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太敏感了。」

——當你試著對別人的意見表示反對,或者因某件小事而情緒低落時,有沒有人對你說過這句話?

他們的言下之意是,你是個經不起批評,或者很容易想太多的玻璃心。而大大咧咧、什麼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大家反倒覺得沒什麼。

可是,內心敏感,真的是個問題嗎?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 是 高 敏 感 的 人 嗎?

提到內心敏感或玻璃心,許多人印象中最典型的形象,莫過於《紅樓夢》裡的林黛玉。

有一回,因為襲人一句話,黛玉懷疑自己送給寶玉的荷包,被他送了別人。還沒等寶玉解釋,她就賭氣回房,並將寶玉之前勞煩她製作的香袋給剪了。寶玉見她生氣,從自己衣服裡面取出荷包給她看,“你瞧瞧,這是什麼!我哪一回把你的東西給人了?”本來事情講清楚就好了,她應為自己的衝動道歉,但她沒有,反而因為“懷疑未遂”懊惱起來,繼續剪香袋。寶玉有點生氣,說道:“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懶待給我東西。我連這荷包奉還,何如?”說完,把荷包扔還給她。結果林妹妹越發生氣了,眼淚汪汪,拿起剪刀,把荷包也給鉸了。最後,寶玉好言相勸,才化解這場小鬧劇。


在過去,荷包有時是古代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林黛玉緊張,也說得過去。她越是緊張,越表明她在乎寶玉。

在自己的懷疑被打破之後繼續生氣,一是被自己先前的無理和莽撞綁架,二是氣寶玉扔荷包的動作,表明他未能明白,自己僅僅是因為在乎。

高敏感的人,有時候確實就是這麼難搞。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日常生活中,高度敏感的人聊微信,最喜歡能秒回的人。

如果對方半天沒回應,他多半會胡思亂想:我是不是說錯什麼話了;是不是打擾人家了;是不是太主動,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如果對方一直不回應,簡直能把他們給急死。

小新在知乎上看到有些高敏感的人留言說,平時和同事打招呼都有困難,如果同事不夠主動或稍有冷淡,自己能胡思亂想一整天。

要命的是,這種胡思亂想往往指向自己,他們會怪自己表現不好,才會招惹同事冷淡,或者反覆琢磨是不是什麼時候得罪了人,甚至會疑心到自己的穿著不對等等。

伊爾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種天賦》中說:

高敏感的人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他們有非常發達的觸覺,能夠迅速感知到周圍環境的細微變化,但如果沒有及時得到驗證,他們就會在自己腦海中迅速幻想和構思出各種情節。

比如,林妹妹只因為當時襲人的一句話,就聯想到自己送給寶玉的荷包,是不是也被他送人了,還沒等核實,就在腦海裡幻想了一個最壞的結果。

但是,高敏感之人雖然情緒容易波動,但同樣具備超強的共情能力。

這點很多人理解不了,似乎林黛玉就不具備這樣的共情能力。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如果仔細看“荷包風波”,就會發現這段互動中,林黛玉一直是處在情緒主導地位的,也就是說,寶玉的情緒被她牢牢掌控,就算她自己錯了,或者寶玉有輕微反抗,最終還是要屈服於她。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說白了,這是因為她內心相當篤定,寶玉是喜歡她的,否則她不會將自己的任性直接表現出來。在很多其他的場合,她一直是個習慣將痛苦內化,默默傷心、暗自流淚的人。

當然,有時候她也會利用這種能力,故意說一些尖酸刻薄的話,而這些話往往直戳人的心窩子。事實上,她是撒嬌和傷人的高手,因為她最知道別人喜歡和忌諱什麼。

一般來說,高敏感的人,內心戲都十分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跟許多人的印象不一樣,高敏感的人並不都是內向之人,其中有30%都表現出熱衷於社交——這多半是迫於社會壓力,預防別人把自己視為邊緣性人格。

但社交對高敏感之人是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強大的信息感知能力,會在這種頻繁的社交中讓自己精疲力盡。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高 敏 感 有 利 有 弊

那麼,內心高度敏感,就一定是壞事嗎?未必,高敏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如果確定自己真是這類人,大可不必自卑或羞愧。

也不知道是不是曹雪芹故意為之,在賦予林黛玉這個人物脆弱傷感氣質的同時,也賦予她極其敏銳的感受和洞察能力。

無論是寫詩、詠對、作文,還是日常談吐、調侃,又或者是對問題深入思考,她在一群整天詩詞歌賦的同伴之中,處處都不遑多讓。

有人統計過,《紅樓夢》中光黛玉一人所作詩詞就佔了全書1/3,每首都是出類拔萃。剛說過,她平時挖苦和諷刺人的功力也是一絕。

其實這是一種深刻洞察和直抵事物本質的能力,否則無法戳心戳人。賈寶玉、李紈、王熙鳳、劉姥姥,都沒逃過她那張尖牙利嘴,比如她嘲諷劉姥姥是“母蝗蟲”,讓人忍俊不禁,逗得眾人哈哈大笑。

當然,林黛玉是個虛構人物。不過她確實能說明,高敏感之人身上脆弱傷感與感受力、洞察能力兼具的特徵。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高敏感之人如果能善加利用自身特質,不僅不會阻礙人際交往,反而能在交際中發揮無與倫比的天賦。

比如,因為高敏感之人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深度共情,所以他們常常是非常好的傾聽者。這個特質已經足以讓他們交到好朋友,並建立起很深的交情。

洞察力深入這個特質,更是不用多說其優勢。事實上許多高敏感的人,都是寫作、繪畫、科研方面的高手。

比如樂壇的大人物李宗盛、林夕,都有極其敏感的一面。

李宗盛從小就不是什麼優秀學習尖子,學習差得一塌糊塗,偏偏當老師的母親對他的期望又挺高,這導致他的童年長期生活在一種低自尊的壓抑環境裡。因此,也造就了他那種敏感脆弱的性格。

直到他在音樂裡找到自信,才將一生的苦楚和自卑全部傾注在作品中。這或許也是為什麼他會說:“我一生的創作,就是一個不斷髮現自己的過程”。

林夕的童年有相似的經歷,他的父親有嚴重的躁鬱症,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大發脾氣,就連小孩子洗澡時間稍微長一點,都會破口大罵。

整天活在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環境裡,自然容易敏感得像一隻擔驚受怕的小貓。

但好在成年之後,他找到了一條表達自己的渠道,那就是文字。林夕的詞作纖細唯美,婉轉動人,幾乎就是他敏感細膩心思的投射。比如這段著名的“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

其實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文壇中,最知名的高敏感之人莫過於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

這位大師敏感到什麼程度?一塊蛋糕的味道,樓梯間裡發黴的氣味,歷經半生他依然記憶猶新,母親如果某天忘記說晚安,可能讓他一整個晚上輾轉難眠。但《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鉅著,最偉大的特徵之一,正是這種觸達回憶深處的細膩描述。

另外,因為高敏感之人能知道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所以他們做事往往會考慮得更加周全,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許多時候,不是外在壓力在逼迫高敏感之人,他們自己就能把自己逼到一個極限。他們做起事情來,因為接受信息太多,所以總能發現其中的矛盾之處,於是不斷修正,反覆修改,苛求完美。

當然,什麼事情都有兩面,任何一種特質,都要學會如何發揮它的優勢,避開它的短處。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高 度 敏 感 的 人 如 何 發 揮 天 賦


日常生活中,高度敏感的人,一般很難得到周圍人的認可。

林黛玉是有個賈寶玉寵著她,大多數人如果整天悽悽切切、病病殃殃的,不止玻璃心,公主病或巨嬰症這樣的詞,可能很快就會扔過來了。

在這種壓力下,別說發揮自身天賦優勢,就是正常的生活恐怕都會受到影響。

因為高度敏感的人,在日常相處中,總是給人一種膈應、心眼小的感覺,所以許多人總是建議他們多見一些人,多敞開自己的懷抱之類的。

但其實高度敏感的人,最核心的特質是信息觸覺過於發達,而並不是他們心眼小,或者胸懷不夠寬闊。

因此,伊爾斯·桑德說:

高敏感之人如果想發揮天賦優勢,不是去學習接受新的信息,或加大胸懷的敞開程度,也不是像許多人建議的那樣,增加社交機會,恰恰相反,他們最需要學會的東西,是做減法,停止內耗,以及適當的斷舍離。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小新結合伊爾斯·桑德的論述,總結了下面幾個建議:

  • 給 自 己 獨 處 的 空 間,允 許 生 命 留 白


我們的主流文化,總是教我們熱情好客,但這對高敏感之人卻容易造成嚴重的社交負擔。適當地放空,才有時間深入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千萬別迫於壓力逼著自己假裝喜歡社交、聚會。

小新見過不少那種在聚會里侷促不安,但又故意笑臉盈盈逼著參與各種話題的人。但其實他自己是不開心的,回到家中更是感覺空虛得要命。

允許生命留點空白,無需事事圓滿,不用人人愛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先愛惜自己。

  • 偶 爾 做 自 由 而 無 用 的 靈 魂


做什麼事情,高敏感之人會傾向於準備得盡善盡美。

比如做一個演講,臨近上場,他們可能依然在準備,但如此一來,現場發揮可能會不好。如果能允許自己輕鬆一點,演講前多聽聽音樂,做一些沒用的事,反而效果更好。

做其他事情,也是類似,學著去做點“無用”的事情,比如看看書,看看電影,反而能放鬆,也是給自己充充電。

人的靈魂,需要忙碌,更需要閒適,如果陽光正好,陽光底下懶洋洋躺一下午,也未必就是浪費,記得不用逼自己太緊,不必把時間都填得滿滿當當。

  • 勇 敢 表 達 自 己,降 低 刺 激 侵 蝕


因為敏感之人共情能力強,所以很容易去傾聽,但如果成為他人的垃圾桶,卻不是什麼好事,很容易把自己整抑鬱了。

但如果反過來,多表達,少傾聽,就能減少外界信息的刺激。

表達,不一定是面對面的交談,寫日記、繪畫、唱歌都是內在表達,也是在跟自己對話。

學會聽自己怎麼說, 跟學著去聽別人怎麼說,一樣重要。

  • 學 會 移 情,停 止 糾 結


信息觸覺一旦過於發達,自然是很容易分心的。外界稍有刺激,就會有各種聯想。

比如,聽到地下室有響動時,可能腦子裡就開始想象下面是不是有賊了。

所以,當意識到自己有這些脫離現實的內心活動時,不妨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想法上,停止想象,或者給想象迅速編造一個結局。

這點在深夜裡準備入眠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內心戲太豐富,想停都停不下來。

這時候,不妨坐起來聽聽音樂,看幾行林夕那種唯美的文字。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扼殺了多少才華青年


任何人要發揮自己的天賦,首先要做的,是深刻地認知自己,然後接受自己,承認自己缺點的同時,也找到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許多高敏感人群,外界的評價往往集中在他們的“脆弱”和“想太多”這樣比較顯在的缺點上。

所以他們時常處於一種低自尊或群體壓力之中,這造成許多高敏感的人不太願意接受自己,於是學著去迎合,學著去陪笑臉,學著假裝喜歡社交等等。

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他們不僅把自己逼得人不人、鬼不鬼,時間久了,也讓人覺出言不由衷的虛偽來。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格特質的,任何一種特質都有利有弊。與其偽裝自己,何不專注於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人要真正地開心,或者想要真正地釋放自己的潛能,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正確認知自己,認同自己。

可可·香奈兒說,人什麼時候開始做自己,就什麼時候開始變美麗。

是啊,你就是你,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