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區物業免費送業主愛心蔬菜禮包


評論

2月24日起,烏魯木齊市經開區西雅圖小鎮小區內某限制商鋪內,物業工作人員忙著給業主們整理蔬菜,陸續向業主家中送去。這是疫情期間小區物業公司用於免費發放給業主作為回饋。

在冬天,這則新聞給人一種暖暖的感覺。雖然現在市場已經充分發達了,信息也十分暢通了,但總有一些農民出現賣菜難。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還得靠市場,但也不能忽視愛心的價值。這些年來,每年都有不少幫助菜農賣菜的新聞,這固然是一種非根本性努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賣菜難”,而且對於培育社會愛心,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除此之外,這則新聞的暖意還表現為,是物業給業主免費發送。提到當前物業和業主的關係,很多人不禁搖頭嘆息。打開一些小區的業主群,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對物業的點贊,也有對物業的各種吐槽。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情緒沉默在海底,雖然沒有浮出水面,卻是真實存在。客觀地講,種種不滿,也未必是多少原則問題,但也正因為是身邊的事,所以才顯得真實。

這些問題的產生,並不都是物業的原因,有時也與業主要求過高有關。但也不可否認,物業行業自身存在著不小的短板,很多物業並沒有體現現代服務業應有的模樣。有些是利益問題,表現為物業逐利心太重,總想從業主身上掙錢;有些是能力問題,表現為物業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提供服務還是老一套;有些是態度的問題,表現為物業還停留於過去的“物管”時代,還把自己定位於管理者,而沒有想到自己是服務者。

很難指望問題畢其功於一役,但起碼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思路。正如“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構建和諧的物業和業主關係,同樣需要“以心相交”。對於物業來說,必須認識到自身行業的特殊性。這個行業倒也不必諱言利,但這個行業也不能只講利。事實證明,這個行業一旦唯利是圖,當物業與業主之間只存在赤裸裸的買賣關係時,也必然走不遠。

在這方面,存在不少“別人家的小區”。前年,湖南長沙一個小區的業主,竟然拿到了小區發的紅包。該小區共有1820戶居民,這次的“年終福利”總額190多萬元,由業委會牽頭髮放,按照房屋面積大小,每戶最少領取300元,最多領取2000多元。而其收益主要來自各項公共設施的有效運營。當然,這個小區有特殊情況,兩年前,因原物業公司的合同到期,全體業主投票,決定不再續約。

只要物業有心,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烏魯木齊這個小區發的“蔬菜禮包”並不大,每戶禮包只有一個大白菜、兩個紅辣椒、三隻左右油白菜、三根胡蘿蔔等。這可以稱為是“禮輕”了,很多業主也未必在乎。但這更重要的是表現出了物業的善意,這是“以心相交”的體現。相對於“蔬菜禮包”的商品價值,其情義價值,才是更重要的。如果這個小區的物業,在平時工作中,也能夠表現出“以心相交”,那麼自然會有和諧關係。

古人講“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物業送菜”同樣是禮輕情意重。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居住在小區也是如此,物業有責任通過“以心相交”儘量讓業主“生活得更好”。而業主增加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會給物業帶來收穫感和價值感。

(評論部分內容轉載至 南方都市報 作者為毛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