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迫"做,從"陳橋兵變"看趙匡胤的表演手段

趙匡胤起家於"陳橋兵變",是被逼黃袍加身坐上帝位的嗎?


前言:說到皇帝,古代中人人都想著做。所謂"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了爭奪帝位,要麼舞大刀砍殺爭奪,要麼耍陰謀詭計去爭奪,用盡千方百計,絞盡腦中殘汁,也要弄到帝位。這一出出都是真實版的不成功便成仁的寫照,爭不到就只能打算被爭到的人所殺。因此,眾人寧願提著腦袋去爭,,也不願意安著腦袋去活。這就是皇帝這個職業的誘惑性。

古書裡記載著不少無償轉讓帝位的事蹟,也就是所謂的禪讓,已經是超出普通人想象的事了。堯舜讓位的傳說深入人心,這樣的禪讓存在,不代表其他的禪讓都是無償自願的。從史書上記載的情況看,多數的禪讓都是被逼的。

離譜的是,有人是被逼著去當皇帝的。歷史上真有這樣的事情嗎?這裡有一則,就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最終替代後周取得帝位的歷史。教科書上記載當時趙匡胤是被逼著黃袍加身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重溫這段歷史,用史實一探究竟吧。

皇帝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接受眾人跪拜

背景情況


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朝代是後周,前兩任皇帝者十分開明。自從開國皇帝郭威於公元951年開創後周朝起,到其養子柴榮繼任帝位,直到公元960年他病死,後周經兩任皇帝前後十年時間的經營,已經是達到了小盛世的水平了。當時百姓們從原來沒有活路起逐步變得富裕起來,而國家狀況也明顯變好,官場變得清廉,社會開始加速向前進,財富積累的速度加快。一個好的時代正要來臨。

在這種緊要關口,第二任皇帝柴榮在他39歲時病死了。而其大兒子周恭帝繼位進年僅七歲。大權立即旁落到眾大臣手中。這種情況下正是主弱臣強的時期。而這種時期,從歷史的經驗上看,多半可能性會發生臣欺主甚至出現叛亂奪權的事件。

當時朝中的行政權握在宰相範質等人手上,而兵權主要握在趙匡胤的手上。在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上位後,趙匡胤被提升到殿前都點檢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的高位上。這兩個官位,前者是禁衛軍的最高將領,後者是一方掌握軍、政及經濟大權的藩鎮最高首長。這等於給了趙匡胤一片很大的天空,可以任其所為。

這趙匡胤是有頭腦的人。在柴榮在位時,他表現得十分本份,打仗很賣力,從不溜號磨洋工,該拼命時他不含糊。因此得到柴榮信任,官越升越大,直到最後臨死前,柴榮把兒子託付給眾大臣中,就有他趙匡胤一個。這也是他能最終手握重兵的根本原因。

現在老皇帝死了,留下一個七歲小童,趙匡胤是在死人堆裡砍殺過來的人,他又豈會放在眼裡?於是,事情來了。

皇帝

主弱臣強必受欺。周恭帝柴宗訓登基時年僅七歲

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朝廷中突然傳來北漢大軍聯合契丹軍隊(此時的契丹已建國,稱為遼國)大舉入侵的消息。後周太后沒有主見,也不能辨明真假,就急著問宰相範質。這範質沒有派人去查明真假情況,竟然向太后報告說,只有趙匡胤能解此難,得讓他帶兵去抵抗。周太后對這些大事本來就不懂,於是糊塗地同意了。

趙匡胤領到命令後,推脫說自己兵少將寡,而敵兵眾多,不能抵抗。宰相不得已,只能將全國兵馬調動的權力送給趙匡胤。

此時趙匡胤又稱沒有軍費及軍需物資。宰相範質又送了許多金銀及軍需物資給他。這下趙匡胤不僅兵強馬壯,而且財力充灃。於是,他心滿足地帶著部隊出了東京城。部隊來到城外不遠處的陳橋驛小駐。

皇帝

趙匡胤是表演高手

部隊中突然出現許多謠傳,稱:"出兵的時候,應當立點檢為天子。"這點檢正是趙匡胤的官名,指的當然是趙匡胤了。這個傳言很快傳到朝廷,眾大官們心裡發毛,如果趙匡胤叛變,軍隊都在他手裡,就沒有人可能去抵抗他了。趙匡胤成功地利用了這個傳言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朝廷混亂,這樣朝廷為了不讓他叛變,只能遷就於他。另一個目的是讓軍隊絕對聽命於他。

部隊到達陳橋驛後,天黑了。兵變就開始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連同多位親信派人在軍中暗地裡宣傳,稱:"如今皇帝幼小,有誰知道我們為國效力拼命的辛苦呢?不如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們的情緒很快被扇動起來。趙匡義等人事先準備了黃色龍袍,趁機披到趙匡胤身上,要他當皇帝。

此時趙匡胤假意喝酒酒醉,裝出是被迫的樣子,對眾人說:"你們為貪念富貴,要把我推上帝位,如果你們能服從我的命令,我就答應。不然,我不能做你們的主子矣。"

於是,按劇本,眾人立即下跑磕頭,稱:""惟命是從"。於是趙匡胤率領大軍返回,向京都開進。守城的禁軍將領石守信和王審琦等人,本來都是趙匡胤的人馬,當然大開城門讓兵馬入城。趙匡胤兵不血刃佔領了皇宮。

皇帝

趙匡胤兵不血刃佔領皇宮

按以往歷史,這一情況發生以後,大多都要殺個你死我活。不過趙匡胤明白人心的重要性。他命令軍隊,不得傷皇室一人,不得毀皇室一物,違令者斬。於是,兵變就象是沒有發生過一樣地平靜、和平。偶爾一些零星的反抗很快被撲滅,而那些忠於後周的人也都識時務,投降了趙匡胤。就這樣,政權十分順利地交接了。

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了。

公元960年當年正初四,也就是離趙匡胤帶兵出去打仗後的第三天,後周幼童恭帝被逼著禪位給了趙匡胤。自此,一場兵不血刃的兵變落下帷幕,後周滅亡,趙匡胤開創了宋朝,歷史上稱之為北宋。

皇帝

取得政權後,趙匡胤善待周室後人

結語


這一出大戲中,主角當然是趙匡胤。他真的是被迫穿上黃色龍袍的嗎?或者這一切都是他自導自演的呢?我們來看幾個疑點。

宋朝自己編撰的史料中稱,趙匡胤在兵變前並不知情,是沒有預謀的,兵變完全是由部隊自發的。這樣寫對趙匡胤是形象沒有損害,反而有加分的作用。但自從趙匡胤兵變後,敵軍即"自行遁去"。也就是說,他趙匡胤當上皇帝后,西漢及契丹軍隊本來攻得很歡樂,這時卻自己退兵了。這豈不是奇了怪了?難道敵人是受他趙匡胤指揮的?

這顯然不可能。因此,當初傳言敵人來攻的消息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而不是真實的消息。那麼是誰製造這個假消息呢?顯然是受益者製造的。這個最終的受益人,當然指趙匡胤。有人可能會說,難道不會是他的親信,比如他弟弟趙匡義嗎?這當然不會,因為能有這麼大能耐製造這樣的消息並讓朝廷相信的,必然是有分量的人。而這裡只有趙匡胤有這個能耐。

《遼史》中並沒有"是年南寇"的任何記錄。這意味著朝廷收到的情報稱敵人入侵是假消息。這也更印證了陳橋兵變是有預謀的,是一套完整的謀反大戲。

京師汴梁中,在兵變發生以前,就盛傳"點檢作天子",顯然有製造動亂蠱惑人心的作用。這從另一方面印證了兵變是有預謀的。

此外,一件黃色龍袍的製作,可不是現代縫紉機一踩幾個小時就能趕製出來的。按當時的工藝速度,需要數月才能完成。可見,這龍袍早有準備,絕非臨時起意。還有,兵變後僅四天就禪位,而詔書能立即拿出,這也不太符合臨時起意的時間。這也是事先就已經準備好的。在趙匡胤登基後,其母親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這句話其實說破了天通,告訴後人,這就是趙匡胤一手策劃的兵變。

筆者認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根本就是趙匡胤本人一手安排的大戲。他入宮後不久就讓兒童皇帝禪位了,這是一種迫不及待的自然表現。在這場大戲中,趙匡胤的表演天分很高,手段厲害。因此,他得來的帝位不是被逼著做的,而用表演搶來的。

皇帝

皇帝有被逼著做的嗎?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十次宮廷政變》 .法制網

《宋史》

《宋太祖 》 .中華英烈祠

王育濟、王育濟 .《論"陳橋兵變"》.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