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麼結局會是怎麼樣?

李阿Bo


夷陵大戰:劉備的失敗是不是歷史的必然?都已無關緊要。

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麼結局會是怎樣?不知道題主所提問的這個結局是劉備個人的生死結局?還是蜀國的存亡結局?還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最終的歷史走向?筆者在這裡就簡略的都回答一下以供題主參考。


“夷陵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次,如果說官渡之戰曹操勝利奠定了後來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最初局面;那麼赤壁之戰孫劉集團的勝利,則奠定了三國時代三足鼎立的基本局面;而夷陵之戰這奠定了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最終局面。夷陵之戰後,蜀國的鋒芒再也威脅不到吳國,而吳國也沒有乘勝追擊的能力,最強大的魏國則忙著休養生息,短時間內也不會對南方的吳國和蜀國發動規模巨大的戰役,在諸葛亮掌握蜀國軍政大權之前,三國之間維持著一種“亞均衡”的狀態。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結局會如何呢?


首先從劉備的個人生死結局來說,他應該可以再多活個一兩年,雖然劉備與關羽張飛的情意未必就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之間的兄弟情誼的確很深,所以在他的二弟三弟都死了之後,他的心情一直很抑鬱,再加上兵敗的刺激,憂病交加也就的含恨而終了。如若沒有夷陵大戰,以劉備皇帝之尊完全可以頤養個一兩年!

再說,蜀國的結局,如若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他也就不會在白帝城託孤,他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就掌握不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只要諸葛亮掌握不了蜀國的軍政大權,蜀國未必會走上“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這樣以攻為守的道路,如若能夠養精蓄銳,固守本土。以蜀道之難,蜀國未必就是三國之中第一個滅亡的。(當然,無論是從地利還是人和兩大方面來講,不可能是蜀國。)



從三國的最終走向來看,劉備發動不發動,夷陵之戰對三國的最終走向,都沒有什麼大的妨礙。因為三國歸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是由分裂走向歸一的時間,就要比原先拉長許多了。因為蜀國養精蓄銳,固守本土,吳國與民休息,吳國發展生產這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等各國完成了自己休養生息的目標之後,無論或攻或守都比原先的要艱難!


歷史沒有如果,更不容假設,因為只要歷史動因中的一個因素改變,整個歷史都會完全不同。以上只是我的大膽假設,已供您參考,謝謝。


舊事舊人歷史說


劉備和孫權大戰可以說是兩敗俱傷,蜀吳的許多優秀將領都在這次戰鬥中戰死。有人說吳國得了荊州,這個要說一下,吳國對關羽的戰爭只是拿回他的南郡,這本來就是他們打下來的,只是被劉備“借”去了。曹操之所以聯手孫權打關羽,是因為關羽要對襄樊動手,一旦襄樊淪陷,曹操的許都就要直面關羽的兵鋒。而孫權沒有進取襄樊的意思,只是想佔據劉備的荊南,和自己打下的荊州其他地盤連成一片,東吳的擴張只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戰略縱深,並不是奪取天下。劉備發動對東吳的戰爭是勢在必行,因為失去了荊南,就要面臨失去漢水這個水陸交通線,北伐的時候就只能走山道運輸補給,這就增加了成本和風險。


靜夜思160519196


路過,作答如下:

自關羽大意失荊州,就註定了隆中對策的破產,蜀漢政權的苟延殘喘與覆滅。而夷陵之戰,只不過是大廈將傾的第一根稻草而已。

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裡說:“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但縱觀春秋至民國,哪裡有西南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的影子!

向來得中原者得天下,當然也有太多的例外。

強秦雄漢劍出漢中,逐鹿中原,秦時明月漢時關,何其雄壯!

明太祖自南向北,強元灰飛煙滅,終有鄭和七下大西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滾滾鐵騎源起蒙古高原;大清多爾袞,破山海關而一發不可擋,戡定我華夏疆域;我太祖,運籌帷幄於河北西柏坡,拳打東三省,腳踢黃河長江,終成一統。

花重錦官城的成都平原,自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來,物產豐饒,安逸閒散,少鬥志,多嬉戲,正所謂少不入川之意。作為外來戶的蜀漢政權,先撇下荊州外來集團與益州土著集團的紛爭不表,文有諸葛法正,武有五虎上將,再借蜀道難難以上青天的地利,在荊州未失之前,嚴格執行隆中對國策,或能與魏吳掰掰手腕,圖謀中原,但荊州一失,根基大動,只能退守巴蜀一隅。

關雲長水淹七軍,卻大意失了荊州,更丟了自己的性命。但真的只是大意麼?劉備獨留關羽劉封佔據荊州,戰略上是有重大失策的。在蜀魏吳三國犬牙交錯的荊州前沿,劉封難堪大用,關雲長獨臂難支,孤掌難鳴,又與大後方益州千里相隔,丟失荊州是大概率事件。唯有諸葛孔明、關雲長與趙子龍文武配合,才能長治久安,才能與吳魏長期相持。但蜀漢的人才儲備,羸弱的國力,滿足不了這樣的豪華陣容,與才多將廣的吳魏相爭,總落下風,這才是丟失荊州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戰,表面是劉備為兄弟關羽的復仇之戰,分明是蜀漢集團知道荊州關鍵,實乃重奪荊州之戰。但是,劉備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沒有軍事大才,觀其一生,貌似沒有獨立打過一場勝仗。劉備先失左膀關羽,再失右臂張飛,最後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逃。劉備連失左膀右臂,又失荊州、夷陵,唯有在奄奄一息之時,白帝託孤,裹脅顧命大臣諸葛孔明以輔劉禪,也才有了名垂千古的《出師表》。

至此,蜀漢大勢已去,即便能如諸葛孔明,也只能七出祁山,夢斷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此時偏安一隅的蜀漢,人稀物薄,內外交困,怎能再與中原曹魏相爭。此後,扶不起來的阿斗,上演樂不思蜀的笑話,繼而,東吳歸命侯孫皓重演戲晉武的喜劇,天下歸晉。正合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勢。

現在想來,或許,如果沒有孫權、劉備火燒赤壁而三分天下,當時雄主曹操早已統一中國。以曹操之雄才大略,何至於有後來司馬昭之心,又何至於有昏庸兩晉,五胡亂華,東晉南渡,又何至於有異族洗械淮河,飲馬長江,華夏倉皇北顧!

如此想來,張少帥東北易幟,是為大功。

就讓四川新都人楊慎的《臨江仙》作結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阿艮的沙灘


結局不會有變,還是吳蜀被滅。漢末形成的三國鼎立,雖是鼎立,但國力相差懸殊,魏最強,吳次之,蜀最弱(特別是丟失荊襄九郡之後)

首先,先看三國的領導人,曹不,劉備,孫權,論政治才能,劉備>孫權>曹丕,曹丕比不上劉,孫,但並非昏庸無能之輩,加上曹操留下的底子,在爭霸中不會處於劣勢,而劉備已經六十歲了,雖有雄心壯志,心有餘而力不足。孫權此時正處巔峰狀態,此時吳國國力也最強,當然是奪了蜀漢的荊襄才有這樣的局面,但此時的吳國力還是遠不及魏,而且還要防備蜀的報復,應該還是會處於鼎立局面,但是一旦劉備不在,劉禪繼位,三足中的一足就變矮了,一旦一足不在了,受益的肯定是最強大的一方,當然前提是魏不出現非常昏庸的繼承人。

其次,看一下各國的人口,三國志中記載,公元263年,蜀人口約一百零八萬,魏四百四十三萬,公元280年,吳約二百六十五萬,人是戰爭的第一要素,蜀最先滅亡不足為怪。

然後,看一下三國的結濟,當時的經濟中心還是在黃河流城,吳和蜀雖然也有了長足發展,但遠不及魏。

第四,看一下三國版圖,看下面的圖片





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劉備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的話,雖然結局可能還是三國歸晉,但是局部上還是會好很多。

第一就是劉備不會因為戰敗而過早的去世。因為夷陵之戰時正是曹丕篡漢自立的時候,劉備可以憑藉自己早已樹立起來的匡扶漢室的這杆旗幟和個人魅力,招攬更多心向漢室的謀士武將,這樣蜀漢的自身實力將會進一步提高。

第二就是蜀漢政權不會過早的進入荊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的內鬥中,這兩股勢力都會被劉備的個人魅力給壓住。

第三就是戰將和文官的損失,五虎將中的張飛不會死,文官黃權等人也不會被迫投降魏國,這樣蜀漢就不會出現後期諸葛亮北伐時的無將可用也不會有後面的黃皓禍亂朝綱而無人敢彈劾反對他。

第四就是軍隊人數和戰鬥力不會下降,前期跟著劉備東征西討的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不會陣亡。

第五就是後期諸葛亮的壓力會小很多,劉備健在,諸葛亮就不會事畢親為,一心用在北伐,也不會因為勞累過度而去世。

但是為什麼會說最終還是會三國歸晉呢,因為劉備攻佔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的時候,年齡已經達到了六十多歲了,而三國時期的人均壽命為三十歲,劉備活到了六十多歲已經是很長壽的了,就算他不發動夷陵之戰也活不了幾年了,頂多就是幫諸葛亮穩固政權,在最後的一點時間裡多為蜀漢招攬人才,不至於到了姜維時期出現內無治國安邦之文臣,外無能征善戰之猛將。


帥氣的小君菌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結局是蜀軍大敗,吳國獲勝,此役在三國曆史中影響深遠;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會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如果沒有夷陵之戰,蜀國的國力會被劉禪執政期間強盛,因為夷陵之戰幾乎損失了蜀國大部精銳軍力和錢糧物資,也損失了好多人才 ,蜀主劉備也憂鬱致病,過早而亡。

其次是假如沒有夷陵之戰,吳國也許會魏國提前滅亡,因為在夷陵之戰前夕,魏吳兩國已經在荊州地區開始較勁,雖然表面看似魏吳兩國交好共同對付蜀國,其實是各懷鬼胎,吳國奪取荊州後,魏國絕不會善罷甘休的,有可能提前對吳國動手。

第三是如果沒有夷陵之戰,諸葛亮的北伐也許會有深厚的物資支持基礎,討伐魏國的北伐之戰次數可能要多於後期,魏國的實力有可能被削弱,魏蜀之戰鹿死誰手可能也很難說。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也許歷史可能改寫,所以夷陵之戰對蜀國的影響是傷筋動骨的,也是它過早敗亡的歷史原因之一。


歷史鑑春秋


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的話,蜀漢可以保存實力,和東吳搞好關係,兩面夾擊魏國,或許可成一統大業,歷史沒有假設,荊州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此用武之地,北上可以伐魏,長江之險與東吳共有,順江而下可以直取東吳,從蜀國後期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蜀道崎嶇,用糧不便,諸葛亮幾次因為糧盡而歸,吳以說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蜀漢偏於一偶,只能以蜀道之險拒守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關羽。說到關羽是性格決定他的一生,敗走麥城的關羽劉備聽到此消息徹夜未眠,一心為關羽報仇。為此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調動全部部對伐吳,諸葛亮此時明白劉備的用心,想阻止也沒這能力了。劉備的仁義,兄弟的情義也讓世人的傾佩。

這場大規模的戰役給後人留下諸多的評論和眾說紛紜。認為此戰役可以緩緩,待到統一之日必有報仇的那一天的。按當時蜀國統治天賦之國四川成都又有軍師諸葛亮輔佐又有幾百萬軍隊國力是富強而且兵強馬壯的,不發動夷陵之戰劉備是有可能統一三國統一天下的。就是劉備這步棋走錯了蜀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唉可惜了。說實在話不發動此戰役真的會改寫歷史,也沒有最後司馬天下。


徐徐風來


如果不發生夷陵之戰:對蜀漢將會有較好的局面,原因是:

第一夷陵之戰後,對蜀國損失和傷害很大。

A優質戰將損失,黃權,傅肜,馮習,張南等,還有戰略盟友沙摩柯。

B兵員損失,史書記載9萬左右,相當蜀國三分之一的兵力。

c,錢糧馬匹無數。

第二,如不發動夷陵之戰,張飛不會死,劉備也未必早逝,戰將優而多,經i濟會紮實很多,這對蜀漢後對伐魏有強力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第三,諸葛亮的壓力會減小,也不會早逝,這樣歷史會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