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公主,为什么在国内成了污点网红?

李子柒的视频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看过,这个姑娘不得了,14岁就只身闯荡江湖,睡公园啃馒头,漂泊八载尝遍人间疾苦。2012年她回到乡下,陪伴奶奶共度余生,2016年初她开始拍摄视频,前期视频策划、拍摄、剪辑全由她一个人完成,随后迅速火遍网络,甚至在国外的网站积累了700余万粉丝,被洋人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

李子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公主,为什么在国内成了污点网红?

共青团中央评价她说:致敬每一名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致敬每一名兢兢业业不负时光的少年,祖国因你的勤奋而自豪,奔跑吧。可就在前几天,网上产生了“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我们先来说说文化输出的定义是什么,文化输出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从这个概念来看,李子柒当然不是文化输出,因为她是个人不是国家,她也没有什么目的。但是文化输出的终极目标,就是展示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和国家形象,输出的内容决定了输出的成败,李子柒做的不就是展示中国传统的田园牧歌生活吗?她的内容不健康吗,不向上吗,不积极吗?如果答案皆否,那她何来的外网700万粉丝,何以得到粉丝的羡慕和拥簇?

李子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公主,为什么在国内成了污点网红?

反对派的主要观点就是,李子柒做的那不是中国文化,她的作品不是中国,只是符合了洋人对于国人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如同我们谈到英国人就觉得绅士,谈到德国人就觉得严谨一样。对于这种观点我举一个例子,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执导的“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八分钟文艺演出,向世界介绍北京,展现中国人对奥运会的理解,向世界诠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这八分钟的内容都有哪些,第一部分:十四位身穿改良旗袍,手持中国民族乐器的“奥运宝贝”出场,在中国民乐的伴奏下,舞蹈演员手持红绸,演出一段充满活力的红绸舞。第二部分:中国功夫。第三部分:来自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儿表演京剧。第四部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歌曲《茉莉花》的歌声中,从一个大红灯笼上用英文“Welcome to beijing”向世界发出邀请。大家觉得这是文化输出吗?

李子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公主,为什么在国内成了污点网红?

对比一下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的东京八分钟,里面没有和服、艺伎、歌曲《樱花》,而是多啦A梦、足球小将、Hello Kitty、超级马里奥等全世界非常熟悉的二次元形象。相比之下北京八分钟还算是文化输出吗?顶多算是文化展示,因为我们输出的那些京剧、旗袍没有大规模的影响力,这些输出内容决定了我们输出的失败。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的北京八分钟,还是张艺谋执导,但是内容完全变了,再也没有任何京剧、旗袍的刻板印象,变成了高铁、天眼、空间站,还有中国龙。

李子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公主,为什么在国内成了污点网红?

综上所述,日本输出了哆啦A梦、足球小将、超级马里奥一堆二次元,这些虚拟的东西就不是日本了吗,它不是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吗?我没法否定,那同理李子柒输出了中国的美食、中国勤劳的农民、中国的田园生活,这怎么就不是中国了?美食文化不是文化吗,那你们为什么去追捧米其林?农业文化不是文化吗,那你们为什么去喜欢西部牛仔?田园牧歌不是文化吗,那你们为什么去向往瓦尔登湖?

我当然反对一个李子柒顶几千个孔子学院的这种说法,孔子学院也做了很多,这是无法抹杀的功绩,只是大家走的道路不同,但是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李子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公主,为什么在国内成了污点网红?

我做不到李子柒那么厉害的影响力,我很敬佩她,她的视频不管是一个人在做,还是团队在做,内容都是平静、健康、向上的。我也很遗憾自己没有文化输出的能力,不像我们的网民,一夜之间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键盘侠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