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山東諸州大蝗,飛則蔽景,下則食苗稼,聲如風雨 ”。 ——《舊唐書》

2020年初,一場席捲非洲的蝗災,讓人們再次重視起這種俗稱為“螞蚱”的小昆蟲。在歷史上,我國也曾是重災區之一。據《中國救荒史》中記載,我國秦、漢、唐等朝代,蝗災的出現間隔不到8年,兩宋約為3.5年,明、清則接近3年,而元代的間隔僅有1.6年。古代蝗災的頻繁發生,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們對於蝗災的態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人們把蝗災視為“天災”,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應該“修德禳災”,而不應該去主動治理,就連古代的文學大咖白居易,也寫詩反對“一蝗雖死百蝗來,豈將人力競天災。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在唐玄宗初年,山東等地發生了蝗災,但是沒有人想著主動治理,面對在田間肆虐的蝗蟲“山東百姓皆燒香禮拜,設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 ”。

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在這關鍵時刻,時任宰相的姚崇,挺身而出,力排眾議,積極組織實施人工治災。為什麼姚崇會有這樣的魄力呢?

豐富的實踐經驗

姚崇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他祖上都是體制中人),但他並不是一個乖寶寶“崇少倜儻,尚氣節,長乃好學”,也就是說他在小時候,對文化知識並不感興趣(可能和他父親曾當武官有一定關係),長大了之後他才浪子回頭。駱駝由此推斷,姚崇幼年應該不會對傳統的封建禮教,有很深的崇敬。

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等他進入體制後,他做過一段時間的倉庫管理員(司倉參軍),這份工作的具體內容是收進和放出。這個工作有兩個特點,一是接地氣,打交道的都是實際的辦事人員;二是不牽扯信仰,面對的主要是冰冷的數字。這兩個特點對姚崇會有什麼影響呢?務實。如果是當一個正經(這份工作也很正經)的文官,那麼他會不斷被各種禮教所浸染,而且務虛的工作一定會佔主導地位。

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從姚崇能“五遷至夏官(兵部)郎中”看,姚崇的工作能力,和為人處事都應該表現的不錯。據史書記載,當時武則天在位,契丹犯境,兵部的事務性工作很多,也很繁瑣(和武將打交道,有涉及財務,可想而知),姚崇卻能處理的井井有條。“崇剖析若流,皆有條貫”,他也因此獲得了武則天的青睞,得以越級提拔。此後他平步青雲,一步步坐上了宰輔的位子。

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姚崇不光當過武則天一朝的宰相,他還當過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他曾參與了推翻武則天的“神龍政變”,還幫助太子時的李隆基,硬剛太平公主......從這些經歷可以看出,姚崇有很強的工作能力,而且不是一旦身居高位,就畏手畏腳的人。不過,這些並不足以讓他下定決心去治理蝗災,他還有一個很多人沒有的優點。

只敬蒼生,不信鬼神

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依賴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一是愛情二是信仰,信之則有,不信則無。作為一個古人,姚崇如果有什麼封建信仰,估計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姚崇並不是一般人。唐中宗時,他就反對權貴增加佛教的剃度人數(寺院的廟產不用納稅),唐玄宗時期,他更是明確提出“佛不在外,求之於心”,“妄度奸人,令壞正法 ”。

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姚崇如此不喜佛教,那麼他是喜歡道教嗎?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當年他因硬剛太平公主而被貶,李隆基登基後,就想把他請回來。姚崇當時給他提過了十個建議,其中就有“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見《新唐書》)。他還曾尖銳的指出“敬尋老君之說,亦無過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彌遠”(佛道都一樣)。

唐代山東爆發蝗災,很多人畏蝗蟲如猛虎,為何宰相姚崇能力挽狂瀾


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姚崇之所以能去推動消弭蝗災,一是他本身就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實幹家,知道解決問題只能靠實幹,不能太佛系;二是他是一個無神論者(可能不是百分之百),所以能影響其他人的心裡障礙,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存在。當年的蝗災,正是在他的推動下,才能“不致大飢”。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