將被改寫,而就在漢尼拔大獲全勝之時,他卻掉頭回國,不再向羅馬帝國進攻,這是為什麼呢?


漢尼拔孤軍作戰,長途跋涉後,軍隊體力透支,不僅如此,後勤供給嚴重不足,漢尼拔軍紀嚴明,不允許軍隊搶掠百姓財產,在這樣的局面下,只能向國內求救。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收到前線的請求後,迦太基國內一片譁然,他們前期為漢尼拔的勝利而感到欣喜若狂,認為他是一個英雄,而當漢尼拔髮出戰略物資支援請求後,卻被“元老協商議會”否決,原因很簡單,元老們擔心漢尼拔的強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反觀羅馬軍隊,他們一邊拖住漢尼拔,與漢尼拔陷入“持續戰”,試圖拖垮漢尼拔,一邊派兵登陸非洲大陸,打到迦太基的家門口,迦太基被全面封鎖,當漢尼拔收到祖國的求救後,放棄征服羅馬,返回迦太基,與羅馬軍隊作戰。


往復的長途奔襲已讓軍隊疲憊不堪,在軍隊數量、後勤保障等各類作戰因素均在下風的情況下,漢尼拔與羅馬將軍西庇阿決戰,不幸戰敗。戰敗後,漢尼拔在羅馬人的逼迫下服毒自殺,迦太基從此一蹶不振。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這段歷史與中國文化頗有淵源,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程度:

1.迦太基翻越阿爾卑斯進軍意大利,被後來的西方學者引入對紅軍長征的研究

2.漢尼拔在一路凱歌,即將滅掉羅馬帝國的時候,卻遭到祖國的拋棄,迦太基的“元老協商議會”拒絕給予支援,此時的漢尼拔與我國的岳飛遭遇有異曲同工之處。

3.面對漢尼拔帶來的威脅,羅馬出兵遠征迦太基,逼迫漢尼拔回國解圍,與我國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的典故非常相似。


兩次對迦太基的征戰引起了羅馬帝國對迦太基的重視,在羅馬元老院的每次會議上,臨近結束時,一位80歲的老人總要提出毀滅迦太基的建議,哪怕是關於城市下水管道建設的討論,他也不會忘記繼續提建議,他就是加圖。


在加圖的建議下,羅馬帝國終於決定對迦太基進行摧毀性的進攻,第三次布匿戰爭打響,而此時的迦太基並無還手之力,被羅馬帝國滅亡。


布匿戰爭:成功未必因為做對事,失敗必然緣由做錯事

回顧這段歷史,對於迦太基而言,暗含著因果循環的意味:

迦太基人毀滅了進攻羅馬的漢尼拔,而被漢尼拔擊敗的羅馬人卻讓迦太基滅亡了。


迦太基的毀滅讓羅馬人陷入深思中

第三次布匿戰爭中,羅馬將軍小西庇阿(擊敗漢尼拔的羅馬將軍西庇阿的兒子)面對燃燒的漢尼拔留下了眼淚,他向隨自己出徵的老師說道:“如此璀璨的文明就這樣沒落了,有朝一日,偉大的羅馬帝國也終究無法擺脫滅亡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