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最近正拜讀高爾基的作品《母親》。起初說起高爾基,我首先想起的是小學課本上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海燕》。

最經典的一句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而《母親》是作者高爾基根據自己的經歷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在1906年美國創作而成。

此篇既不同於史鐵生寫的關於母親的散文《秋天的懷念》那樣,簡述自己和母親之間樸實又打動人心的回憶;又不是像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樣表述對母親深沉的愛;也不同冰心先生的《南歸》表達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作者在敘述母親這一角色時,帶給讀者的更是一種全新的嚮往真理的革命精神。

01、​悲慘麻木的遭遇,善良寬容的性格使她成就不一樣的母親

通篇從開頭便使用多種消極陰暗的詞語描述廠房、玻璃窗,冬天裡的風等事物,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映射時代工人們黑暗的生活。

《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母親的全名叫佩拉格亞.尼洛夫娜​。她的額頭上有一個大大的傷疤,是被丈夫日日毒打而留下的屈辱烙印。

  • 起初母親跟當時所有醉生夢死的人一樣,對眼下的生活已經麻木,她甚至覺得自己被丈夫毒打是應該的。

被家暴在現在看來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事情,這是一種人格上的踐踏。

但是當丈夫的病情惡化的時候,母親還冒著被丈夫毒打的危險,關心丈夫的身體,勸丈夫去醫院。對於屈辱的毒打,她選擇原諒傷害她的人,她相信丈夫從骨子裡還是好人,選擇遺忘丈夫帶來的傷痛。
文中母親說:“人家只是他們也看到了,這並不幸福,他們也明白,但是除了嫁人他們沒有別的出路。”
還有一段是在霍霍爾被抓走時,她的雙眼湧出受屈辱而無力反抗的眼淚,這樣的眼淚,她流了二十年,打她出嫁的那天起,就開始流了。
向讀者初步闡述了她不幸的生活,表達出母親過去二十年,在不幸福婚姻中被丈夫毒打,被生活摧殘,所受的屈辱,害怕,辛酸,從而在那樣的環境下,母親無法抗爭,這似乎已經成了當時的常態,她也在這種黑暗的生活裡逐漸麻木,她的性格也像當時大多數母親一樣卑怯、逆來順受。

作家莫言也寫過關於母親的片段:

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衝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被人傷害之後,與別人不同的是,作者和莫言筆下母親都是同樣的善良寬容,使她們依然能夠選擇遺忘過去。作者藉此間接塑造出母親這一人物性格的豐滿。


02、自豪、害怕交織,母親面對這樣矛盾的心理,作者又是怎樣解讀的?

文中母親還有著所有母親的共性,當母親看見兒子策劃和發動的騷亂時,她首先是擔心巴維爾的安危,但是當得知這一切都是為了真理時,她又支持他為他感到自豪​,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


這讓我想起了,《小別離》其中有一個細節。主人公​方朵朵在考試奮戰的時候,為了爭分奪秒的學習,三餐並兩餐,晚上熬到很晚才睡。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時間的學習也讓她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眼睛下方的黑眼圈和眼袋成了母親董文傑關心的焦點​。
董文傑既為女兒自豪,又擔心她的身體,每天讓丈夫方圓多做兩個菜,儘可能的為孩子補充營養。
《母親》文中作者抓住母親這​一特性,全篇用大量的文筆來描寫母親對孩子的擔心和可憐自己的孩子同時又支持孩子的多重情感。
通過時代的背景,我們也不難理解這點。

《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①開頭文中就描述了當下俄羅斯勞動人民黑暗,枯燥又疲倦的生活​。比如人們日復一日的浪費大好的光陰,在廠房裡度過一天,結束時把自己弄的髒亂和長時間得不到休息的筋肉。
身體上,人們唯一的放鬆方式​就是拼命的給自己灌下伏加特,來刺激自己因過重勞累生活而麻木的味蕾。
精神上,更多的男人通過打架鬥毆來減輕自己精神上的壓迫,回家毆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更是常態。

社會背景讓當時的母親們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父母們經常要去街上撿自己的兒子回家。而丈夫的離去,讓她更是把孩子視作自己的一切。

②主人公巴維爾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在失去父親後,他開始從這種生活中醒悟,他先改變自己,當敏銳的母親發現兒子和當時的社會風氣大相徑庭。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害怕孩子遭受危險。

③巴維爾讓母親明白自己長期遭受的都是不公平悲慘的生活,她感受到了從所未有的溫暖和尊重,明白原來世間有一樣東西能夠直達人們的心靈——真理。她喜歡這種溫暖的感覺,由最初的擔心到決定支持兒子,支持真理。

最終母親從這種苦難生活裡面得到救贖,和兒子巴維爾一起踏上革命的道路,母親這一人物在此刻得到了昇華。

《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03、兒子的真理和殘酷的現實,母親到底如何抉擇?


高爾基說:
蘊藏在人們心底的最強烈的感情是仇恨,這是長期心理受損害造成的。

當一個人變得與周圍人都開始不同時​,大家勢必會把他認做異類而剷除他。
巴維爾就是這樣的一個異類,他不會去成天的酗酒,也不會把自己穿的像青年人一樣,更不會去和別人動手。
他跟人之間的相處是嚴肅而理智的,他常常主持其他志同道合的人開會討論他們的真理。
母親自從丈夫去世後,兒子就是她唯一的支撐。她既知道兒子走的是一條不歸路,擔心巴維爾的處境,但同時又理解默默支持和幫助兒子,是兒子最堅實的後盾。​

  • 她選擇從黑暗的生活裡醒悟出來,把對兒子的愛轉化為對所有人的愛。


母親又給讀者展現善良慈愛的一面,當她得知娜塔莎穿著那樣薄的襪子在寒冷的黑夜裡趕夜路時,主動提出要給她做一雙襪子。


當醜陋的軍官抓走了霍霍爾時,她為這個可憐的孩子流下了淚水。她把這群有著新信仰的青年人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她像所有人的母親一樣,為這群有夢想的孩子擔心害怕。

《母親》:一個血肉之軀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親

如果我愛你,我就會理解你,通過你的眼睛去看世界,我能理解你,是因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後來,在巴維爾被抓住的時候,她主動接過兒子的重任,開始傳播真理和自由。在真理和現實之間她選擇了信奉的真理。
推動工人運動從最開始的經濟衝突,用文字和人物詮釋了最先有社會主義覺悟,轉換為群眾的革命鬥爭。
以實際行動為母愛進行更深層次的詮釋。我們都是一個母親,都是是真理的孩子。

小結:母親由最初對兒子巴維爾的愛,讓她從麻木到清醒,追求真理的自由和尊重,使她把自己對孩子們的愛,轉化為對全部有社會主義《新青年》思想的大愛,並促進這一革命的迸發。
​這個平凡善良的母親,用她溫暖的手掌輕輕撫摸,這群有熱血孩子的臉龐。讓他們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感受到深深的母愛。她漠視自己痛苦的遭遇,依然用博愛的情懷,去追求永恆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