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引關注,或將成為餐桌上的“標配”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們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健康教育課”,讓大家深刻反思不良健康行為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傷害。“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有條件,也有責任移風易俗、開風氣之先,加快推廣公筷公勺,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說‘不’!”一篇120餘位上海市政協委員的聯名提案《關於在全市推廣使用公筷公勺的建議》受到關注。

這件提案得到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的點贊。他在3月11日召開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說:“這件由眾多上海市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提案呼籲使用公筷、公勺,並建議加快修法進程。讓法制成為公序良俗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進器,可謂是開全國風氣之先。”

公筷公勺引關注,或將成為餐桌上的“標配”

“要形成長效機制進而培育健康好習慣,還得采取更多舉措。”該件提案的發起人,市政協委員,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鄭錦向記者表示,2月23日,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市文明辦、市衛生健康委、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倡議發出後,10多個小時內,僅上海發佈、市衛健委官方公眾號的總閱讀量就超過126萬次,大部分留言都表示贊同。

“不過,這畢竟是形勢使然。”鄭錦心裡很清楚,“當下是全民健康意識高漲,疫情過後,公筷公勺意識會逐漸淡化的。”

公筷公勺引關注,或將成為餐桌上的“標配”

鄭錦在繁忙工作之餘,與市衛健委的同事圍繞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推廣中需要採取的舉措進行充分探討,在3月3日晚上撰寫了提案初稿。3月4日晚,鄭錦將初稿發到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委員微信群中供大家討論,得到委員們的熱烈響應。

委員們都覺得推行使用公筷公勺,雖勢在必行,但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市民、餐飲企業、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媒體幾方面形成合力。通過向廣大市民普及相關知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創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特別是將使用公筷公勺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通過依法依規管理,來推動這一健康行為的養成與固化。”

為此,在市場監管局工作的張磊委員還就修訂《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中有關條款提出建議供鄭錦參考完善提案。最終,120餘位委員聯名的提案於3月6日提交至市政協。多位參與聯名的委員表示:“之所以選擇參與聯名,主要是為了表達一同向不健康生活方式說‘不’的決心。”


公筷公勺引關注,或將成為餐桌上的“標配”

委員們在提案中強調了既要選擇時機,更要講究策略、注重方法,合情、合理、有效地推動這項工作。比如,各級學校要加強對兒童的教育,並納入到相應課程中。“從娃娃抓起”更有利於形成自覺習慣,還會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方式推動整個家庭使用公筷公勺。

委員們希望餐飲企業簽訂、公示提供公筷公勺的承諾書,讓公筷或公勺成為餐桌上的“標配”。

一個全社會習慣的養成,既有賴於全民積極參與,也離不開法制的規約。在上海取得切實成效的公共場所控煙、垃圾分類等工作,都是得益於率先地方立法。為此,提案建議修訂《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中餐飲單位提供公筷、公勺的規定。


原標題:為了這件司空見慣的小事,120餘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