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南文化”瞭解泉州人民的精神土壤

泉州“五南文化”,是“南音”、“南戲”、“南挙”、“南建築”、“南派工藝”的合稱,是泉州文化的重要名片。這些燦爛的文化從古代一脈傳承,歷久彌新,如今依然是閩南老百姓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我們走訪泉州,也少不了去體會這裡的獨特人文,看看精巧的工藝,聽聽精彩的南戲,滿足了好奇之餘,也在一點一點地明白,當地人有著一片怎樣的精神土壤。

從“五南文化”瞭解泉州人民的精神土壤


  • 婉轉悠揚的南音

泉州是聞名中外的南音的故鄉。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譜、指、曲三大部分組成,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樂種,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中國音樂史的活化石"、“中國民族音樂的根、“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泉州南音,由晉唐宮廷音樂傳入福建,形成於宋代的泉州地區,後流傳於整個閩南、港臺和東南亞華人居住區,形成了溝通地域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南音以閩南話演唱,保存著極其豐富的古代音樂文化遺韻,與閩南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相滲透、融合,曲調典雅柔美,唱腔婉轉悠揚;既有宮廷音樂氣質,又有濃烈的鄉土氣息,深受閩臺人民及東南亞一帶華僑華人的喜愛。


古城裡南音常態化公益演出點:金魚巷11號“古城南音閣”、府文廟旁的“夫子泉茶館”。在那裡可以聽到地道的南音。

從“五南文化”瞭解泉州人民的精神土壤


  • 雅俗共賞的南戲

泉州有“三南”:南戲、南拳、南建築。泉州戲曲文化光耀四海,泉州南音於2009年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還有“戲窩子”的美譽,其中梨園戲被譽為“古南戲的活化石”,提線木偶戲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成為我國“文化使者”,高甲戲被譽為“南海名珠”,打城戲成為我國現存唯一宗教劇種,同時還有掌中木偶戲(布袋戲)、泉州北管、拍胸舞和“嗦囉嗹”等極具特色的戲曲和民間舞蹈資源,成為閩南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泉州“南戲”的代表,成為凝聚海內外泉州人的精神紐帶。

從“五南文化”瞭解泉州人民的精神土壤


  • 薪傳少林的南拳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南少林武術由五祖拳、五枚花拳等拳種構成,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千百年來薪傳不衰。閩南武術文化融入了泉州民風民俗,彰顯泉州人的性格特徵,豐富了這座古城的人文內涵,並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遠播海內外,成為海外鄉親與祖國聯繫的感情紐帶。


泉州“南拳”遠肇晉唐,至宋得“宋太祖拳”而益精,於明清時期為完備,風風雨雨走過千餘年的時光。在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時期,泉州城鄉習武練拳相沿成習,薪火不絕,武術文化已經非常成熟。

從“五南文化”瞭解泉州人民的精神土壤


  • 精藝奇特的南建築

漫步泉州,隨處可見的皇宮殿閣式建築,無不將你引入一片風光旖旎的建築藝術奇景大觀之中,讓你領略泉州山海交融的結晶,感悟歷史與現實並蓄的精華。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泉州本土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世界各地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星羅棋佈的文物古蹟,也留下了多姿多彩、風格各異的古建築,其包含寺廟建築、民居與宗祠建築、橋樑、碼頭、古墓藏、驛站、城門與城牆等。早期(唐宋時期)的民居主要有官式大厝、手巾寮、三開間、五開間的民居,後來増加了土樓和土堡等,後期(民國時期)的民居增加了洋樓和騎樓。


這裡有建於北宋元豐六年的安溪清水巖“帝”字形廟宇,讓嵐煙瀰漫於峽谷山鄉,讓慈雲遠播至千年萬里;這裡還有蔡氏古民居、楊阿苗古民居、老範志大厝、蚵売厝、黃素土樓、陳鳴夏“四馬拖車”提督府第、林路華僑厝以及民間家族祠堂…它們無不盡顯泉南建築的風采。


一座座散落於城市霓虹或鄉野草木中的古建築,是泉州“南建築”的代表,為泉州這座名城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厚重。

從“五南文化”瞭解泉州人民的精神土壤


  • 匠心絕倫的南工藝

泉州是名揚四海的雕藝之鄉,在這裡,陶瓷、木雕、石雕等民間工藝精品琳琅滿目。南派工藝也被列為泉州“五南”之一。


南派工藝在泉州是隨處可見的,其中見到最多的,大概就是雕刻了。在寺廟、宗祠的屋簷下,或是盤虯臥龍的石柱上,就能看到南派雕工的精巧之處,開元寺的東西塔、清源山的老君巖、惠安石雕等,更是南派工藝的傑出代表。細細觀看石頭上的浮雕,你不禁會驚歎,這樣複雜的作品,要花掉匠人多少的心力才能完成。泉州精湛的雕刻藝術代代相傳,蘊含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風民俗,自古就是泉州的重要標誌,隨著海上絲路遠銷世界,至今還和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