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懷絕藝,在川西找不出第二個跟我一樣的人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梁海全,是一名民間手藝人,擅長做川劇面具。我生在四川綿陽魏城鎮今年69歲。70年代拜老婆的爺爺學藝。剛滿24歲學成,就製作川劇面具來補貼家用,後來還掌握了泥像雕塑以及各種龍燈、獅子等製作方法。自己開一家小店做面具,漸漸成了城內乃至省內知名的手藝人。現在我製作面具三十年了,度過了各種艱苦時代,至今依然在原來的十平米小店工作,我覺得手藝人就應該發揚工匠精神,刻苦專研做好每一件作品。

上世紀50年代我出生於四川魏城的一個普通人家。我爸在警衛營當兵從豐谷調到這裡,我也就在這裡出生。爸媽在縣城開理髮店,小時候我就不愛讀書,就喜歡搞些耍玩意兒,那個時候我喜歡捏泥人,上課就捏泥人,老師經常說我上課不好好讀書就喜歡整耍玩意兒,就讓我停一學期的課,反正我也不喜歡讀書就索性不在去學校了。

之後我就跟著別人在一些小廟裡做神像。觀音、四大天王、土地公、十八羅漢把叫得上名的神仙都做了個遍。後來又幫廟裡的戲班子做官帽和臉譜。跑過梓潼、廣元、鹽亭、三臺等地做神像,見的事物多了把很多神記在腦子裡,根本不用打草稿完全靠雙手的感覺就能做。


長大後結了婚,我在飲食店上班,老婆在供銷社上班,我還學到了魏城東鄉餅子的製作方法。當年我們兩口子的工資加起來才30多元,養家比較困難,我就想辦法掙點錢。我老婆的爺爺也是手藝人,他在解放前就幫戲班做臉譜,手藝非常好。我想拜他為師,把他的手藝學會,但是他有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剛開始還不同意,但經不住我多次上門他才同意教我。那年我滿24歲便學會了這門手藝,我每天下班就研究這些臉譜製作。將大部分精力放在這上面。

之後我開了一家小店專門,從事製作臉譜並讓這家小店維持至今。在這個十來平米的房子裡擺滿了各種臉譜,上面堆滿了製作工具非常雜亂,這就是我的工作室。只要有業務,我都要在凳子上坐一天,從早弄到晚,廢寢忘食的幹。但我熱愛這樣的手藝,只要長時間不做我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

臉譜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很不容易。以前的臉譜是用紙漿製作,紙有好的柔韌性。製作前要先用黃泥做模子,自然乾燥後,用漿糊將紙糊上去,曬乾後用電烙鐵打磨,表面打磨光滑後再上色。近年來我還對材料進行升級,採用玻璃鋼製作,在製作前還是要用黃泥做出模子,再用玻璃鋼翻出臉譜,成型後再進行拋光處理。上述工序完成後,再打底上色,最後彩繪這樣才算完成。


其實這些工序並沒有絕密的東西,但考驗耐心,尤其是晾曬的過程一定不能急,乾燥程度不好就會影響臉譜的質量。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識別色彩的能力,這樣做出的臉譜才好看,確保人物形象不走樣。我老婆還給我打下手,多年的耳濡目染讓她還掌握了基本的製作技藝,往往我不需要開口她就能把工具材料遞到我手上。

我有的時候還會受到別人欺負,有一次我在幫一個旅遊景區做展覽,完成後老闆一直拖欠工錢,我找他要了十幾次才把錢要回來。有朋友看了我的作品後讚不絕口,他建議我可以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填了幾次表都沒成功,總是有些小問題。關鍵是我又不識字,做這些很困難,就沒申請。我這輩子既不圖名又不圖利,也不需要那些東西,從藝30多年很多單位給我發獎,但我從沒驕傲自大。我覺得手藝人好好做工藝就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戲劇團日漸衰落,能夠堅持演出的劇團越來越少了,戲劇臉譜變得不值錢,市場越來越窄,成為名副其實的“冷百貨”,更多時候只能做廟會演出定製的鑾駕道具。幾乎都是通過熟人購買,還有就是有些展覽會收藏。


我現在年紀大了手腳不利索,我有高血壓經常頭昏 ,做工比以前少了。前段時間我去參加展覽,還被車撞到了休息了很長時間。有人勸我收徒弟把手藝傳承下來,我以前其實收過徒弟但是都沒有學會,因為現在的戲劇臉譜都由工廠生產,手工做不賺錢了。其實我還是很願意把我的東西傳承下來,只要有人學我就毫無保留的教。但最終沒人學下去。

我還有個老媽癱瘓在床,需要我照顧,幸好我老婆在為我打下手,幫了我不少忙,還學會了臉譜製作基礎技藝。但還是缺少精髓的東西,更多時候只能幫忙糊紙、貼金幹一些基礎的小活。我有三個女兒都嫁到綿陽城,只有么女兒在跟我學但也只能幹一些小活,她又在帶孩子更沒精力跟我學。我以前的同行都老了做不動了而且也沒有傳承人。現在,據我瞭解川西一帶只有我在做,我是吃70歲飯的人,做不了幾年了。這門手藝的歸宿在哪裡我也不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