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推崇無知無慾?

三乘一百


談古今文化,某人趣味風雅。我們來趣談文化。

道德經這是一本奇書,大家都在研究,想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羽化飛昇成就聖人。今天提問者問到了第三章《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很好,這是一句超級飽受爭議的話。為什麼呢?我給來小白解釋一下。

來我們看看老子《道德經》的原文。注意!第三章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什麼意思呢?我們按照官方的註解翻譯一下:《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皮,減弱百姓的志向,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這麼一解釋是不是很氣憤,老子你作為古代大能,居然告訴統治者,要剝奪我們的智慧和知識,是不是太可惡了!

好了,氣憤歸氣憤,我們跳開這句話,從整體看老子,老子是誰?

1、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2、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3、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是不是很偉大,這麼偉大的老子難道會提出這麼這麼招人恨的思想嗎?當然不是,我們縱觀第三章全文,我們反過來唸,想要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怎麼辦?那麼聖人之治,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想要人民不反抗,想要智者不奪位,那麼就要讓百姓生活的安逸。

這裡的“無知無慾”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沒有知識沒有慾望,老子是精簡寫的,這裡的“知”指的是概念性的東西,我們知道道德經中的道是教人如何走向那個終極的智慧之門,是面向所有人的,老子這麼大的智慧不可能前後矛盾的,這裡的“知”我喜歡用莊子來解釋。

《莊子·大宗師》說:天機深者人機淺,人機深者天機淺。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告誡民眾不能有太多的小聰明,小心機,因為只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能與“道”接近。

相同的“欲”也是同樣的道理,慾望太多,也就偏離了道,只有放下多餘的慾望,專注於本心,才能悟道,得道。才能成就自己。


河北卡行


從《道德經》來看,無知無慾,老子實際上是要我們返回到人最初的本來,最原始的樸素狀態,只有那種狀態,才是真的道。一方面我們必然從一個嬰兒成長為社會人,這是一個從無知無慾成長為一個有知有欲的必然過程,但此時還不是一個完滿的人,還必須超越有知有欲,再次走向無知無慾的過程,復歸人的原初性,進而達到無極狀態。

“無知無慾”也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有的人會把它解釋成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更有甚被人解釋為愚民政策。老子怎麼可能希望我們無知、無慾?那他寫了那麼多的哲學思想經典,告訴我們那麼多的大道理,道理又講的那麼好,那不是一種自相矛盾嗎!所以必然不是。

首先第一點,到目前為止,沒有哪個真正的思想家是要求我們禁慾的,人要生存,要生活,有慾望是本性!想吃穿得體,想美美的,想別人喜歡你,想事業發達,想子孫興旺,想家庭和諧,等等,人生在世,誰能做到無慾!但是也沒有一個思想家是主張縱慾的,都不用思想家,我們自己都明白,縱慾的害處有多少。

再說以下無知,老子最早對於無知的解讀應該是指沒那麼多世故的,眼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後來現在將這個詞貶義了,他推崇在當時治國的核心要點應該是讓民眾迴歸到一種樸素的願望,並減少個人的私心慾望。現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當然要知識,真的無知就是傻子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識有時候不但沒有用,反而有害

所以,無知無慾其實一方面也是告訴我們要知,但知道了之後要運用所學。而不要被所學的東西所束縛。要將知識昇華為智慧。如果天天胡思亂想就不是無知無慾,就容易產生自卑狐疑甚至嗔恨,這不好。

現如今看老子的無知無慾,簡直就是對現今社會的一種先知先覺的悲鳴。當今社會,享有知識爆炸的好處,但同時也帶來了多少煩惱。

這就是我理解的無知無慾,見素抱樸,知足常樂!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你好,很高興與你分享老子無知無慾的一些觀點:

“無知”就是說不要有這種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慾是無為的具體表現之二。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慾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大道至簡,直指人心,當你自己放下了自己的私心雜念,當你超出了自我慾望的牢籠,當你真正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忘記了自己的意識。在此刻你真正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你就立刻能夠溝通宇宙間的超常能量,達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與宇宙同體,息息相通,和超常信息交流共振共嗚。

當你處於這種狀態,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不要,所有理論你都可以忘記。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你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你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

 古今成大器者,都是肯在煉心修德和放鬆入靜上下功夫的人。

       人們總想,那些在修煉上有大成就者,一定是煉了什麼高功秘法,得到了什麼高深莫測的訣竅,似乎找到了這些就能一日成仙,一日得道,卻不知道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成大器者也並非煉什麼高級秘法後才成功的,而是在求道的途中,歷經了許多曲折與磨難後,才始悟出“大道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自己的身邊”,就在自己的體內,心裡。才始悟大道至簡至易,大道平常的真諦。其實他們都是放下貪多求雜的慾望,專心一意修煉自己,肯在放鬆、入靜、入定上下功夫的人。








中醫生命科學


無知是無慾的前提,無慾是無知的結果,老子所說無知就沒有對萬物和價值上的認知和分辨,在人的心目中沒有了金錢和糞土的區別,自然也不會有爭奪錢財的慾望,人類社會沒有民族、種族、國家的區別,就不會有戰爭和殺戮,當人與人沒有等級之差的時候,就不會再有奴役和壓迫。

老子反對人類社會的一切認知和分辨,他所說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就是指人類社會的一切紛爭、戰爭和災難就來自於人類自身的認知和分辨。

老子屢屢提到的嬰兒狀態,實際是在比擬人類的原始時期,他認為嬰兒是人最本初的狀態,在人剛剛降生的時候,他什麼都不認識,甚至也無法分辨自己的父母,他在這個時候只有原始的本能,沒有多餘的慾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逐步認識周邊的人和事物,這個時候他已經脫離了自然的狀態,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他開始挑食或者挑選玩具,待到他到了成年之後,他建立了自己的價值標準,他知道了什麼是大小,多少,窮富,強弱等等區別,於是他便開始爭奪這一切。

老子認為人類的發展歷程和嬰兒的成長過程是一致的,他不認為人類脫離無知之後,會真正進入某種文明的社會,反而會進入一種你爭我搶,你死我活的爭鬥當中,天下也因此而大亂。所以老子提倡讓人類重歸本初的狀態,忘掉一切認知和分辨,才能像嬰兒一樣無知無慾,只有如此,天下才能重歸和平。


沉醉的文人


治不 無則已而為

弗敢 不知夫使也 

欲無 知無民使

恆骨 其強志 其弱腹 其實心 其虛也

治之 人聖以是

亂不 民使欲可 見不盜

為不 民使貨之 得難貴 不爭不民

使賢上


走過來I走過去


老子講:無知,無慾,無為

“無知”就是說不要有這種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慾是無為的具體表現之二。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慾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



張健全


道德經所言:“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所言之意是,聖人治理社會,將百姓心中貪念虛化,填飽百姓的肚子,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體魄。使百姓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沒有貪念,就是講過正常生活,不必攀比;使有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做亂為。

有人說“弱其志”,是道家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從上文解釋我們可以知道,老子只是教育我們不要爭強好勝,並不是削弱志向。現在我們鼓勵立志,爭強好勝,破壞了和諧氣氛;父母教育孩子事事爭第一,實際上是將自己的虛榮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這一切的一切值得我們深思。

有人說“常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政策,從上文解釋可知,老子所言無知是指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就是不要奸巧、虛偽,並不是我們所想的無知;至於無慾,老子所言欲並非慾望,老子並不反對人有慾望,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需要,其他的才叫欲,也常常稱為貪念。故此我們知道老子所言並非愚民政策。

所以聖人是讓百姓得到溫飽,然後實施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正如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而不是命令、規定,進而讓百姓將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這些都慢慢虛化掉,正常的生活,一切順其自然。


奶茶愛尚咖


一定要結合全文來理解,不能片面地去解釋。老子推崇無知無慾,就是認為減滅人們內心中機巧之念和貪慾,人們心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會起來造反,產生社會動亂。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一個基本要求。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巳,則無不治。"

老子是說:不人為推崇虛名,就不會使人紛爭。不看重稀有的財物,人們就不會生盜竊之心。不傳播淫慾意識,就不會禍亂人心。所以,聖人冶理社會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心胸豁達,減滅貪念,生活殷實,身體安康,這樣就能讓人們內心不生邪念機巧,無慾無求。從而能讓心在機巧之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天下沒有什麼不可治理。

“欲”指慾望太多,也就偏離了道,只有放下多餘的慾望,專注於本心,才能悟道,得道。才能成就自己。


天一幸運星


你理解錯了,推崇 無知無慾 的理解方式是 儒家給歪曲的,為的是讓人民無知,高層好忽悠,好管理!

老子 原思想是 讓人民 不要搞那些沒用的小算計,不要太利慾薰心,貪慾迷心翹!要大家事實求是,腳踏實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此為知也!知不知,不知知。。。。

老子思想 指導大家循大道,知真知,追求更高層次的境界,而不是拘泥糾結於坊間街巷的那種勾心鬥角,更不是 大小、高下 間的相互欺凌!

現在都是一群儒生在談老子,好比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阿山WLS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巳,則無不治。

老子是說:不人為推崇虛名,就不會使人紛爭。不看重稀有的財物,人們就不會生盜竊之心。不傳播淫慾意識,就不會禍亂人心。所以,聖人冶理社會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心胸豁達,減滅貪念,生活殷實,身體安康,這樣就能讓人們內心不生邪念機巧,無慾無求。從而能讓心在機巧之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天下沒有什麼不可治理。

由此而看,老子推崇無知無慾,就是認為減滅人們內心中機巧之念和貪慾,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一個基本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