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醫療vs高端醫療:100萬對於中產家庭還不夠高端嗎?不夠


百萬醫療vs高端醫療:100萬對於中產家庭還不夠高端嗎?不夠

由於國家社保中的醫保把醫院用藥分了三類,第1類甲類全部醫保報銷,第2類乙類醫保部分報銷,第3類丙類醫保根本就不報銷,全部個人承擔。而且通常這部分社保不報銷的部門費用也不菲,例如ICU,1天自費大概1-2萬塊左右,更別提特需醫療部,國際醫療部,私人醫院了。所以用商業醫療險來覆蓋這個乙類的部分跟全部的丙類開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費藥或者自費項目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市場上很多公司做的一類高額報銷產品,能夠部分報銷公立醫院含ICU的所有公費和自費項目,從100萬,300萬到2500萬中國受保,環球受保的不同檔次都有。

"小姐姐,這款百萬醫療特別好,住院門診通通報,最高可以賠付100萬喔"

"小姐姐,百萬醫療險你還沒買嗎?一件衣服錢就買個抵禦大病風險的底氣,未嘗不可呢?”"

誠然,100萬聽起來確實也蠻多的了,但對於我們一個普通中產家庭到底足不足夠呢?

"不夠。"

實際上,僅僅一份百萬醫療對於現代中產家庭遠遠不夠,具體原因在於其在額度設置,續保條件,保障地域和保單理賠這四點的限制上。商業醫療險一般就分成2種:百萬醫療和高端醫療。我們首先來分析下剛剛提及的四大限制,從而清晰地認識到為什麼百萬醫療對於當代中產家庭而言保障是不夠的。然後我們再一起看看相比之下,高端醫療又有怎樣的優劣,中產家庭應該如何選擇。

一、百萬醫療

我們最常聽的醫療產品莫過於百萬醫療了,這類產品基本都是一年期的消費型保險,交一年保一年,靈活性比較高。主要保障範圍是:住院產生的合理且必要的醫療費用,在社保報銷之後,免賠額度以上的部分,都可以按約定比例報銷。能夠解決一般家庭的部分醫療所需,年繳保費大概400-600的樣子比較便宜。設計較為精良的百萬醫療險還會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比如:就醫綠色通道,癌症特效療法以及院後護理等。但它之所以不能作為一份充足的保障服務萬千中產家庭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即四大限制。

百萬醫療vs高端醫療:100萬對於中產家庭還不夠高端嗎?不夠

限制一:額度限制

  • 100萬是被誇大的保額

百萬醫療險的賠付範圍是有具體規定的,一般只涵蓋比較基本的醫療費用項目,如護理費,膳食費,檢查檢驗費,一般治療費等。但花費較大的項目則不包含在這100萬保額的理賠範圍內,例如醫師診療費,麻醉師費,重症監護病房費,搶救用呼吸機費等。細看條款還會有一些針對性的限制,比如針對癌症要求需到晚期才能賠,最高只能賠30萬,特定醫療技術及藥品除外,比如質子治療,靶向治療,靶向藥物等。有些百萬醫療產品是包含癌症特效療法(重離子,質子治療等)的,但也是有針對特效療法的報銷額度限制,一般質子重離子治療最高只能報銷60%,需要留意。

  • 1萬免賠額限制

市面上的百萬醫療一般都有1萬元的免賠額,也叫做起付線,即超過1萬元的部分才能按照剛剛所講的限制按比例報銷。1萬元是什麼概念?——小病賠不出,大病不夠用。行業裡也有句話叫做"1萬免賠額比100萬保額更值錢",因為恰恰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理賠的較低風險的事故開銷都是在這1萬元免賠額以下的,也就是說磕了碰了這些小意外住院都是賠不出錢的;

因此一款看起來100萬報銷額度的醫療保險實際可賠付金額只有幾十萬,剩餘的大幾十萬被快節奏的營銷手段給稀釋了,客戶一般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細心耐心地詳看條款,因此找一個靠譜的代理人也十分重要。

限制二:續保限制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類似這種百萬醫療險的宣傳是可以最高保到100歲,可能就會有人認為可以一直保到100歲。其實並不是,可續保不等於保證續保。因為消費型普通醫療是交一年保一年的,也就意味著每年你都需要重新投保一次,重新投保意味著你要重新做一次健康申報和審核,如果你有新的健康問題就可能無法再買到醫療險了,一般這種百萬醫療險買不過6年。不過這一問題也不是無法解決,我們只要選擇一款保證續保的產品即可,這樣保險公司便不會因為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變化,而拒絕被保險人續保或者單獨調整費率了。遺憾的是,現在內地市面上還沒有針對普通醫療終身保證續保的產品,香港才有。內地目前普通醫療保證續保期間最長的是6年,買到第六年就買不到了,再想選購其他新產品時,身體健康狀況已經不允許。

限制三:地域限制

百萬醫療險通常的保障範圍是中國境內,即只賠付客戶在中國境內所發生的風險。這裡就會對兩類人群有比較大的限制,一是經常出境旅行的人,二是有未來移民計劃的人;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

百萬醫療vs高端醫療:100萬對於中產家庭還不夠高端嗎?不夠

馬斯洛需求理論

當代中產家庭對於生活的需求早已過了最基本的階段,大家開始陸續有了更高的社交追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出境旅行便是中產家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親子度假也好,放鬆工作也罷,大家的生活範圍逐漸從中國轉向全世界。因此一份環球受保的醫療險就顯得十分重要。

2020年1月,據香港東周網報道:

兩名香港人於2020年1月4日在北海道自駕遊時發生意外,輕傷送院治理。


事發在早上約9時10分,一列由札幌出發並駛往釧路市的特快列車,在清水町清水的JR根室線地藏平交道,與一輛私家車相撞。事發後,該輛私家車頭撞至嚴重損毀,車上兩名年約20多歲的男女受輕傷,其後送院治理,而列車上約70名乘客以及駕駛員則沒有受傷。

警方其後表示,兩名受傷男女為來自香港的遊客,當時正駕駛租來的汽車。警方又指,駕車的女子當時疑煞車不及,因此誤進平交道並撞向列車,現時正調查她是否在結冰的路面上行駛導致意外。事發後,共有6架列車需停駛,並有8架特快列車延誤最多2小時40分,並有約1850人受影響。

百萬醫療vs高端醫療:100萬對於中產家庭還不夠高端嗎?不夠

境外旅行發生意外

諸如此類的旅行意外數不勝數,但對於常常外出旅行的人倘若有一份量身定做的環球保障,那家人和自己也就自然安心許多。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一個天使在角落裡默默守護著你。

一份環球保障對於未來有移民需求的人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保險保障的是現在,更是未來。環球保障相當於給了我們多一個選擇,無論你未來有怎樣新的想法,想要去到世界上哪一你喜歡,你熱愛的國家,你都可以放心地去,自由自在做選擇;而倘若這份保障僅僅只是保障在中國,那你在做移民選擇的時候就會重新陷入選購保險的糾結中去,N年過後,我需要為了移民再買一份新的保障,到時候的自己是否還可以買到一份好的保障,身體是否還允許,保費是否會很貴?

限制四:賠付限制

保險公司的理賠邏輯是先看合同定義是否符合賠付標準(包括疾病定義以及保障範圍),後看健康申報是否嚴謹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將導致拒賠。

而實際情況是,百萬醫療的合同定義有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比如癌症需要晚期才能賠,部分進口藥物和特定醫療技術除外等等,會在理賠的時候作為阻力出現,需要在購買之前仔細核查。

另外百萬醫療由於體量輕保費低的緣故,線上分發的渠道很豐富,很多客戶都是在線投保的,甚至沒有一個專業的代理人來協助客戶做好投保前的健康告知。健康告知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投保人現有或曾有的相關疾病都是需要申報給保險公司的,如果需要申報的健康問題沒有正確申報給保險公司,比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這種幾乎人人都有的小毛病,後期保險公司都有可能拒賠。

因此百萬醫療雖然價格低廉保障看似也很不錯,但細細分析這四項限制後,結論也是肯定的:這類產品對於當代中產家庭而言還算不錯,但仍有較大的保障空缺需要高端醫療進行補充。那高端醫療和百萬醫療又有什麼異同呢?

二、高端醫療

高端醫療簡單來說就是一張全球所有私立及公立醫院的入場券,是一張無上限全球看病醫療黑卡,可以環球隨便刷;

相對百萬醫療,高端醫療的限制更少

-額度上:真終身2500萬保額,只要是住院100%報銷,無論是疾病還是意外住院均可;

-續保上:高端醫療打破6年最長續保魔咒,保證終身續保且不會因為發生過住院理賠而單獨調高保費,很多人買醫療保險會很擔心未來年紀大了風險更高了卻買不到了;

-地域上:環球受保;

-賠付上:享受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療水平和條件,包括每個療程接近100萬的癌症質子治療方法,私立醫院及國際部特需部,例如和睦家,協和醫院國際部,香港養和醫院等等,算得上是比較讓人省心的醫療保險,因為你只要住進去就完全不用擔心醫療費用;

相對百萬醫療,高端醫療的價格較高

一分錢一分貨,較完善的保障也意味著保險公司較高的成本,因此價格也比較高。消費型高端醫療大概每年4000-5000港幣(相比百萬醫療每年400-500元),根據年齡和健康狀況的不同會有所浮動。

相對百萬醫療,高端醫療的繳費方式更靈活。

可選儲蓄型:打破醫療保險消費型的缺陷——就是交出去的保費即消費掉了,即使沒生病這個錢也沒了;然而儲蓄型可以將保費儲蓄起來,一般來說交11年保終身,11年後毋需再繳付任何醫療保費,繳費期後可隨時退保,無論是否發生過住院理賠,都可以連本帶利的把保費取回來,業內也稱之為醫療融資,相當於享受終身醫療資源。不過儲蓄型的保費也會偏高,大概每年保費在1w美金左右,比較適合中高端客戶,預算比較充裕,對醫療也有更高的要求。

三、按需配置

總的來看,百萬醫療和高端醫療各有所長,但對於當代中產家庭來說,百萬醫療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例如百萬醫療無法報銷海外就醫,且住院和病房級別受限,高精尖醫療技術預約不到,但對於客戶來說,

很多時候病是不能等的。高端醫療的優勢在於是“自由度”和”選擇權”

面對可能有副作用,但價格稍低的藥物和最新的高端的,但是昂貴的藥物,我們可以選擇後者;面對嘈雜的普通病房和安靜的私家病房,我們可以選擇後者;面對單個獨立的醫療團隊和由眾多專家組成的聯合醫療團隊更高精尖醫療技術,我們可以選擇多聽一個建議;面對國內的醫療機構和國外的醫療團體,我們想去哪兒,就能去哪兒。

不過雖說百萬醫療對於一箇中產家庭的保障是不夠的,但也不是說每個家庭都必須買高端醫療。對於醫療產品的選擇,其實還是要遵循最基本的底層邏輯原則——看需求。

如果有一天你或者家人生病了,想享用環球最好的醫療資源,給家人最好的呵護,那麼考慮高端醫療是比較合適的;倘若有一天,風險來臨,你和家人沒有海外就醫的需求,也不是很在意能不能長期續保的問題,那其實在內地買一份百萬醫療就挺合適的;因為產品沒有好壞,只有合適不合適,保險按需配置,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善用了保險這個金融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