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最近正拜读高尔基的作品《母亲》。起初说起高尔基,我首先想起的是小学课本上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海燕》。

最经典的一句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而《母亲》是作者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在1906年美国创作而成。

此篇既不同于史铁生写的关于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那样,简述自己和母亲之间朴实又打动人心的回忆;又不是像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样表述对母亲深沉的爱;也不同冰心先生的《南归》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作者在叙述母亲这一角色时,带给读者的更是一种全新的向往真理的革命精神。

01、​悲惨麻木的遭遇,善良宽容的性格使她成就不一样的母亲

通篇从开头便使用多种消极阴暗的词语描述厂房、玻璃窗,冬天里的风等事物,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映射时代工人们黑暗的生活。

《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母亲的全名叫佩拉格亚.尼洛夫娜​。她的额头上有一个大大的伤疤,是被丈夫日日毒打而留下的屈辱烙印。

  • 起初母亲跟当时所有醉生梦死的人一样,对眼下的生活已经麻木,她甚至觉得自己被丈夫毒打是应该的。

被家暴在现在看来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事情,这是一种人格上的践踏。

但是当丈夫的病情恶化的时候,母亲还冒着被丈夫毒打的危险,关心丈夫的身体,劝丈夫去医院。对于屈辱的毒打,她选择原谅伤害她的人,她相信丈夫从骨子里还是好人,选择遗忘丈夫带来的伤痛。
文中母亲说:“人家只是他们也看到了,这并不幸福,他们也明白,但是除了嫁人他们没有别的出路。”
还有一段是在霍霍尔被抓走时,她的双眼涌出受屈辱而无力反抗的眼泪,这样的眼泪,她流了二十年,打她出嫁的那天起,就开始流了。
向读者初步阐述了她不幸的生活,表达出母亲过去二十年,在不幸福婚姻中被丈夫毒打,被生活摧残,所受的屈辱,害怕,辛酸,从而在那样的环境下,母亲无法抗争,这似乎已经成了当时的常态,她也在这种黑暗的生活里逐渐麻木,她的性格也像当时大多数母亲一样卑怯、逆来顺受。

作家莫言也写过关于母亲的片段: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被人伤害之后,与别人不同的是,作者和莫言笔下母亲都是同样的善良宽容,使她们依然能够选择遗忘过去。作者借此间接塑造出母亲这一人物性格的丰满。


02、自豪、害怕交织,母亲面对这样矛盾的心理,作者又是怎样解读的?

文中母亲还有着所有母亲的共性,当母亲看见儿子策划和发动的骚乱时,她首先是担心巴维尔的安危,但是当得知这一切都是为了真理时,她又支持他为他感到自豪​,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了,《小别离》其中有一个细节。主人公​方朵朵在考试奋战的时候,为了争分夺秒的学习,三餐并两餐,晚上熬到很晚才睡。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时间的学习也让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眼睛下方的黑眼圈和眼袋成了母亲董文杰关心的焦点​。
董文杰既为女儿自豪,又担心她的身体,每天让丈夫方圆多做两个菜,尽可能的为孩子补充营养。
《母亲》文中作者抓住母亲这​一特性,全篇用大量的文笔来描写母亲对孩子的担心和可怜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支持孩子的多重情感。
通过时代的背景,我们也不难理解这点。

《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①开头文中就描述了当下俄罗斯劳动人民黑暗,枯燥又疲倦的生活​。比如人们日复一日的浪费大好的光阴,在厂房里度过一天,结束时把自己弄的脏乱和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的筋肉。
身体上,人们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拼命的给自己灌下伏加特,来刺激自己因过重劳累生活而麻木的味蕾。
精神上,更多的男人通过打架斗殴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压迫,回家殴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更是常态。

社会背景让当时的母亲们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父母们经常要去街上捡自己的儿子回家。而丈夫的离去,让她更是把孩子视作自己的一切。

②主人公巴维尔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在失去父亲后,他开始从这种生活中醒悟,他先改变自己,当敏锐的母亲发现儿子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大相径庭。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害怕孩子遭受危险。

③巴维尔让母亲明白自己长期遭受的都是不公平悲惨的生活,她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温暖和尊重,明白原来世间有一样东西能够直达人们的心灵——真理。她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由最初的担心到决定支持儿子,支持真理。

最终母亲从这种苦难生活里面得到救赎,和儿子巴维尔一起踏上革命的道路,母亲这一人物在此刻得到了升华。

《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03、儿子的真理和残酷的现实,母亲到底如何抉择?


高尔基说:
蕴藏在人们心底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仇恨,这是长期心理受损害造成的。

当一个人变得与周围人都开始不同时​,大家势必会把他认做异类而铲除他。
巴维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异类,他不会去成天的酗酒,也不会把自己穿的像青年人一样,更不会去和别人动手。
他跟人之间的相处是严肃而理智的,他常常主持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开会讨论他们的真理。
母亲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就是她唯一的支撑。她既知道儿子走的是一条不归路,担心巴维尔的处境,但同时又理解默默支持和帮助儿子,是儿子最坚实的后盾。​

  • 她选择从黑暗的生活里醒悟出来,把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所有人的爱。


母亲又给读者展现善良慈爱的一面,当她得知娜塔莎穿着那样薄的袜子在寒冷的黑夜里赶夜路时,主动提出要给她做一双袜子。


当丑陋的军官抓走了霍霍尔时,她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流下了泪水。她把这群有着新信仰的青年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她像所有人的母亲一样,为这群有梦想的孩子担心害怕。

《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去追求真理的平凡母亲

如果我爱你,我就会理解你,通过你的眼睛去看世界,我能理解你,是因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后来,在巴维尔被抓住的时候,她主动接过儿子的重任,开始传播真理和自由。在真理和现实之间她选择了信奉的真理。
推动工人运动从最开始的经济冲突,用文字和人物诠释了最先有社会主义觉悟,转换为群众的革命斗争。
以实际行动为母爱进行更深层次的诠释。我们都是一个母亲,都是是真理的孩子。

小结:母亲由最初对儿子巴维尔的爱,让她从麻木到清醒,追求真理的自由和尊重,使她把自己对孩子们的爱,转化为对全部有社会主义《新青年》思想的大爱,并促进这一革命的迸发。
​这个平凡善良的母亲,用她温暖的手掌轻轻抚摸,这群有热血孩子的脸庞。让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她漠视自己痛苦的遭遇,依然用博爱的情怀,去追求永恒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