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啥今風光不再?這裡告訴你原因

《百家講壇》的轟動,其實是新世紀之初,國學渴求的一次爆發。但是,我們對這次爆發的理解太膚淺了,以為,聽眾都是湊熱鬧的,所以,有點“蘿蔔快了不洗泥”的味道,於是,講壇上的主人,也就良莠不分了,於是,新的明星無法產生,對平庸的背書式的講壇,老百姓當然不願意付出自己寶貴時間消磨。事實上,質量第一,這就是一個金的定律。對於《百家講壇》這樣的高層次講壇,我們廣大人民群眾還是有很高期待的,因為,我們對國學的要求是有了很大提高的。

曾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啥今風光不再?這裡告訴你原因

于丹的出現,是《百家講壇》走向一蹶不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第一,于丹本人的學術水平,根本不符合《論語》這樣內容。她基本就是現代人取代古代人,這是一個嚴重的學術學風問題,如果古代經典之作都可以任意解讀,那怎麼對得起起碼的歷史?孔夫子入黨,這不會不是天大笑話吧?問題不止於此,據說,有不少研究生集體抗議于丹的演講。但是,《百家講壇》沒有從這裡面看出于丹問題,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信息,這是最要命的,所以,于丹《論語》完了之後,《百家講壇》又為于丹推出一檔《莊子》的演講。

曾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啥今風光不再?這裡告訴你原因

從《論語》到《莊子》雖然內容風格大不相同,但于丹的老調子沒變呀?她那種中學生式的思維,還是中學生啊。再說了,短短一年半載,于丹有什麼天大的本領再造一次自己面對經典呢?我們都知道,一個時代發生重大轉移之交,談論經典,其實是意義非常重大的,這基本意味著通過詮釋經典,要達到新的思想的解放和統一。中國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新世紀,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深化的新階段,我們如何包容改革開放和傳統精神,這需要有深刻的新思維。

曾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啥今風光不再?這裡告訴你原因

舉個例子來說,“忠孝”是我們傳統深厚的一種精神支柱,但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對“忠孝”還是有批判的。而進入新時代,我們對“忠孝”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一方面“忠孝”沒有錯,一方面,傳統的“忠孝”與現代的法制理念還是有一定矛盾的,因此,我們肯定需要一個新時代的“忠孝”思想嘛。如果作為一個學者,你沒有很高明的理論,這“忠孝”二字都夠你研究一輩子的。于丹的爭議和失敗,反映出《百家講壇》不但在現代傳媒時代沒有什麼敏銳的嗅覺,就是基本的傳媒觀念都有問題,所以,造成了觀眾對《百家講壇》親和力和學術信譽的失望,因此,《百家講壇》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衰落的格局。

曾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啥今風光不再?這裡告訴你原因

我們在這裡說于丹,不是對於丹個人有什麼意見和不滿,而是對於丹的學術深度和學術溝通方式非常不滿。在歷史文化學術方面,我們如何“古為今用”能不能“古為今用”,這基本沒有商量的餘地。歷朝歷代,都有研究歷史,鑑古知今,為現實汲取歷史經驗的傳統。問題是,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化精神層面的交流。比如說,孔子再偉大,不會萬能到把今天的深刻矛盾都給解決了吧?但是,我們聽一些學者的那意思,好像孔子就是當代導師了,你以為中國人都跟你一樣淺薄啊?

《百家講壇》也有一些觀眾朋友滿意的老師,例如王立群,易中天,蒙曼,酈波等,這些學者,主要是以學術樸實,親和溝通見長。所以,廣大觀眾朋友是滿意的。我們當然高興看到這樣的學者多一些,觀眾的滿意度,或許也能維持一定的穩定吧?但是《百家講壇》的致命弱點,還是傳媒技術有問題,包括學術的平庸化,這是最難以改變的。

曾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啥今風光不再?這裡告訴你原因

例如,有的學者對資料沒有什麼新的研究,有的學者對歷史人物過分偏愛,這都會影響學風。例如,講唐玄宗的,無不提到開元盛世的一個標誌之一,就是養了多少匹馬。但他們都引用的是開元十三年的老賬,四十三萬這個數據。其實開元十五年,唐玄宗就下了一個進口大單,大約計劃每年引進突厥十萬匹馬。而天寶三十年,僅隴右監牧使一個養馬基地就有三十三萬多匹馬!而唐代有大型牧馬基地八個!唐玄宗時代,歷史沒有具體的記錄最高有多少匹馬,只有唐高宗麟德年七十萬匹馬的一個最高記錄。但我們從理論上保守估計,唐玄宗時代最高的養馬規模,也會有八十萬匹馬的!

我真不明白,學者那麼多,怎麼就沒有一個,為唐玄宗算算這筆賬的人呢?至於沒有深度的,我就不多說了。例如有一個講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他在說到王國維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的時候,引用了王國維自己的話說:王國維自己說,我對古人的理解,古人肯定不滿意,這只是我的理解。知道王國維這句話有多厲害嗎?我就等著,我們的老師解釋解釋,王國維這句話。但是,老師沒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