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傳正談歷史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去敘述歷史,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

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

《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史記》是一部人物傳記,本紀、世家、列傳將人物進行了分類,"本紀"主要記敘帝王,就算不是帝王,但是有接近帝王的權力或者突出領導能力的人也會被記入本紀,例如呂雉和項羽;"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的人物事蹟;"列傳"是帝王諸侯之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先看一下這三人的功績有何不同。

蕭何定漢家律令輔佐惠帝,收集先秦古籍,保存史料,舉薦賢才,任用韓信,鎮撫關中,定國安邦;張良出生相門,足智多謀,劉邦評價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楚漢之爭中每每幫助劉邦脫離險境,晚年功成身退,不戀名利,雲遊四方;韓信兵法何其了得,擒魏、破趙、東擊齊、南滅楚,威震天下。

再看一下爵位。

蕭何封為相國,張良封為留侯,韓信封為齊王,無論是功績還是爵位,這三人在漢朝都是至高無上的,沒有其他哪個大臣能比,但是韓信和蕭何張良比起來,名聲就差遠了,下場也很慘。

蕭何和張良的官不管有多大,但是都是文官,對劉邦造成不了威脅,韓信就不一樣了,是個武將,封了齊王,而且本領高強,一旦造反,劉邦壓根沒辦法壓制,為了江山社稷,劉邦夫婦開始大肆屠戮功臣。

韓信最後因為造反罪被誅殺,不管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至少他的罪證是不充分的,這些罪行是有待查證的,漢初的著名武將,尤其是非嫡系的,最後基本上都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呂雉殺盡。

韓信雖然勞苦功高,但是最後下場也十分悽慘,留下了不忠不孝的名聲,太史公能將他記入列傳,也算很不容易了。

司馬遷是漢朝人物,如果給韓信的地位太高,很有可能引起皇帝和宗室的不滿,給自己招來災禍。

蕭何和張良的爵位都讓子孫世襲了,但是韓信因為沒有得到善終,子孫並沒有受到他的蔭庇,前文已經說到,記入"世家"的大臣,其子孫都能世襲爵位,所有韓信只能記入"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