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祕密

【文章導讀】

在現實中,要讓企業家們普遍認同“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其實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在一般的企業,所有的間接製造費用都要分攤到產品,分攤一般以作業時間為標準。如果作業時間不充分,就會出現分攤不足,單件產品的成本看上去更高,相應的收益也會減少,而只有完全作業,才會有相對好的成本核算。“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昭示了企業的一種長遠意識,“當前利潤”和“潛在利潤”(即獲取將來利潤的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分析案例

一家工業傳感器製造商啟動了一項宏大的計劃:建設精益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改善客服。管理層的目標是消除所有不必要的成本,在生產力和效率方面超越主要競爭對手。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在最初六個月裡,公司的運營狀況得到了大幅改善,客戶服務也有長足進步,公司效率的大幅提升使得參與生產的直接勞動力(direct labor)減少了。

但是,該公司CFO眼中的情形可大不一樣。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她(根據財務報表)看到成本並沒下降。接下來的半年裡,儘管生產力和效率上去了,該公司的產品利潤率卻低於公司精益轉型之前的水平。CFO很困惑,這到底是怎麼了?CFO和CEO已經準備放棄精益生產,迴歸以往的大規模生產了。

走精益路線的企業,在相對不長的一段時期內,公司可以縮短生產週期,降低缺陷率,提高準時交付率。另外,對於原來依賴庫存來應對市場波動問題,實施精益後可以在整個供應鏈內明顯降低庫存水平。理論上講,此類改觀會帶來更好的財務表現。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生產週期縮短了。週期的縮短,帶來原材料、在製品庫存下降。另外,週期的縮短使公司能夠對生產的控制從原來的推動(先於客戶訂單開始生產)轉變為拉動(按客戶需求生產),與此相適應的成品庫存也會持續下降。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傳統成本核算的價值觀

隨著三類庫存(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減少,“好消息”就是運營現金流明顯充足了,因為不必要的庫存都已銷售。“壞消息”就是大部分成本體系中,固定成本都由財報期間生產的產品承擔。庫存減少時,單位產品固定成本走高,也就拉低了利潤。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可以假設兩種情形:

1.一天生產出一件產品,第二天回收貨款;

2.一天生產出一件產品,在倉庫裡存放99天,第100天后回收貨款。

按照傳統的會計觀,兩者的成本相等。但實際上,傳統的成本核算法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因為後一種方式喪失了將投入的材料款在99天裡反覆活用的“利生利”的機會。這個“機會費用”, 在管理會計學領域裡是要考慮進去的,因為即使是同一金額,進出賬的時間不同,市場價值也會不同。企業應當意識到,忽視“機會費用”會帶來損失。

另一方面,對應“機會費用”,推行精益生產還會有“機會利潤”:企業通過縮短生產時間,將多餘的人、機器、空間資源找出來,在不增加固定費用的情況下接受追加的訂單。這也正是20世紀70年代豐田公司在美國市場取得巨大勝利的最為強大的武器。

21世紀的企業競爭是“人、錢、物、信息、時間”的競爭,尤其以“時間”

的競爭為核心。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豐田的成本價值觀

豐田公司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將

“時間”

要素統籌考慮進生產系統中。在傳統的會計理論裡,一提到降低成本,人們想到的就是減少材料費,降低勞務費,因此,只有人或機器作業的加工時間才進入成本核算的視野。而在豐田公司,生產時間的範圍則寬得多,從取得材料到製成產品,再到獲得金錢收益,除了加工產品的時間,產品停滯的時間(包括產品在各個生產環節的停頓以及庫存時間)也要納入成本的考察範疇。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傳統企業在計算成本時,更多掐算的是加工時間“陽”,而忽視了等待、搬運、庫存等“陰”的一面。這些看不見的時間都會造成浪費,影響反而更大,因此要以同等態度對待看得見的時間和看不見的時間。

之所以將產品停滯時間也納入成本考察範疇,這是因為在財務學上“貨幣有時間價值”,它跟產品是否加工沒有關係。簡單來說,產品只要一停滯就會佔用資金,佔用資金就會帶來損失,這就是浪費的源頭。在精益的世界裡,單價乘以數量的的二元成本觀不能真正反映成本的構成,只有綜合考慮生產時間的三元成本觀,才能反映成本的實際情況。

引入“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一概念後,大野的“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這些迥異於傳統會計理論的論斷就不難理解了。為了縮短換線時間把產品批量加大到所謂的“經濟型”,需要提前投下一部分材料款。批量加大後,機器加工的時間也會變長,真正急需的產品卻遲遲出不來,因此需要進行額外的生產進度管理,而這會產生多餘的管理費用。生產過剩還要增加倉管、防鏽等保管費用,如果競爭對手的新產品上市,庫存就會陳舊,商品一旦滯銷,全部相關成本都將難以收回。還有,如果批量生產中有次品,就不能回收全部成本,進行修補還要再追加支出。

最後,為了填補以上發生的全部損失,還需要一定的流動資金,這又是一項資金成本。

因此,生產過剩實質上是一種“虧損生虧損”的形式,說它是七大浪費之首(其餘六項是指等待、搬運、不良品、動作、加工、庫存的浪費),一點也不為過。

在現實中,要讓企業家們普遍認同“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其實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在一般的企業,所有的間接製造費用都要分攤到產品,分攤一般以作業時間為標準。如果作業時間不充分,就會出現分攤不足,單件產品的成本看上去更高,相應的收益也會減少,而只有完全作業,才會有相對好的成本核算。因此,這些企業如果採用精益生產,在由按計劃生產轉為按訂單生產的會計年度,產品利潤率會出現不升反降的現象。

“生產過剩是最大的浪費”昭示了企業的一種長遠意識,“當前利潤”和“潛在利潤”(即獲取將來利潤的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豐田、本田及日產汽車成本對比

通過對豐田、本田、日產三家汽車企業的財務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重視潛在利潤的價值所在。2001~2006年,本田的毛利率比豐田和日產高出10%以上(豐田和日產差不多),總資產利潤率也高於豐田和日產,但因為庫存資產的週轉天數比豐田多10天,比日產多1周,其潛在利潤(現金流/庫存資產)值,反而大大低於豐田和日產。

從管理會計角度看精益生產,發現潛藏的成本秘密

由於大庫存和批量生產的緣故,本田和其他企業一樣,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當前利潤報表,但其資金利用率卻在下降。

從管理會計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精益生產,我們會發現長期以來潛藏的成本秘密,這一秘密足以觸動更多的管理者更加深入地瞭解精益生產,進而加速其推廣和普及。

聲明:資料由本媒體號從網絡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資料版權歸原公司、機構所有。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切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刪除,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