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富不过三代的事情有很多,但是“穷不过三代”的事情却很少,很多人也都知道这样一个压抑的事实:越穷的人家,往往出来的更可能是穷人,寒门出贵子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即使出了贵子,考上了好大学,家境真的就会变好吗?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片名就叫做《父亲》。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这部纪录片的时间,正是新中国城镇发展变化的加速时期。而这部纪录片中的主角用一种将近绝望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场“悲剧”——儿子即便考上大学,家里仍然是十分贫穷。

一、传统的中国父亲

讲实在的,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影片的“父亲”韩培印。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一方面,为了儿子能够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上大学,他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还专门跑去做苦力给孩子赚钱挣学费。正是因为父亲卖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供孩子去上学这件事,所以才有了这部纪录片的诞生。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可是在另一个方面,韩培印也是彻底毁掉儿子一生的根源所在。他用着自己独特且错误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儿子送入了和他注定一模一样的贫困的深渊。

但是,这还不是最让人难受痛苦的,最让人难受痛苦的是,直到最后,他还认为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甚至他还指责那些说他错误的人。

二、一如既往的中国穷人教育思维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在这部纪录片中,父亲韩培印始终不曾离手的,就是一个不大的笔记本。比较起来一个村出来的其他民工,韩培印算是读过书,所以认识些字,还很喜欢给儿子写诗词和信。

要不是因为他读过一些书,甚至还不会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甚至就没有了后来的卖掉所有东西供儿子上大学。令人遗憾的是,他读的书太少了,很有局限性,他只从书中知道了努力刻苦,却没有知道,要随趋势而进步而前进。

韩培印给自己的生活费标准是每月150元,他按照自己的参考,给儿子定制的生活费标准是每个月200元。他依照这个标准,给自己的一日三餐的开销是:早上1块多,中午和晚上各2块多,肉菜隔几天吃一次。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除了吃以外,他们父子二人没有了其他开销。只有每当孩子需要购买学习材料的时候,才会找父亲要钱。父亲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和对待吃饭时的态度差不多,告诉儿子材料“不要不买也不要买太多,买的刚刚好就行”。

三、到底是如何彻底击垮年轻人的心理防线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1.持续性向儿子表示你上学花了家里多少钱。

一方面,向子女表示卖掉一切值钱的东西也要让你安安心心的读大学,而另一方面则向儿子诉苦自己多么的不容易。每当儿子要放弃读书时,又变得大义凛然起来。这种发自内心地想要从儿子考上大学这件事上获得的虚荣感,并且未来儿子有可能有一份好的工作的想法,被一直藏在“父爱无疆”的幌子下不断发酵、成长,最终酿成了恶果。

2.持续性向儿子表示我们有多穷。

哭穷教育,是过去的很多年里,极大范围内的毁掉中国蓬勃发展的年轻人的一种恐怖的教育方式。因为家里很穷,所以你就得必须这么做,让中国年轻人的膝盖跪的再也站不起来,跪到碎。

而这种拥有高腐蚀性和破坏性的观念一经形成,轻则影响孩子接下来的几十年,重则这辈子孩子也别想从这种无形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了。本来可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结果却在岔路上越走越远。

四、除了读书,我还会什么?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纪录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韩胜利也即将要毕业了,他正要准备去招聘会上寻找工作。可几乎没有社交能力的他,在招聘会上将近一句话都没有说

作为通讯专业的大学生,社交这方面我们可以先放到一边,况且他还有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他几乎不会操作电脑和使用互联网。因为在自己的父亲的眼中,电脑和互联网就如同那洪水猛兽,是所有好孩子的深渊。

计算机作为自己的本专业,却连基础都不会,这就相当于医学专业不会给病人看病是一个道理的。我们并不难想象,他将会在这个专业中有多难前进。

这部纪录片中,韩胜利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的思考也令人心碎。他说,找不到一个月800块的工作找不到,那就去找一个月400块的,400块的工作要是也找不到的话,那就不要钱去给别人干,只要有人要我。我甚至可以去做服务员、保洁、保安。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有非常多的工作机会和岗位是在特定的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管多久,都是这个样子的。做物联网、做人工智能、做大数据、做区块链、做虚拟现实、做金融科技。你如果离开这些特定的城市,那么这将会是一件极其不明智的选择。

五、时代给予城镇的机会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一起来看看十年前,主角一家人的收入情况——

几乎没读过书的父亲韩培印在西安出苦力打零工,每月的收入大约是500~800元之间。

在西安石油大学通讯专业毕业的儿子韩胜利,先是到青海装宽带每月月薪600元。工作三年后回到西安,找到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

中学毕业即远赴深圳工厂打工的女儿韩明利,月收入已经有3000~4000元。

他们的付出的辛苦程度应该说是相差无几的。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收入上,差距就会如此悬殊?尤其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费尽千辛万苦考上大学的韩胜利,只能找到一份月薪几百或一千多的工作?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现在有多少家长也是这样,忽视了教育里的某一样东西

穷人穷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思想。 穷人的孩子在父母倾家荡产正义凛然的“无私”,他的心灵早已经自闭自卑怯懦了。一想到父母倾其所有的付出,都会令他有罪恶感。畏手畏脚,思想禁锢。而父母所谓的“无私”又何尝不具有目的性、对孩子有目的的期待?

这种期待,都会成为孩子思想上的大山,如同千斤重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与经济条件好的父母对孩子没有期待的付出,喜悦平和的家庭氛围相比较,穷人给予孩子的不仅仅物质上贫穷的继承,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更加根深蒂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又有这样的父亲,本身都会令孩子绝望的窒息。 没有自由的灵魂,何来发挥和创造,何来生命的喜悦与幸福?

看纪录片——父亲,给我们的思考


在中国,父母辈的艰辛付出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没有锻炼孩子的性格,孩子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很多人诟病中国人的传统教育,的确,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看似约定成俗的教育,放在现代,却成了孩子身体上、心理上的一座座大山,最终把孩子、父母全部压垮。

我们看过太多失败的亲子教育,孩子在长大之后不知道奋进,反过来压榨着父母的老本,也看过太多孩子一言不合就顶嘴甚至动手,更看过孩子败尽了家财,而父母还在自我安慰:儿子健康活着比什么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