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真正優秀的家庭教育往往與金錢無關。

想要孩子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那就從小培養好孩子的這3種品質。

——虎媽


作者 | 快樂生活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受疫情影響,今年寒假格外長。

每天和家裡的神獸親密接觸,很多家長已被逼瘋,不過湖南有個媽媽卻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媽媽睡到11點,兒子早起做飯:放寒假的好像是媽媽。

視頻裡,男孩叫媽媽起床:媽媽,十一點了,等你起床我就開始炒菜了。媽媽在被窩裡嘟囔著:“還早呢。”

只見孩子起床後寫作業、拖地,晾衣服,還帶著弟弟跟爸爸一起在廚房忙活,自己會做很多菜。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評論區裡一片豔羨。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同樣的寒假同樣的媽,為什麼我們是一場抗戰,人家媽媽就是在“度假”?

孩子不是一天長大的,也不是天生就懂事,一切都是家長教育的結果。

愛孩子必為其計深遠,聰明的家長懂得: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培養他這三種優秀的品質。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會獨立的孩子走得更遠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近期,武漢一個年輕人的視頻讓人淚目。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特殊時期醫院找不到保潔員,院長就讓兒子來打掃衛生。他是個大學生,在醫院已經幹了兩個星期了。

只見他有條不紊地掃地、拖地、清理垃圾,保潔員該做的他都做。

哪個父母不愛孩子?醫院是感染高危區,讓孩子來這裡除了院長的大愛,更因為他相信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從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就是獨立的個體。家長要做的,是培養他獨立的能力和精神。

如果孩子不能獨立生活,只是個脫離了母體的“巨嬰”。

年前一位母親為女兒招聘保姆的新聞刷爆朋友圈。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這位母親說,女兒沒做過家務,怕她照顧不好自己,想找保姆幫她洗衣做飯。

看到新聞我有些愕然。

大學一年級,十九歲,基本的洗衣做飯都不會,這是大學生該有的樣子嗎?

也有人認為,人家的錢怎麼花與你無關。是與我無關,但與她的孩子有關嗎?

十九歲的成年人,沒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到底是優越感,還是悲哀呢?

同樣是大學生,相較於打掃衛生的小夥子,他們的差距不是一點點。

培養孩子獨立很重要,到底該怎麼辦?很簡單一個字:

1. 手懶一點

經常見家長嘴裡說著“你能嗎”手已經伸過去了,三兩下就做完了。

書包太重趕緊接過來,說好吃完飯輪流洗碗,孩子還沒起身,你已經在水槽邊。

這不能怪孩子,他知道你不讓他動手,乾脆就等你。慢慢的,從想幹而不能幹,變成了不會幹也不想幹。

2. 心懶一點

父母總有操不完的心,若真愛孩子,就要“懶”得操心。

第一次讓女兒獨自上學,我不放心,騎車偷偷跟在後面。

被發現後她不高興:“你就不相信我。”從那以後我再沒接送過她,她和同學一起上下學反倒很開心。

孩子行為獨立才會精神獨立,精神獨立的孩子更善於獨立思考。

就像視頻裡的媽媽,家有兩個孩子,平時事情肯定不少。她現在懶,是因為知道孩子可以做好,自己省心,孩子又有成就感,何樂而不為?

孩子的成長就是你的教育過程,好媽媽不如懶媽媽,放開手放寬心,讓孩子獨立成長才是真的愛他。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感恩的孩子內心更幸福

視頻有個細節特別暖心,男孩叫媽媽起床,說等媽媽起床再炒菜,怕炒菜早媽媽起來就涼了,真是暖男一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要想自己成為幸福的人,就應當對別人關懷備至,體貼入微,赤誠相見。

懂得體貼別人的孩子,一定充滿幸福感。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跳跳的爸爸是山西援鄂醫療隊的成員,媽媽獨自照顧他和弟弟。

六歲的跳跳特別懂事,知道媽媽辛苦,總幫媽媽做家務。看他小小的身影忙碌著,不覺鼻子一酸,體貼的孩子真是讓人心疼又感動。

暖心的孩子不只對家人,對別人也充滿愛心。

浙江江山109路末班車上,司機師傅說自己60歲了,希望大家不要亂扔垃圾。

就因為這句話,初中生鄭伊敏每天下車前關上所有車窗,並把車裡垃圾撿乾淨,這一做就是300多天。

人民日報稱讚:金子般的內心,真美!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會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會珍惜的人,才更快樂。

但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有求必應的生活讓他不懂何為感恩。

作為家長應該這樣做:

1. 不要讓你的“無私”造就孩子的自私

母愛無私,但對孩子的成長不是好事。長期無條件的付出,讓他只會理所當然地接受。

在家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出門讓他自己揹包,讓他知道自己是家庭一份子,理應分擔家務。

有時要學會適當示弱。

回到家告訴孩子,今天上班很累,希望他來洗碗。

不管他做的怎樣,請給予肯定和鼓勵。

孩子和別人一起的時候家長不要插手,讓他懂得什麼是分享,什麼是為別人著想。

2. 讓他體驗一下別人的辛苦

孩子不懂體貼是因為不懂別人的辛苦,家長要有意識地製造機會。

上樓讓他拿重的東西,讓他洗全家人的衣服,他就懂得媽媽的不容易。

暑假帶他去鄉下體驗田裡勞作的辛苦,他才會珍惜每一粒米。

懂得珍惜和體貼的孩子,就像小太陽,溫暖自己,照亮別人。

作家麥家在給兒子的信裡有句話:

你要看見他人的不易,並願意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深知,這份不旁觀的善意,千金難及。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樂觀陽光的孩子沒有過不去的坎

什麼是樂觀?

一個笑話形容的特別形象:就像茶壺,屁股燒的通紅,嘴裡還吹著口哨。

視頻裡孩子在廚房邊做飯邊說:“三個男人一臺戲,廚房是男人的天地。”媽媽邊笑邊拍視頻,隔著屏幕都流露著幸福。

媽媽也許昨天追劇了,也許今天有點懶,但爸爸並不生氣,而是帶著孩子們在廚房裡忙碌,這樣的家庭看著都開心。

畢淑敏說過:

快樂的人,在黑夜中也會綻出笑容。悽苦的人,即使睡著了,夢中也滴淚。

去年,南京一個九歲男孩跳樓自殺讓人唏噓不已。

因為不小心撞壞學校的玻璃怕被家人懲罰,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可見孩子對家庭懲罰的恐懼。如果他的家人經常說“沒關係,一切有我們”,結果肯定不會這樣。

悲觀的人把痛苦無限放大,樂觀的人把開心無限放大。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電影《美麗人生》裡小男孩和父親被抓進集中營,開始有些害怕。

當父親告訴他這是遊戲時,他真的信了。沒有哭泣,沒有恐懼,就按照爸爸的要求完成“遊戲”,從而保住了性命。

在樂觀的人心裡,天塌下來有高個頂著,沒有過不去的坎。那麼怎樣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呢?

1. 正確面對問題和挫折

家長的情緒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遇到事大驚小怪,動輒打罵,孩子不可能樂觀。

遇到問題家長自己先冷靜,安撫孩子穩定情緒,然後協助解決問題。犯了錯誤採取適當的懲罰,但絕不是情緒的宣洩。

最關鍵的是告訴他:沒什麼,一切有爸媽在。不是讓孩子逃避,而是讓孩子心裡有底氣,不會遇到事情就走向極端。

2. 引領孩子發現快樂

生活中不乏小確幸,就在於你是否善於發現。

女兒上二年級時帶她去買鞋,回來的路上下雨了,她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把新鞋弄溼,但一不小心還是踩到水坑裡。

看她有點不高興,於是我就往水裡踩了一腳,濺起水花。

她看了也學我用力地踩,濺起更多水花。我們一路走一路踩水,回到家新鞋已經面目全非,但我們很開心。

反正鞋子已經溼了,與其生氣不如讓自己從中找到快樂。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陽光就有陰影,平時引導孩子發現快樂,他遇事就不會悲觀,有顆快樂的心,將是他幸福的源泉。

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從小培養他這三種品質

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看到孩子就想到自己,自私的家長教育不出慷慨的孩子。

當發現問題,在進行糾正時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作為家長,我們只有陪著他慢慢成長,遇到問題適時引導,相信一個獨立又暖心,渾身充滿陽光的孩子即使沒有大富大貴,未來一定也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