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的發展之計,讓漢武帝打出來漢朝的強大

春秋時期‚匈奴就開始南下騷擾中原民族‚直到公元前年‚秦始皇派蒙恬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並將秦趙燕三國所修長城連接起來。面對秦朝強大的軍事力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匈奴被迫退到陰山山中。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土崩瓦解之際‚匈奴再度南侵‚越過秦時設置的障塞‚佔領河套地。

“和親”的發展之計,讓漢武帝打出來漢朝的強大


匈奴的冒頓單于可算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首領‚在他的領導下匈奴日益強大起來‚“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先後“大破滅東胡王‚擄其民眾畜產。既歸‚西擊走月‚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後北服渾庚、屈射、丁零、隔昆、新犁之國。”根據文獻記載‚匈奴在這一時期以王庭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組織‚“置左右賢王‚左右谷鑫‚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左王將居東方‚直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縣東南以東‚接穢貉、朝鮮右王將居西方‚直上郡郡治膚施‚今榆林市東南以西‚接氏、羌而單于庭直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各有分地‚逐水草遷徙。”匈奴在向其他遊牧民族侵擾的同時‚也屢屢騷擾中原‚他趁著楚漢相爭之際‚侵擾今天的冀北、山西、陝西、河套一帶‚西漢王朝甫一建立‚就不得不面對來自北方的威脅。

高帝六年公元前年秋‚匈奴圍攻馬邑今太原朔州市朔城區‚駐守馬邑的韓王信投降匈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今山西代縣西‚攻太原‚至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七年公元前年冬‚高祖親自將兵征討‚卻反被冒頓以四十萬大軍圍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的白登山七日‚最後因從陳平計賄賂匈奴闊氏‚單于“亦取闊氏之言‚乃開圍一角。於是高皇帝令士皆滿傅矢外向‚從解角直出”‚方得脫。其後‚陳稀、盧給等又投降匈奴‚邊境不寧‚樊啥雖曾率兵出擊‚卻不能阻遏匈奴氣焰。公元前年的戰爭是漢朝建立後與匈奴的第一次正面決戰‚且是皇帝御駕親征‚結果卻是大敗而還‚從皇帝到朝臣‚內心都蒙上了恐懼匈奴的陰影‚再不敢輕易言戰。人民對這次失敗同樣感到非常沉痛‚在民間傳播這樣的歌謠“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殷弩。”當時漢族人民經過了多年的國內戰爭‚生產停滯‚經濟破壞‚人口耗減了十之七八。這樣虛弱的國力‚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和發展起來‚不得已派劉敬與匈奴結和親之約。和親從高帝九年公元前年開始‚至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年止‚和親條約分為三項:

第一‚漢朝遣公主遠嫁單于為闊氏一次贈給匈奴千金另每年奉送一定數量的絮、增、酒、米、食物。惠帝三年公元前年、文帝六年公元前年、景帝元年公元前巧年和五年公元前年都有遣送公主‚年年贈送財物。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年又把絮、增、酒、米、食物改為林、莫、金帛、絲絮等‚依然是每年按時、按量贈送匈奴。

“和親”的發展之計,讓漢武帝打出來漢朝的強大


第二、漢朝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貿易。這在劉敬赴匈奴之後便實行了。關市在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年因匈奴的大舉入侵而一度中斷‚至景帝元年因恢復和親又重新開放。

第三、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之國‚兩國以長城為界‚北面“引弓”之區是匈奴的遊牧地帶‚歸單于管轄南方“冠帶之室”是漢族耕織地區‚屬漢室管轄。但其實這一點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

當然‚和親之約不可能給漢匈兩方帶來真正的和平‚當時的隴西、北地、上郡、雲中、上谷、遼東等郡當今甘肅臨挑、慶陽、陝西榆林、內蒙古托克托、河北懷來、遼寧遼陽一帶基本年年都會遭到匈奴的入侵‚其所到之處、蹂踴莊稼‚劫奪財產‚殺掠吏民、抄掠人口‚把大量漢人俘為奴隸‚“雲中、遼東最甚‚殺略郡萬餘人‚漢甚患之”。根據《史記》、《漢書》中《匈奴傳》中的記載‚可以清楚看到這一時期匈奴的南侵之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年五月‚因匈奴右賢王部復南侵‚“其發邊吏車騎八萬率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今延安市西北‚遣壓相灌嬰將擊右賢王。”文帝這次也御駕親征‚但這次出征並沒有與匈奴進行正面交鋒。

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入侵朝那今甘肅平涼縣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縣東南、北地今甘肅慶陽市西北‚至彭陽今甘肅慶陽縣南‚燒燬回中宮‚騎兵竟到達甘泉宮。這一次匈奴入侵‚殺掠無數‚而兵鋒所到之處距長安僅有數百里‚長安城為之戒嚴。可見已經嚴重威脅到漢帝國的安全。文帝只得大發車騎擊胡‚甚至自己也要御駕親征‚但被群臣和太后阻攔‚乃以張相如、樊布、董赫等為大將軍出擊匈奴‚但也僅是“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此後匈奴的氣焰日益高漲‚每歲入邊殺掠人民畜產‚雲中、遼東兩郡尤為嚴重。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巧年冬‚匈奴復入上郡、雲中‚殺掠甚眾‚漢派三將軍分別“屯北地、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今河北沫源縣北‚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又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可見此次軍事行動仍然是單純的防禦性動作‚並沒有出擊匈奴。

“和親”的發展之計,讓漢武帝打出來漢朝的強大


景帝時‚匈奴問題依然存在‚甚至成了分裂國家的一種隱患。吳楚七國之亂時‚匈奴曾與匈奴相約‚試圖南下中原‚其野心雖然沒有實現‚卻不能不使中原政府警惕。加之先前如韓信、陳稀、盧縮等王侯大將的叛逃‚使漢朝中央政府很清楚的意識到匈奴不僅僅會對邊境的安寧造成威脅‚更會動搖整個國家的統一基礎‚幾十萬鐵騎隨時會與國內的諸侯王勢力勾結‚分裂國家。以和親換取和平‚其實就是妥協和進貢。但匈奴的侵略並未因此停止‚仍隨時向漢朝提出侮辱和威脅的要求。在這樣情況之下‚文帝和景帝還是一面採取消極的防禦‚一面屢次遣使者往匈奴要求“和親、通關市、給遺單于、遣翁主、如故約’‚。

各種食物和衣料構成每年贈送給匈奴禮物的主要內容‚但從文帝時期開始‚禮物的總量有了大規模的增加‚錢幣也被列入了範疇‚直到武帝初年納貢額數一直在增長‚邊境貿易也在朝著向匈奴有利的一方發展‚匈奴不斷增長的經濟索求‚以及其破壞邊境和平的能力‚必定加速促成漢廷做出放棄和親政策而代之以懲戒性徵伐的決定。而且‚漢族一向都認為中原是世界中心‚漢族王朝理所當然是天朝大國‚匈奴不過當漢朝一大郡‚結果卻又處於卑下的地位‚匈奴的每次入侵和對財物的索取‚都是對有責任心和憂患意識的政治家們尊嚴的諷刺。當時賈誼很悲憤地說“天下之勢方倒懸‚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饅悔侵掠‚至不敬也。而漢歲致金、絮、採增以奉之‚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懸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可為流涕者此也”這是從文帝時漢朝國力漸強‚對匈奴侵凌應採取積極防禦的一種沉痛呼聲。

經過六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逐漸恢復‚又恰巧遇上了漢武帝這麼一位雄才大略而又堅毅、勇敢的皇帝‚要改變漢朝以往處於弱勢的地位‚只是早晚的問題。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始於元光二年公元前年‚冬十月‚大行王恢提出在馬邑設伏匈奴騎兵的計謀。夏六月‚單于親率十萬騎入武州塞今山西朔城區北至大同市西一帶‚但這次設伏並沒有成功。

“馬邑之謀”以後‚匈奴對漢邊的侵掠更加頻繁和劇烈。從元光六年到元朔五年總共六年的時間‚匈奴沒有一年不南下侵略中國‚也沒有一年不掠奪漢族人口。《漢書·匈奴傳》所謂從“馬邑之謀”以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馬邑之謀後五年之秋‚也就是元光五年公元前年‚“漢使衛青出上谷‚至籠城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西烏珠穆沁旗附近‚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縣南‚為胡所敗‚匈奴生的廣‚廣道亡歸。”

元朔元年公元前年秋“漢使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元朔二年公元前年秋‚“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挑縣‚擊胡之樓煩王、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漢朝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全甲兵而還‚並因為主父堰的建議築朔方郡轄境相當於今河套周圍‚郡治朔方‚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南的黃河南岸。

“和親”的發展之計,讓漢武帝打出來漢朝的強大


元朔五年公元前年春‚“漢遣衛青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網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西北石蘭計山口。……漢軍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漢將軍得右賢王人眾男女萬五千‚裨小王十餘人。”元朔六年公元前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十餘萬騎‚仍再出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數百里擊匈奴‚得首虜前後萬九千餘級‚而漢亦亡兩將軍‚三千餘騎。”

同年‚霍去病參加到對匈奴的戰爭中來。在這之前的戰爭可以看出漢朝對匈奴的戰爭雖然有所勝利‚但並沒有對草原鐵騎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匈奴仍然會隨時南下殺掠。武帝如要根本上解決來自北方的威脅‚就必須消滅這支力量強大的草原軍隊。相應的‚整個對匈奴的策略也會開始改變‚漢朝的騎兵將會主動去尋找敵人、殲滅敵人‚霍去病就在這種機會下走上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