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城市在搶人,而企業在裁員?

經濟形勢本就嚴峻,如今又受到疫情的衝擊,對地方政府財政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疫情還未完全過去,新一年的城市人才爭奪戰又開始打響。但這是地方逆勢搶人好的時機?還是短期無奈的自救?

1

溫州本科生七折買房,廣州商服類項目不再限定銷售對象,常州擬調整公積金政策支持首套房貸款,廈門無房的本科生工作一年可買房,杭州也加大了人才補貼政策,數萬元補貼是標配。

有研究機構統計,二月份,全國已經有超過60城市發佈了多次房地產政策,對地方政府的調控智慧提出了極大考驗。

早在今年二月中上旬,包括無錫、西安、南昌、上海在內的多個城市,針對土地出讓金方面,相繼推出了各類涉房支持政策,希望穩住市場。

可見,房地產的經濟地位短期內仍不會發生改變。在這個邏輯中,只有人來了,才有利於當地購房需求的釋放和房企項目去庫存。

但於地產而言,繁華之下,是一場危局。

恆大打響了房地產現金流的第一槍,花式賣房背後,面臨的實實在在的經營難題——高負債人盡皆知,韌性備受考驗。

早在二月底,減員、降薪等一系列動作在部分房企中傳出,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追求高週轉的開發商銷售下滑。我們知道,高週轉放大了房企的槓桿,甚至加劇了整個行業的脆弱。

與此同時,大型房企與銀行、政府之間也高度關聯。此前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債務,這次地方政府放鬆調控,搶人才救樓市,試圖促進地產商快速“回血”,其實也是在自救。

但地方經濟發展底層邏輯沒變,又是一輪循環,依然加劇了經濟的脆弱性和風險。

2

我們回顧這幾年的人才爭奪戰,其背後動力是國民經濟體系對人力資源的內在需求變化。

地方政府意識到,靠投資和負債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了,於是,想通過人力資本給經濟找下一波增長動力。

但這次疫情突然,打亂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陣腳,如此之下,只能更在意短期表現。

那麼,能留住人才嗎?

搶人首要面臨的就是產業、服務以及人才之間問題,也是“人才戰”背後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看到,民企仍在困境之中。尤其是近幾年,民企在過去幾年融資結構上出現兩大問題。一是有息流動債務高,並且依賴非標準化債務融資。二是融資結構傾向短借長用,加劇了滾債的風險。

還沒從之前困境中走出來,民企如今又要直面疫情的困擾。

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朱武祥教授、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劉軍總經理、北京大學魏煒教授對995家中小企業進行了相關調研。

調研顯示,受疫情影響,29.58%的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企業下降20%以上。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生存。

疫情重壓之下,二月初北京K歌之王就與全部200多名員工解除了勞動合同,令人唏噓不已。這是一個極度依賴線下流量的行業,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等來了復工,卻面臨裁員。

此外,招聘的盤子整體縮減已經是既定的事實。有調研發現,近八成企業表示本次疫情對於企業的春招會產生影響,還有部分企業考慮縮招。

這一點很好理解,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經營受到影響,現金流吃緊,縮減人力成本是理所當然。

3

毋庸置疑,疫情面前,穩民心,也得穩住經濟。

但是僅僅強調房地產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夠的。短期表現最優,有可能損害的就是長期的競爭力。

利用樓市來吸引人才,人才卻無法落地就業也是一種悲哀,更別談購房了。

從長遠趨勢來看,好的自救方式應該是應該是進行更多的減費降稅,給實體經濟、給企業讓利。這部分還有更多下降的空間。

這場波及全國範圍的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危機事件,對於各個城市而言就像一場嚴肅的大考。它們接連不斷地推出政策呵護,試圖跑贏疫情帶來的一連串風險釋放。

但我們看到每個城市的優勢都不一樣,痛點也不一樣。

並且,這一個多月以來,民眾對於城市經濟城市競爭力的意義其實有了自己更深的體會——危難來臨時的抵禦能力,以及對於民生的真切關懷,這才是城市的勝利。

更多專業的財經資訊、觀點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居然財經(Jurancaij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