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怀绝艺,在川西找不出第二个跟我一样的人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梁海全,是一名民间手艺人,擅长做川剧面具。我生在四川绵阳魏城镇今年69岁。70年代拜老婆的爷爷学艺。刚满24岁学成,就制作川剧面具来补贴家用,后来还掌握了泥像雕塑以及各种龙灯、狮子等制作方法。自己开一家小店做面具,渐渐成了城内乃至省内知名的手艺人。现在我制作面具三十年了,度过了各种艰苦时代,至今依然在原来的十平米小店工作,我觉得手艺人就应该发扬工匠精神,刻苦专研做好每一件作品。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于四川魏城的一个普通人家。我爸在警卫营当兵从丰谷调到这里,我也就在这里出生。爸妈在县城开理发店,小时候我就不爱读书,就喜欢搞些耍玩意儿,那个时候我喜欢捏泥人,上课就捏泥人,老师经常说我上课不好好读书就喜欢整耍玩意儿,就让我停一学期的课,反正我也不喜欢读书就索性不在去学校了。

之后我就跟着别人在一些小庙里做神像。观音、四大天王、土地公、十八罗汉把叫得上名的神仙都做了个遍。后来又帮庙里的戏班子做官帽和脸谱。跑过梓潼、广元、盐亭、三台等地做神像,见的事物多了把很多神记在脑子里,根本不用打草稿完全靠双手的感觉就能做。


长大后结了婚,我在饮食店上班,老婆在供销社上班,我还学到了魏城东乡饼子的制作方法。当年我们两口子的工资加起来才30多元,养家比较困难,我就想办法挣点钱。我老婆的爷爷也是手艺人,他在解放前就帮戏班做脸谱,手艺非常好。我想拜他为师,把他的手艺学会,但是他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刚开始还不同意,但经不住我多次上门他才同意教我。那年我满24岁便学会了这门手艺,我每天下班就研究这些脸谱制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上面。

之后我开了一家小店专门,从事制作脸谱并让这家小店维持至今。在这个十来平米的房子里摆满了各种脸谱,上面堆满了制作工具非常杂乱,这就是我的工作室。只要有业务,我都要在凳子上坐一天,从早弄到晚,废寝忘食的干。但我热爱这样的手艺,只要长时间不做我都会感到浑身不舒服。

脸谱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很不容易。以前的脸谱是用纸浆制作,纸有好的柔韧性。制作前要先用黄泥做模子,自然干燥后,用浆糊将纸糊上去,晒干后用电烙铁打磨,表面打磨光滑后再上色。近年来我还对材料进行升级,采用玻璃钢制作,在制作前还是要用黄泥做出模子,再用玻璃钢翻出脸谱,成型后再进行抛光处理。上述工序完成后,再打底上色,最后彩绘这样才算完成。


其实这些工序并没有绝密的东西,但考验耐心,尤其是晾晒的过程一定不能急,干燥程度不好就会影响脸谱的质量。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识别色彩的能力,这样做出的脸谱才好看,确保人物形象不走样。我老婆还给我打下手,多年的耳濡目染让她还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技艺,往往我不需要开口她就能把工具材料递到我手上。

我有的时候还会受到别人欺负,有一次我在帮一个旅游景区做展览,完成后老板一直拖欠工钱,我找他要了十几次才把钱要回来。有朋友看了我的作品后赞不绝口,他建议我可以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填了几次表都没成功,总是有些小问题。关键是我又不识字,做这些很困难,就没申请。我这辈子既不图名又不图利,也不需要那些东西,从艺30多年很多单位给我发奖,但我从没骄傲自大。我觉得手艺人好好做工艺就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剧团日渐衰落,能够坚持演出的剧团越来越少了,戏剧脸谱变得不值钱,市场越来越窄,成为名副其实的“冷百货”,更多时候只能做庙会演出定制的銮驾道具。几乎都是通过熟人购买,还有就是有些展览会收藏。


我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利索,我有高血压经常头昏 ,做工比以前少了。前段时间我去参加展览,还被车撞到了休息了很长时间。有人劝我收徒弟把手艺传承下来,我以前其实收过徒弟但是都没有学会,因为现在的戏剧脸谱都由工厂生产,手工做不赚钱了。其实我还是很愿意把我的东西传承下来,只要有人学我就毫无保留的教。但最终没人学下去。

我还有个老妈瘫痪在床,需要我照顾,幸好我老婆在为我打下手,帮了我不少忙,还学会了脸谱制作基础技艺。但还是缺少精髓的东西,更多时候只能帮忙糊纸、贴金干一些基础的小活。我有三个女儿都嫁到绵阳城,只有幺女儿在跟我学但也只能干一些小活,她又在带孩子更没精力跟我学。我以前的同行都老了做不动了而且也没有传承人。现在,据我了解川西一带只有我在做,我是吃70岁饭的人,做不了几年了。这门手艺的归宿在哪里我也不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