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縣昆寨鄉:脫貧離不開產業興

在貴州納雍縣昆寨鄉流傳著一句話——“千秋大業一壺茶”。“千秋”,指的是昆寨鄉千秋村;“大業”,指的是千秋村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大業;“一壺茶”,指的是千秋村的千畝茶苗基地。

千秋村位於建新河畔,千畝茶苗基地就位於建新河畔的壩區。以千秋村為核心的茶苗基地由畢節市農投公司投資1000萬元,輻射新民村、長春村等建新河沿線壩區。

茶苗基地的土地流轉比較“特別”,是採取逐年遞增的方式。按第一年每畝500元、第二年後每年依次增加50元,直至增到每畝1000元封頂。

務工人員按每小時10元的工資計算,只要參與務工,每人每天可以有近100元收入,覆蓋了當地的貧困戶和土地流轉戶。“茶苗基地需要工人的時候,村裡的合作社就會通知務工,平時就打打小工。土地流轉後,再也不像以前一樣一年累到頭卻掙不了幾個錢。”千秋村街上組村民王世敏說。

千秋村村主任助理肖浩告訴記者,除了茶苗種植,該村還規模化種植桑樹500畝,由村社一體合作社組織養蠶,預計帶領200戶每戶出售蠶繭增收3000元。

發展產業,建新河壩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金珠村也不甘落後。金珠村有兩個村級合作社——現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惠農養蜂專業合作社。一個“分管”種植,另一個“分管”養殖。

“我們在自己家地裡種馬鈴薯和大豆都套種皂角樹,種子和樹苗都是政府發的,等收成後賣的錢全部都是我們的,這樣的政策太好了。”金珠村上寨組村民黃梅說。

“分管”養殖的惠農養蜂專業合作社由納雍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幫扶18萬元資金,於2017年3月成立,按照貧困戶60%、村集體20%、管理人員20%的百分比持股分紅。同年12月實現蜂蜜銷售收入8.4萬元。2018年,貴州省信合公益基金37.89萬元幫扶資金注入合作社,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2019年12月,實現合作社收入9萬餘元。

千秋村和金珠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隻是昆寨全鄉的一個縮影。脫貧離不開產業發展,兩者息息相關。在固有的土地、氣候等自然資源下,產業結構調整顯得尤為重要。

據瞭解,除千畝茶苗基地外,該鄉已種植皂角5500畝;擬種植馬鈴薯20500畝,擬種植桑樹1200畝。近期土地流轉翻犁約6600畝,春耕生產工作正在穩步進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新偉 通訊員 史開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