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良心韋應物,浪子回頭金不換

公元784年,滁州(安徽滁州)城西的農民們,正在田間忙碌,開始新一年的春耕。


辛勤勞作的他們,完全沒有注意到,在田地旁邊的小徑上,一直有一個人站著在觀察他們。


這個人就是他們的父母官,時任滁州刺史的韋應物,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作者。


中唐良心韋應物,浪子回頭金不換

為了幹實事給百姓謀福利,韋應物剛上任就“為郡訪凋瘵”,走遍了轄區的裡裡外外。


古人認為驚蟄是卯月之始,一聲驚雷響就意味著可以開始春耕了。


韋應物身為父母官,自然更要在這天去看看農民們的耕作,當看到田間的農民如此辛苦時,一時之間頗為感慨,就提筆寫下了這首《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看到農民這般辛苦,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我所得的俸祿可都出自這些種田百姓。


和其他只會口頭說說的官員不一樣,韋應物是個付諸行動派,他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三年之後,滁州百姓安居樂業,“州民自寡訟,養閒非政成”。


別看韋應物現在是個勤勤懇懇工作的好官,其實他年輕時候也是大唐出了名的“不良少年”。


15歲時候的小韋,放蕩不羈,憑藉家族勢力,加上長得帥,“少壯、肩膊齊、儀容整美”,成功入職唐玄宗的近侍,工作輕鬆不說,還特別招玄宗喜愛,辦祭祀、上朝會、打獵,玄宗玩樂的時候都帶著他。


加上韋氏在當時那可是上流社會的代表家族,《舊唐書》中記載:“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


所以紈絝子弟韋應物就這麼長成了,“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還喜歡和他的狐朋狗友橫行鄉里、私藏逃犯、早上玩棋牌晚上去泡妞,“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沒人敢管他。


中唐良心韋應物,浪子回頭金不換


如果按照這個人設走下去,就不會有後來的韋應物。不過,安史之亂來了。


安史之亂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韋應物也一樣。戰亂爆發後,生活的落差、精神上的磨鍊都讓他成熟不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勵志讀書。以前是我不對,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有決心有毅力的人幹什麼都不會晚,韋應物的才華很快就顯現出來了,白居易毫不吝嗇對他的誇獎:“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大才子紀曉嵐也誇他的五言詩“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觀田家》就是韋應物眾多五言詩中的一首,作為朝廷賦役的執行者,百姓的父母官,看到的是農民們“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想到的卻是自己“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在此之前,他就在《寄李儋元錫》中感嘆“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自己無能還有百姓在流亡,對不起朝廷給的薪水。


《答王郎中》中他說“政拙愧斯人”,認為自己拙於政事,導致百姓負擔增加,很是內疚。


所以,韋應物的詩,或者說韋應物本人,時至今日仍時時被人傳誦的最大原因,還在於他詩歌中一以貫之的“居官自省”的愛民思想。


他的這種態度無疑是一座精神豐碑,所以備受後世各種文人大儒的喜愛。


南宋大儒朱熹讚歎他:“唐人仕宦多誇美州宅風土,此獨謂

‘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賢矣!”古今中外,為自己未盡責而愧對俸祿的官員能有幾個?


有同樣思想的,寫出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更是把韋應物當精神知己,稱“邑有流亡愧俸錢”“仁者之言”,只有真正愛民惜民的人才能抒發出這樣的感嘆。


豁達樂觀的蘇軾也很佩服韋應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如果每個為官者都能有韋應物從政態度的一半,想必離“天下大同”的夢想肯定又進一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