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20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可以完美的论证这个观点……


2000多年前的罗马帝国,面临着强大的敌人——迦太基,只有迦太基完全毁灭,罗马帝国才可以扫除发展的障碍,保障领土的安全,于是布匿战争打响。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为什么不叫“罗迦战争而叫布匿战争呢?”

“布匿”是罗马人对腓尼基人的称呼,而腓尼基人是迦太基的建立者,“布匿战争”就是罗马对迦太基发动的战争。


布匿战争的导火线在于迦太基占领了意大利半岛的西西里岛,西西里岛被罗马人视为祖国的防御前线,在罗马人看来:迦太基的占领西西里岛,就好比在罗马的家门口插了一支红旗,他们告诉罗马人,你家门口是我的地盘。


而迦太基人却并没有领地意识,他们占领西西里岛只不过是为了“做生意”,扩大自己的贸易网络,这就是罗马人与迦太基人对西西里岛的认知偏差,所以布匿战争的起源,可能真的是一场误会,也许双边采取和谈的方式,迦太基就不会遭遇灭顶之灾。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迦太基由腓尼基人建立,腓尼基人是中东黎凡特和叙利亚地区的民族,他们善于航海和经商,在公园前600年,腓尼基人的商船已经绕着非洲航行一周了,而同时代的中国,孔子还没有出生;在文化层面,他们最早发明了表音字母,可以说对表音字母的进步起到了奠基作用。


迦太基位于非洲北部,领土范围大致于今天的突尼斯地区,它的主要经济支柱并不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而是商业贸易,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相当于今天的股份制公司,是一个由“董事会”领导的城邦,这个董事会称作“元老协商议会”,商业贵族就是“元老协商会”会员,类似于董事会的“董事”,他们通过表决、投票的方式,决定着国家的一切事宜。


这个国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己的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喜欢雇佣雇佣军打仗,为了赢得战争,他们会雇佣最厉害的军人参加战争,因此战争的获胜率还是非常高的,那么为什么不加大国防建设的开支呢?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原因就在于迦太基的体制是“元老协商议会”,议会的“议员”们一致认为随着军队实力的扩张,军队的领导者有可能成为独裁者,而独裁者必然会对“元老协商议会”造成威胁。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迦太基相当于今天的美国,而罗马相当于俄罗斯,迦太基拥有丰富的财富,这些财富足以吸引其他国家最为优秀的军人为他们打仗。


反观罗马帝国,它是意大利半岛的霸主,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罗马从来不会用雇佣军打仗,他们的部队由罗马人组成,一旦国家打仗,所有的国民都会积极的参与到战争中,为国家利益而献身,虽然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是军事实力不可小觑。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罗马是意大利半岛的霸主,意大利半岛由不同部族构成,意大利半岛的人民并没有统一的信仰,他们臣服于罗马,并非心甘情愿,只是向罗马的武力屈服,这正是埋在在罗马帝国的定时炸弹。


当迦太基占领西西里岛,罗马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与其等待敌人打到家门口,倒不如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于是第一次布匿战争打响了。


其实迦太基并没有进攻罗马的意识,迦太基是一个以商业为主体的国家,他们占领西西里岛,只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在迦太基看来,既然罗马人主动的进攻自己,那就“打呗”,反正我们的获胜率是非常高的。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迦太基的海战水平堪称一流,远超于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是以陆军为主的,在陆地他们所向披靡,在海上,可就不好说了。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罗马在海战中完胜迦太基,这是为啥呢?


罗马人就是为战争而生,为了打赢海战,他们天才般的发明了“乌鸦”,所谓的“乌鸦”就是在罗马战船的船头安装了一种像“乌鸦”的装置,当罗马战船接近迦太基战船时,“乌鸦”就会勾住对方战船,罗马士兵就会顺着“乌鸦”到达迦太基战船上进行搏斗,把海战变成陆战。


迦太基战败后,罗马帝国逼迫迦太基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对迦太基进行限制:

1.西西里岛归还罗马

2.迦太基向罗马支付巨额赔款

3.对迦太基进行军事发展限制


罗马人对自己的胜利非常满意,无意向迦太基施压,收回西西里岛、勒索了钱,还用条约约束了迦太基已经实现所有的目标,所以鸣锣收兵,继续搞国内的农业建设。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如果迦太基咽下这口气,可能就不会灭亡了,但是迦太基偏偏存在着这样一位爱国军人,他为国家打了败仗而感到耻辱,自己掏腰包向“元老协商议会”行贿,要求增加对军队的开支,他厉兵秣马,试图以西班牙为跳板,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这个人就是迦太基的陆军将军哈米尔卡。


如果你对哈米尔卡这个名字不太熟悉,提起他的儿子你一定有所耳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神汉尼拔


哈米尔卡年事已高,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罗马帝国作战的准备工作之上,由汉尼拔对敌人发动“最后一击”。经过多年准备,迦太基的陆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汉尼拔带领迦太基军队向罗马进军。


他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领土,汉尼拔的疯狂举措让罗马人惊慌失措。在意大利领土,汉尼拔与罗马军队展开激烈的交锋,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罗马军队被打的节节败退。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汉尼拔不仅善于作战,更善于攻心,他深知罗马帝国依靠武力控制着意大利半岛,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与罗马帝国貌合神离,这就为他的“离间计”留下了施展空间。


在当时的意大利半岛,非罗马民族很多信奉希腊神话,他们崇拜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汉尼拔就说自己是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神灵的转世,来这里就是为了解放人民的,在他们的带领下,很多被罗马帝国控制的城邦纷纷起义,让罗马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如果所向披靡的汉尼拔继续向罗马深处挺近,那么罗马帝国很有可能被“灭掉”,历史将被改写,而就在汉尼拔大获全胜之时,他却掉头回国,不再向罗马帝国进攻,这是为什么呢?


汉尼拔孤军作战,长途跋涉后,军队体力透支,不仅如此,后勤供给严重不足,汉尼拔军纪严明,不允许军队抢掠百姓财产,在这样的局面下,只能向国内求救。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收到前线的请求后,迦太基国内一片哗然,他们前期为汉尼拔的胜利而感到欣喜若狂,认为他是一个英雄,而当汉尼拔发出战略物资支援请求后,却被“元老协商议会”否决,原因很简单,元老们担心汉尼拔的强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反观罗马军队,他们一边拖住汉尼拔,与汉尼拔陷入“持续战”,试图拖垮汉尼拔,一边派兵登陆非洲大陆,打到迦太基的家门口,迦太基被全面封锁,当汉尼拔收到祖国的求救后,放弃征服罗马,返回迦太基,与罗马军队作战。


往复的长途奔袭已让军队疲惫不堪,在军队数量、后勤保障等各类作战因素均在下风的情况下,汉尼拔与罗马将军西庇阿决战,不幸战败。战败后,汉尼拔在罗马人的逼迫下服毒自杀,迦太基从此一蹶不振。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这段历史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

1.迦太基翻越阿尔卑斯进军意大利,被后来的西方学者引入对红军长征的研究

2.汉尼拔在一路凯歌,即将灭掉罗马帝国的时候,却遭到祖国的抛弃,迦太基的“元老协商议会”拒绝给予支援,此时的汉尼拔与我国的岳飞遭遇有异曲同工之处。

3.面对汉尼拔带来的威胁,罗马出兵远征迦太基,逼迫汉尼拔回国解围,与我国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的典故非常相似。


两次对迦太基的征战引起了罗马帝国对迦太基的重视,在罗马元老院的每次会议上,临近结束时,一位80岁的老人总要提出毁灭迦太基的建议,哪怕是关于城市下水管道建设的讨论,他也不会忘记继续提建议,他就是加图。


在加图的建议下,罗马帝国终于决定对迦太基进行摧毁性的进攻,第三次布匿战争打响,而此时的迦太基并无还手之力,被罗马帝国灭亡。


布匿战争:成功未必因为做对事,失败必然缘由做错事

回顾这段历史,对于迦太基而言,暗含着因果循环的意味:

迦太基人毁灭了进攻罗马的汉尼拔,而被汉尼拔击败的罗马人却让迦太基灭亡了。


迦太基的毁灭让罗马人陷入深思中

第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将军小西庇阿(击败汉尼拔的罗马将军西庇阿的儿子)面对燃烧的汉尼拔留下了眼泪,他向随自己出征的老师说道:“如此璀璨的文明就这样没落了,有朝一日,伟大的罗马帝国也终究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