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為什麼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顓頊洪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許誤解的,周王室作為分封的一個操盤手,你覺得他會腦子短路到把好處都給了別人,然後自己什麼都得不到麼?周王室裡面的人又不是白痴,他們自然不會傻到去這麼做,把好處全部都給了別人,而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相比之下,他們的思維相對而言還是非常的正常的,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過從自己的土地裡進行分割出去,而是指點了這些諸侯去一些自己的土地範圍之外的地方。

這樣,周王室就可以在本身的實力不被減少的同時,又把這些諸侯們都打發出去了。所以,也正因為這個,西周在完成了分封之後,周王室也依舊是其它諸侯無法相提並論的最強存在。那些諸侯國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弱小,即便是聯合在一起也打不過實力強大的周王室。

但是想不到的是,伴隨這時代的變化,這些原本不堪一擊的弱小諸侯國居然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然後慢慢的其實力變得異常壯大起來,一直保持著原本實力的周王室自然遠遠不是其對手,很快就被這些諸侯國給消滅了。


所以,一些不瞭解這段歷史其中的曲折的人,就很容易認為周王室之所以被滅,完全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土地”給分封給了其它國家,從而導致自己實力變弱化的緣故。周王室之所以會被滅,這跟當年的分封完全扯不上半點關係,完全是因為時代變遷的緣故。

也許這個時候就又會有人問了,同樣是時代的變遷,那麼為什麼這些諸侯國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周王室就會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樣子,沒有得到絲毫的進步呢?

其實,周王室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他們長期以來都遭受到了禮法的制約,所以並不能像其它諸侯國那樣與時俱進,被時代開始慢慢的淘汰了。至於那些日益強大的諸侯國們,在見到了周王室的弱小之後,自然是不肯輕易放過周王室這麼大的一塊肥羊,很快就將其消滅了。

由此可見,西周在分封時期,將自己的“土地”劃分給了其它諸侯國,從而導致自己本土國家面積減少的這個說法並不成立。當然了,如果說到這裡,還是有人搞不懂、難以理解的話,那麼,下面就可以為大家來簡單的概括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如何分封領土的。

其實,周王室並沒有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真正被分封的土地,在當時其實都是一些無主的荒地,這些荒地並不受到周王室的管轄,也時常會有野獸出沒,所以並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在這裡居住的人們有時候甚至於就連自己的安全都保證不了,就更不要說其地盤要比周王室的要好了。

其實歷史上所謂的“分封諸侯國”,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由這些諸侯們帶上自己的人前往封地先蓋一座城,然後再自己生存。

你以為是那麼好生存的麼?一般這些諸侯們在自己的“封地”上蓋好城池之後,就一直窩在各自的房屋裡不敢出門了,因為這畢竟是一塊荒地,時常會有野獸出沒(這些野獸通常都是會吃人),所以,在他們沒有將這些野獸們都消滅之前,是根本就不敢把們打開的。

這就非常的坑人了,因為周王室在名義上是說“我把自己的一塊土地分給你。”其實實際上不過只是封給你一群人,然後再派你去一片根本管不到的土地上,讓你自己去打拼和創業,至於你究竟會不會成功,跟周王室也沒有任何的關係,放在他們已經盡其所職了。

用現代話來描述周朝的這一段歷史的話,那就是:有一個實力非常強的大老闆,他給自己的兒子準備了一筆錢財和一批員工,然後再指點出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盤,讓他就在這裡創業。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但是想不到的是,這位老闆的兒子卻自食其力,將自己的公司做的越來越大起來,很快就超過了自己老爸的公司,結果由於老爸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一直起不來,還停留在當初的階段,所以很快就被兒子給超越,然後再將其給直接吞併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貓眼觀史


事實上,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的土地就是天下最大的。

西周在建立之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整個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進行分封,分封給王室子弟、西周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封邦建國,給拱衛西周。



西周建立之初,一共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53個是姬姓諸侯,也就是周天子的親戚,在當時所有的封國中,西周王室獲得的土地最大、人民最多、經濟最富庶。

可以看看西周分封圖,當時周王室的地盤主要在今天西安一帶和洛陽一帶,這兩塊都是當時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也就是俗稱的中原地區,都歸屬周王室。周王室的土地是當時最大諸侯國的三倍以上,已經是天下最大的封國了。



在西周時期,分封制是基本政治制度,周天子就是靠分封制管理天下,天子封給諸侯,諸侯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封給士,一層一層分封下去,等級森嚴,無法逾越。

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當時所有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周天子,周天子通過井田制將土將分給諸侯,然後一層一層分下去,最終由底層百姓來種地,然後一級一級向上交納貢稅,這是周天子主要的財政來源,而這個財政來源依靠的就是分封制。



換句話,只有不斷的分封土地出去,周王室才能收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周王室也就越來越富足。分封制和井田制一方面幫助了周王室提高收入,擴大地盤,還能過戰爭掠奪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是一個看不到底的深淵,分到最後,將是無地可封。

同時,西周時期應該算是城邦制的國家聯盟,並不算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既然是城邦聯盟,在當時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周天子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管控土地,為了更好的控制土地,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就只能以分封制分封忠於自已的諸侯國出去,拱衛周王室,並聯合對外征戰。



隨著時間的發展,周王室所分封出去的諸侯國越來越多,或者分封給功臣的土地越來越多,土地是固定不變的,而人口、戰功卻是越來越多的,為了維持統治,周王室不得不進行分封,同時又不得不面對自已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

公元前771年,由於太子宜臼聯合自已的岳父申侯及犬戎等外族,為了奪回自已的太子之位,攻破西周都城鎬京,並殺死了周幽王,之後太子宜臼即位,這就是周平王,由於犬戎等外族離鎬京太近,而這些外族又經常對京城附近燒殺搶掠,因此周平王決定遷都。



不久,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實際上週王室是放棄了鎬京周邊的土地,等到遷都成功,周王室僅有洛邑及附近土地,周王室的土地比原來少了一半。而原來鎬京周邊土地已被秦國佔據,秦國通過一系列血腥的征戰,終於在鎬京,也就是今天的咸陽及西安一帶立足,逐漸強大起來。

遷到洛邑的周王室,雖然避免了外族的入侵,但處於諸侯的四面環繞,再加上東周時期的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禮樂開始崩壞 ,有一些諸侯國不願意向周王室進貢,另一方面,由於周王室還在進行不斷的分封,土地越來越小。



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姬嵬分封他的弟弟姬揭於河南地,建立西周公國,姬揭就是周桓公,這是周王室最後一次分封了,這次之後,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只剩下一座城池和數千軍隊。

西周公國是周王室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已經很小了,但是西周公國傳到周惠公時,周惠公又封他的兒子於鞏地(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建立東周公國,這就更小了。



而原來的周王室已經沒有土地了,甚至自已住的地方也是在西周公國的地盤上,就這樣,周王室傳到周赧王時,周赧王病死後,秦國滅亡了西周公國,幾年以後,又滅亡了東周公國,就這樣周王室滅亡了。

周王室原來就是土地最大的,但是最大又有什麼用呢?分封制至始至終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分到最後,土地終究會被分光的,而周王室走到最後,正是驗證了這一致命現象,最終導致周朝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

周朝衰落

盛而衰

題者的問題,其實題者所說的情況是在周朝後期才出現的情況,周朝分為西周後東周,經過了昭穆時代以後,周朝實力開始衰退,等到周朝發展到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時,王朝的統治危機嚴重,關中地區發生此前歷史少見地震、山體崩塌和地表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讓周王朝應接不暇,而周幽王不僅不撫卹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周幽王還鬧出了烽火戲諸侯的醜戲,更加昏聵的是,周幽王為討褒姒的喜歡想冊封她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要廢掉王后申氏,更想殺掉太子宜臼,惹得申侯(申皇后父親)不悅乘機聯合西方部族犬戎攻擊周天子,由於周幽王的

荒淫無度加上各諸侯國內心取而代之的原因,竟然無人及時勤王,從此周王朝實質上走下天子之位,周天子失去節制天下實力後,諸侯間互相吞併,強國逐漸壯大,土地人口越來越多,這才發展為題者所說,天子之地不及諸侯的情況!



而且據《左傳》記載周王朝初封封71諸侯國,王室子弟佔53國,且在軍隊上王周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所以西周建立天下時絕對不是題者所說那樣。

無奈之舉

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很大程度上也是無奈之舉,在交通通信不發達的這個時代,不可能實行郡縣制或者後期的中央集權制,而且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商朝的不太一樣,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統一全國建立城市再分封諸王,根據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宜侯簋銘文和《左傳》的記載,周王朝的分封天下,就是boss給你一群手下(以諸侯本來的手下和商朝的降將以及技術工人組成),然後給你畫一片土地,天子認可你,你去建立你的國家修建你的城市吧,而且周武王建立天下本身就是得到了當時各諸侯的支持,在當時的環境下可沒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可能性,老大得了天下總要給小弟一塊土地吧。

老龍結語:兩週王朝也曾經鼎盛一時,統治的時間可以說歷史悠久,大概有接近千年時間,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朝代了不過統治者得荒淫無度,昏聵使王朝走向衰落,悠悠華夏幾千年,浪花淘淨多少英雄豪傑,值得我們深思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城市國家的治理。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關注。


夏慈史


在《簡明中國古代史》這本書裡認為,西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擁有最高的權利,天下的土地與農民都屬於周天子。.通過血緣關係和政治結合的權利財產分配製度,也就是宗法和分封結合實現全國的統治. 封建之下,諸侯、卿大夫、士各自佔有采邑、勞動人民,一方面向天子履行義務,一方面實現自己的權利.  另一種觀點是,如付樂成先生《中國通史》裡認為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基本上不是事實.因為周天子只是全國名義的統治者,其實際所擁有的土地只不過是王畿“宗周”(鎬京),“成周”(洛邑)以及周邊的土地.土地還得分封給新的卿大夫. 而且,各個封國的“公室”(諸侯)和“氏室”(卿大夫)在開始還是比較聽話的,後來隨著和周關係的越來越遠,也就那麼回事了.據說,一直和周王室關係比較好的,一直到春秋都比較好的有衛國、齊國、晉國和魯國.像是秦國態度就差了些、鄭國後來還射傷了周平王、楚國本來就遠更沒啥感情了.  俺自己認為,西周的封建制(分封制)使得周王統御了一個空前的國家(與夏商相比),有著空前的權利.但是也造成了周王室的權威無法時刻和更廣範圍的影響若干封國.  原因在於  第一,分封制以井田制為基礎.井田制實質是一種封建農奴制剝削制度.以周天子為例,王畿土地上,被分為了平均“九分”,中間是周天子的田,其他就應該是農奴們佔有(注意不是“所有”)的土地.農奴們把屬於天子的土地整好了,才幹敢自己的活.他們是人身關係絕對依附土地的勞役地租.當時井田制不僅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實行,也推行與全國各地,但凡是貴族就都這種情況.這就決定了每個階級的貴族都有按照等級分配的“采邑或食田”,所以周不需要太過於追求對土地的傾佔就可以擁有采邑糧食和諸侯的供奉. 而且在當時工商業是周的專營行業,根本不需要大規模交換就有其他物品了.  第二,周的分封制相對商代更為典型和徹底,實行分封是唯一的途徑.  第三,西周的分封相當有策略性.周封國71,而王室獨居53個.而且這些忠於西周的封國是沿著當時農產區、交通要道以及戰略要地分封的.這樣一方面防止了商朝後裔的反叛,如衛國、魯國、齊國.一方面通邊疆的封國遏制所謂戎狄,如燕國、晉國、秦國.一方面保證了版圖的擴大.所以我認為周天子=是名義的“共主”,土地擁有名義上的“莫非王土”.但並不能否認西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威性.要知道西周政治實質是宗法血緣關係和分封制度的結合,只要其中一支貴族中的“大宗”忠於王室,其他小宗也可能是忠於王室的.


小弟說歷史


無論是土地也好還是軍隊也好,永遠是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方便最安全,最穩妥,最便利的。

只要周王朝的腦子沒有短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最開始的本意絕對不是將所有的土地都分出去。

事件回顧

周王朝其實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統治時間較長的王朝,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周王朝的某些制度傳承下來之後,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封建的某種制度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所以周王朝的某些變化只能以那個時代的眼光去做考量,而不能以現代眼光和封建的眼光去做辨別。


周王朝成立之後,其實擁有的土地並沒有這樣多,僅僅只有一小塊,而從一小塊土地變成一大片土地,周王朝在其中做了很多貓膩,簡單來講:周王朝的分封制與之前諸多王朝的分封制有著很大的不同,完全是憑實力來說話,實力強的可以分到的土地更多,實力弱的分到的土地更少。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諸多插隊環節,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秦王朝因為實力最強,所以分到的土地更多,某些王朝因為實力比較弱,所以分到的土地更少,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在真實的周王朝當中分封土地還有更多的細節需要歸納。

在分分完土地之後,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那就是周王朝將原本就不屬於周王朝的土地,比如說大西北、大東北這些地方根本沒有去涉足過的地方,妄圖通過分封的方式讓一些諸侯入駐此地,如此一來諸侯既需要去聽從中王朝的吩咐,又鞏固了周王朝的土地,屬於一舉雙得的層次。

沒錯,這就是事實

在當時絕大多數地區依然屬於蠻夷部落的時候,周王朝這種分封制度有著極大的好處,最起碼在短時間之內擴大了自己的地盤,維護了自己的統治,甚至將矛盾外移,讓蠻夷地區與諸多諸侯王之間發生爭鬥,而不是直接與周王室發生爭鬥。

可是這樣的政策有很大的漏洞,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分封制有著很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固定性,以及完全不受上層領導的直接指揮。

換句話來講,但凡是個諸侯都是有野心的,都希望自己的控制土地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就這樣一個諸侯,兩個諸侯,三個諸侯,他們之間由原先的和平相處,突然之間變成了屠戮和紛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越強大的諸侯往往就會越強大,越弱小的諸侯往往就會越弱小,甚至還會有亡國滅種的風險。

就這樣久而久之,諸侯國之間出現了一、二、三等的諸侯國,他們的國土往往比西周周王氏的國土還要大,甚至在諸侯國中也擁有最高的回饋和反響,比周王室說話還要管用。

久而久之,周王氏的實力盡管沒有弱化,可是隨著諸侯國之間的實力猛增,周王室的威望也不負從前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周王室作為分封的操盤手,王室當然是會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盤留給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樣的把封國封的比自己還大。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關於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周朝滅了商朝後,把“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了諸侯國。


為什麼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呢?因為周王室並沒有把“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王室分封的土地,在當時都是無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僕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蓋好之後就窩在裡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蠻族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並不接壤。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的原因)

也就是說,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態,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國土分封給你。

而是——我封給你一群人,再封給你一塊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後你帶著我封給你的人,出去自己創業吧。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全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說,有個很有錢的老闆給自己的兒子投資了一筆錢,讓兒子自己去創業。在兒子創業期間,老闆會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後來老闆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兒子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後,自己創業的兒子反倒把自己原來老爸的公司給吞併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後被秦國所滅,其實就跟這種大家族分家,最後兒子把自己老爸給吞併了的過程,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時,王室並沒有傻乎乎的把諸侯分封的特別大,也沒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別小。最早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就是領有土地最大的勢力。而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據點,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國家,頂多就是一個城邦。

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哪裡能威脅到掌控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麼,既然周王室的勢力那麼大,為什麼最後反倒被諸侯勢力超過、吞併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分封制度沒關係。周王室後來的沒落,主要是三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在西周統治的後期先後出了周夷王、周厲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攪的周王幾內亂不斷,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後來周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周天子在宗周(關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禦犬戎,內不能安撫人心,最後才不得不選擇遷都洛陽,苟延殘喘。



第二、周王室受禮法制約,無法像諸侯一樣通過改革振興。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還有一套限制諸侯的禮法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對周天子同樣也有約束力。對於諸侯國來說,只要能夠富國強民,他們就怎麼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維護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厲王在位的時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這無疑於是自己刨坑挖墳,自己埋葬自己。最後周厲王弄得王幾大亂,老百姓極度反感周王室的統治。

後來貴族煽動國人暴動,敢走周厲王,又恢復了祖制。之後繼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選擇與貴族妥協。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戰國七雄的國君紛紛在變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陷入絕境,只能等死。

這一條其實是第二條的延伸。春秋時代,各國都在擴張勢力。唯獨周王室無法通過兼併小國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義上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這種至高榮譽,導致周天子只能繼續分封,而不能兼併國家。說的直白一點,從來都是父親給兒子分財產,哪有父親吞併兒子財產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塊死地,四周皆是諸侯。不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陽,連同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鄭國,後來也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在後來淪落了。

總的來說,周朝的分封與漢朝以後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簡單說,周朝的分封是往敵方勢力中插入若干個據點,這個時候中國地圖還是多個點的形態;而漢朝以後的分封,才是把國家的土地劃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諸侯。


Mer86


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我們看到那些諸侯不顧天下共主周王室的命令胡作非為,互相兼併時,我們總會感到詫異,周王朝當初在分封時,為什麼要給那些諸侯如此之大的土地,卻讓自己掌管的地區如此之小,以至於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

但當我們回望當初周王朝剛開始建立時,我們便發現其中緣由。為何如此?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解開春秋戰國時,周王朝無力的原因吧:

一:周王朝的土地的確是土地最大最好的。



周朝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地區,擁有著當時最好最肥沃的土地,並且處在中原地區。隨著古公亶父建城築邑定居之後,周人的經濟便不斷髮展,成為商朝最有實力的諸侯。

眾所周知,當商朝因為統治時間過長,內部腐朽時,周人在周武王姬發的帶領下,趁著商朝主力北伐時,一舉攻破了商朝剩餘軍隊,俘虜並處死了商紂王帝辛,開始建立周王朝。

周王朝剛建立時因為無力控制全國地區,便設立諸侯,將那些有功之臣分封到國家的邊境地區,拱衛周王室,比如說楚國、齊國等地。而周王室則將最肥沃的關中千里平原留給了自己。



根據記載的分封等級,除了周王室有著千里之地外,公國只有50平方公里,如齊、魯;侯國有35平方公里,如晉國。然後以此類推。

那些諸侯之地大部分都是蠻夷地區,不僅土地貧瘠,還有未開化的民族從中作梗。楚國的先祖當年開國時便流傳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便是最好的印證。

二:周王朝內部逐漸腐化衰落。



王朝統治時間一長,內部便會產生腐化,最高領袖開始不作為,甚至亂作為。於是周王朝的土地不斷被周邊少數民族,甚至不斷被那些諸侯所蠶食。而周王朝在長年對外戰爭中,百姓損耗嚴重,倉廩空虛,王朝進入衰落期。



周幽王時期,犬戎入侵,此時雖然面臨著外敵入侵的威脅,周幽王卻不致力於抵禦外敵,而是烽火戲諸侯。最終周王朝鎬京被攻破,周朝不得已南遷洛邑,丟失了關中數千裡的土地,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三:各諸侯國自力更生,不斷髮展。



上文提到的楚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最終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大霸主,也是第一位稱王的諸侯。

秦國的祖先原本只是一個給周王朝養馬的,但是因為養馬出色,最終被封到鳥不拉屎的秦邑。秦國通過與犬戎的戰爭,不僅僅沒有滅亡,還逐漸強大。通過奪取被犬戎侵佔的關中地區,最終成為一代霸主,統一了全中國。

【總結】



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的衰落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

每個朝代既有興盛,便會有衰落,這是歷史的輪迴,周王朝必定不能避免。而偶然在於那衰落的時機以及原因都是戲劇性的轉變。

周王朝成立之初也是考慮到後世的發展,但是前人的努力依舊擋不住後代的敗家。就算那留給後代再多的土地,給上全中國也是一樣的結果。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誠邀,如題。周王朝多少也是一個大一統奴隸制國家,雖然沒有後來的封建國家那樣對國家領土有著至高無上的控制力,但是多給王室一些地盤相信還是沒有問題的,那為什麼周王室的封地如此之小呢?



客觀的來說,周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地確實不大。劃重點,周王室的領地應該叫“王畿” (wáng jī),其實就是泛指鎬京、洛邑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從地圖上來看,這塊土地確實不大,不僅不如齊國,晉國等傳統強國龐大,就連宋國,魯國等二流國家都有所不如。

然而周王不是傻子,雖然周王室的領地不大,它們卻是最肥沃的!

雖然諸侯國面積很廣闊,但是地理位置不太好,環境也比較惡劣,還要隨時應對外賊拱衛王室。而周天子的封地,雖然是不大,但是卻位於關中地區,關中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的白菜心。不僅關隘眾多還盛產糧食,可以說周王室佔據了天下最好的地盤。


再者,周王室開始分封的80個國家根本沒有春秋時期那麼龐大,實際上像楚國,齊國,晉國這些老牌強國都是通過吞併其它小國才慢慢壯大的,相比之下其實周王室的領地並不算小!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表達一下個人意見,歡迎大家討論。

這個問題本身是錯的,當時周的地盤最大最肥沃。問題所配的圖片是春秋後期形勢。

分封是形勢所逼

當時周分封諸侯,目的十分明確,封三皇五帝夏商之後,緩和與東部、南部勢力的關係;封宗室功臣,做周之屏蔽。

周武王以諸侯國起兵討伐殷商,勝利。但是商仍有很多殘餘勢力,包括殷商遺民和以淮夷為代表的原商的方國。更兼尚有羌、戎等敵人始終存在。雖然周通過以德治國,滅商前已經實力強盛,但是原來同為方國的勢力如何能適應平級的老幹部一下子成了上司?上圖中綠色為需要防範的勢力,黃色為屏蔽的勢力。

所以,周武王滅商之後,登上高山看殷商故國,回家之後夜不能寐。最後想出靠分封來團結大多數,禦敵於國門之外,限制敵人。

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治理殷商遺民,又封三個弟弟為蔡、管、霍於其側件事武庚;封功臣姜子牙於營丘為齊侯;封同姓召公姬奭於燕;封弟弟周公姬旦於曲阜為魯侯;封兩個叔叔分別為東、西虢。姬姓和功臣要麼佔據戰略要地,要麼拱衛鎬京和洛邑。

還有鞭長莫及的楚、巴、蜀,做個順水人情。

封薊、焦、祝、陳、杞,拉攏三皇五帝夏等先王后裔,使其不絕祀,佔據政治道德制高點。

武王年紀輕輕就死了,子嗣尚幼,周公執政,武庚叛,淮夷叛,天下震動。周公用時三年平定叛亂,齊、魯等國,出力不小。

周公執政期間,又大封姬姓為侯,其中包括把弟弟康叔封於衛都朝歌。後成王年長正位,又封弟弟於唐,後改稱晉。

一直到這期間,諸侯國的勢力都遠遠無法與周相比。

各國勢力靠自己開荒拓展,邊緣地帶的逐漸強大,成為大國。

周初,被分封的諸侯帥人以城為據點,逐漸線外擴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封地之間尚有大量空間。而後,周的每次對外用兵,諸侯派兵參戰,得戰功後,週會給他們一部分征伐的權利。

以齊國為例:

姜太公到達營丘的時候,附近的萊人與太公爭地盤,說明連立足都是問題。太公因其俗,簡其禮,人民多歸齊。後來淮夷叛亂時,周授予齊征伐的權利,逐漸成為大國。

以秦國為例:

秦開始是周的附庸,不能做諸侯,後因伐西戎為西垂大夫,後因犬戎之難時救周,周平王封為諸侯。

西周後期失道,逐漸萎縮

成康之治周國力到達頂峰,而後周昭王好武徵楚失敗、穆王好遊行天下,朝政鬆弛。更兼東夷平復後戎狄復興,交替侵害。周朝日漸衰退,到周幽王時,鎬京被攻破,平王東遷,豐鎬之地委於秦。之後進入春秋時期,諸侯兼併,周室名存實亡,諸侯強者更強,這時候才出現題主所說的枝強幹弱的局面。

總結起來就是,周得了先手,失了後勁。分封制讓周前期得了便宜,後期丟了實力;先是團結禦敵,後是子孫相殘。都是時代在進步,制度不進化的緣故啊。


夜航船水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本身周朝之所以實行分封制就是因為受制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其他關係,周朝自己維持不了整個國家的安全和正常的國家管理和軍隊供給。周朝分封制就是要為了鞏固國際政權。周王室把王族還有功臣分封道各地建立諸侯國。然後由諸侯國管理各地,而周王室則管理諸侯國。這樣的優點就是加強了王權統治。缺點就是容易使得諸侯國擁兵自重最終導致大權旁落。所以說周王室之所以只保留小部分領土是刻意為之的。如果周王室只是象徵性的分一點點給諸侯,那不是治標不治本嘛。 本身對於周王室的統治就沒有好處。雖然從今天的眼光看來分封制是一種極為愚蠢的做法。但在當時來說分封制無疑是一種非常適合的方法。



周朝在滅商之後研究了商朝滅亡的原因。最後他們發現,就是因為商朝的政治制度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當時商朝懂主力大軍正在東夷平息叛亂。而商朝的核心就是中央位置,其他地區並沒有設立保障軍隊。所以各地軍力薄弱到了極致。商朝並沒有實行分封制,所以就只有中央的力量來平息叛亂。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時候也沒有諸侯支援。周武王也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決心實行分封制。也就是說把諸侯設置成周王室的屏障。一方面諸侯可以起到保衛周王室的作用,其次任由他們自己發展夜可以開疆拓土並且節省了周王室的精力和財力。周朝初期分封制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周王室通過諸侯可以把影響覆蓋到整個國土之上。論對國家的把控來說。確實比商朝時候要強很多。



但是分封制的優點很明顯。但是缺點也同樣突出。分封制給了各諸侯國絕對的獨立自主權利。這就導致長時間發展下去的話,整個意識形態上會出現分歧,隨著諸侯國到不斷強大野心也會隨之而來的逐漸膨脹。當這種慾望膨脹到一點的節點之後就會爆發。而這也意味著周朝江山易主。事實上週王室最初分封的諸侯有數百個之多。但是後來慢慢的各諸侯之間出現了相互吞併的情況。這就導致許多原本就強大的諸侯國更加的強大。甚至強大到威脅中央的地步。



而周朝後期周王昏暈無道更是導致周王室的威信進一步降低。直到後來周幽王的一手“烽火戲諸侯”不僅徹底激怒了諸侯也導致了西周的滅亡。雖然緊接著東周建立。但這個時候周王室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和威信已經衰落到了極點。再到後來諸侯之間開始稱霸。霸主國的出現直接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各諸侯國向霸主國臣服,而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就已經開始淪為了象徵傀儡。可以三國分封制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為政治制度肯定是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受制於當時的社會勞動生產力等問題。分封制無疑是一個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周王室因為分封制而璀璨一時,也因為分封制而衰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