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推崇无知无欲?

三乘一百


谈古今文化,某人趣味风雅。我们来趣谈文化。

道德经这是一本奇书,大家都在研究,想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羽化飞升成就圣人。今天提问者问到了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很好,这是一句超级饱受争议的话。为什么呢?我给来小白解释一下。

来我们看看老子《道德经》的原文。注意!第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什么意思呢?我们按照官方的注解翻译一下:《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皮,减弱百姓的志向,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很气愤,老子你作为古代大能,居然告诉统治者,要剥夺我们的智慧和知识,是不是太可恶了!

好了,气愤归气愤,我们跳开这句话,从整体看老子,老子是谁?

1、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2、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3、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是不是很伟大,这么伟大的老子难道会提出这么这么招人恨的思想吗?当然不是,我们纵观第三章全文,我们反过来念,想要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怎么办?那么圣人之治,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想要人民不反抗,想要智者不夺位,那么就要让百姓生活的安逸。

这里的“无知无欲”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老子是精简写的,这里的“知”指的是概念性的东西,我们知道道德经中的道是教人如何走向那个终极的智慧之门,是面向所有人的,老子这么大的智慧不可能前后矛盾的,这里的“知”我喜欢用庄子来解释。

《庄子·大宗师》说:天机深者人机浅,人机深者天机浅。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诫民众不能有太多的小聪明,小心机,因为只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能与“道”接近。

相同的“欲”也是同样的道理,欲望太多,也就偏离了道,只有放下多余的欲望,专注于本心,才能悟道,得道。才能成就自己。


河北卡行


从《道德经》来看,无知无欲,老子实际上是要我们返回到人最初的本来,最原始的朴素状态,只有那种状态,才是真的道。一方面我们必然从一个婴儿成长为社会人,这是一个从无知无欲成长为一个有知有欲的必然过程,但此时还不是一个完满的人,还必须超越有知有欲,再次走向无知无欲的过程,复归人的原初性,进而达到无极状态。

“无知无欲”也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的人会把它解释成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更有甚被人解释为愚民政策。老子怎么可能希望我们无知、无欲?那他写了那么多的哲学思想经典,告诉我们那么多的大道理,道理又讲的那么好,那不是一种自相矛盾吗!所以必然不是。

首先第一点,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真正的思想家是要求我们禁欲的,人要生存,要生活,有欲望是本性!想吃穿得体,想美美的,想别人喜欢你,想事业发达,想子孙兴旺,想家庭和谐,等等,人生在世,谁能做到无欲!但是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都不用思想家,我们自己都明白,纵欲的害处有多少。

再说以下无知,老子最早对于无知的解读应该是指没那么多世故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后来现在将这个词贬义了,他推崇在当时治国的核心要点应该是让民众回归到一种朴素的愿望,并减少个人的私心欲望。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当然要知识,真的无知就是傻子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识有时候不但没有用,反而有害

所以,无知无欲其实一方面也是告诉我们要知,但知道了之后要运用所学。而不要被所学的东西所束缚。要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如果天天胡思乱想就不是无知无欲,就容易产生自卑狐疑甚至嗔恨,这不好。

现如今看老子的无知无欲,简直就是对现今社会的一种先知先觉的悲鸣。当今社会,享有知识爆炸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少烦恼。

这就是我理解的无知无欲,见素抱朴,知足常乐!


陶陶陪你研究事儿


你好,很高兴与你分享老子无知无欲的一些观点:

“无知”就是说不要有这种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无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无知、无欲是无为的具体表现之二。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辈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巧伪奸诈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望,顺应自然,真诚面对,坦率处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大道至简,直指人心,当你自己放下了自己的私心杂念,当你超出了自我欲望的牢笼,当你真正忘记了自己的思想,忘记了自己的意识。在此刻你真正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你就立刻能够沟通宇宙间的超常能量,达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与宇宙同体,息息相通,和超常信息交流共振共呜。

当你处于这种状态,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不要,所有理论你都可以忘记。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你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你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

 古今成大器者,都是肯在炼心修德和放松入静上下功夫的人。

       人们总想,那些在修炼上有大成就者,一定是炼了什么高功秘法,得到了什么高深莫测的诀窍,似乎找到了这些就能一日成仙,一日得道,却不知道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成大器者也并非炼什么高级秘法后才成功的,而是在求道的途中,历经了许多曲折与磨难后,才始悟出“大道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体内,心里。才始悟大道至简至易,大道平常的真谛。其实他们都是放下贪多求杂的欲望,专心一意修炼自己,肯在放松、入静、入定上下功夫的人。








中医生命科学


无知是无欲的前提,无欲是无知的结果,老子所说无知就没有对万物和价值上的认知和分辨,在人的心目中没有了金钱和粪土的区别,自然也不会有争夺钱财的欲望,人类社会没有民族、种族、国家的区别,就不会有战争和杀戮,当人与人没有等级之差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奴役和压迫。

老子反对人类社会的一切认知和分辨,他所说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就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纷争、战争和灾难就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分辨。

老子屡屡提到的婴儿状态,实际是在比拟人类的原始时期,他认为婴儿是人最本初的状态,在人刚刚降生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也无法分辨自己的父母,他在这个时候只有原始的本能,没有多余的欲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逐步认识周边的人和事物,这个时候他已经脱离了自然的状态,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他开始挑食或者挑选玩具,待到他到了成年之后,他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他知道了什么是大小,多少,穷富,强弱等等区别,于是他便开始争夺这一切。

老子认为人类的发展历程和婴儿的成长过程是一致的,他不认为人类脱离无知之后,会真正进入某种文明的社会,反而会进入一种你争我抢,你死我活的争斗当中,天下也因此而大乱。所以老子提倡让人类重归本初的状态,忘掉一切认知和分辨,才能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只有如此,天下才能重归和平。


沉醉的文人


治不 无則已而為

弗敢 不知夫使也 

欲无 知无民使

恒骨 其强志 其弱腹 其实心 其虚也

治之 人聖以是

亂不 民使欲可 見不盗

為不 民使貨之 得难貴 不爭不民

使賢上


走过来I走过去


老子讲:无知,无欲,无为

“无知”就是说不要有这种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无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无知、无欲是无为的具体表现之二。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辈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巧伪奸诈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望,顺应自然,真诚面对,坦率处理。



张健全


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所言之意是,圣人治理社会,将百姓心中贪念虚化,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体魄。使百姓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没有贪念,就是讲过正常生活,不必攀比;使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做乱为。

有人说“弱其志”,是道家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从上文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只是教育我们不要争强好胜,并不是削弱志向。现在我们鼓励立志,争强好胜,破坏了和谐气氛;父母教育孩子事事争第一,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虚荣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这一切的一切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从上文解释可知,老子所言无知是指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就是不要奸巧、虚伪,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无知;至于无欲,老子所言欲并非欲望,老子并不反对人有欲望,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们本能的需要,其他的才叫欲,也常常称为贪念。故此我们知道老子所言并非愚民政策。

所以圣人是让百姓得到温饱,然后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正如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而不是命令、规定,进而让百姓将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这些都慢慢虚化掉,正常的生活,一切顺其自然。


奶茶爱尚咖


一定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不能片面地去解释。老子推崇无知无欲,就是认为减灭人们内心中机巧之念和贪欲,人们心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会起来造反,产生社会动乱。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基本要求。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巳,则无不治。"

老子是说:不人为推崇虚名,就不会使人纷争。不看重稀有的财物,人们就不会生盗窃之心。不传播淫欲意识,就不会祸乱人心。所以,圣人冶理社会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心胸豁达,减灭贪念,生活殷实,身体安康,这样就能让人们内心不生邪念机巧,无欲无求。从而能让心在机巧之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天下没有什么不可治理。

“欲”指欲望太多,也就偏离了道,只有放下多余的欲望,专注于本心,才能悟道,得道。才能成就自己。


天一幸运星


你理解错了,推崇 无知无欲 的理解方式是 儒家给歪曲的,为的是让人民无知,高层好忽悠,好管理!

老子 原思想是 让人民 不要搞那些没用的小算计,不要太利欲熏心,贪欲迷心翘!要大家事实求是,脚踏实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为知也!知不知,不知知。。。。

老子思想 指导大家循大道,知真知,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而不是拘泥纠结于坊间街巷的那种勾心斗角,更不是 大小、高下 间的相互欺凌!

现在都是一群儒生在谈老子,好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阿山WLS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巳,则无不治。

老子是说:不人为推崇虚名,就不会使人纷争。不看重稀有的财物,人们就不会生盗窃之心。不传播淫欲意识,就不会祸乱人心。所以,圣人冶理社会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心胸豁达,减灭贪念,生活殷实,身体安康,这样就能让人们内心不生邪念机巧,无欲无求。从而能让心在机巧之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天下没有什么不可治理。

由此而看,老子推崇无知无欲,就是认为减灭人们内心中机巧之念和贪欲,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基本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