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那么结局会是怎么样?

李阿Bo


夷陵大战:刘备的失败是不是历史的必然?都已无关紧要。

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那么结局会是怎样?不知道题主所提问的这个结局是刘备个人的生死结局?还是蜀国的存亡结局?还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最终的历史走向?笔者在这里就简略的都回答一下以供题主参考。


“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次,如果说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奠定了后来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最初局面;那么赤壁之战孙刘集团的胜利,则奠定了三国时代三足鼎立的基本局面;而夷陵之战这奠定了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最终局面。夷陵之战后,蜀国的锋芒再也威胁不到吴国,而吴国也没有乘胜追击的能力,最强大的魏国则忙着休养生息,短时间内也不会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发动规模巨大的战役,在诸葛亮掌握蜀国军政大权之前,三国之间维持着一种“亚均衡”的状态。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结局会如何呢?


首先从刘备的个人生死结局来说,他应该可以再多活个一两年,虽然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情意未必就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的确很深,所以在他的二弟三弟都死了之后,他的心情一直很抑郁,再加上兵败的刺激,忧病交加也就的含恨而终了。如若没有夷陵大战,以刘备皇帝之尊完全可以颐养个一两年!

再说,蜀国的结局,如若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他也就不会在白帝城托孤,他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也就掌握不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只要诸葛亮掌握不了蜀国的军政大权,蜀国未必会走上“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这样以攻为守的道路,如若能够养精蓄锐,固守本土。以蜀道之难,蜀国未必就是三国之中第一个灭亡的。(当然,无论是从地利还是人和两大方面来讲,不可能是蜀国。)



从三国的最终走向来看,刘备发动不发动,夷陵之战对三国的最终走向,都没有什么大的妨碍。因为三国归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由分裂走向归一的时间,就要比原先拉长许多了。因为蜀国养精蓄锐,固守本土,吴国与民休息,吴国发展生产这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等各国完成了自己休养生息的目标之后,无论或攻或守都比原先的要艰难!


历史没有如果,更不容假设,因为只要历史动因中的一个因素改变,整个历史都会完全不同。以上只是我的大胆假设,已供您参考,谢谢。


旧事旧人历史说


刘备和孙权大战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蜀吴的许多优秀将领都在这次战斗中战死。有人说吴国得了荆州,这个要说一下,吴国对关羽的战争只是拿回他的南郡,这本来就是他们打下来的,只是被刘备“借”去了。曹操之所以联手孙权打关羽,是因为关羽要对襄樊动手,一旦襄樊沦陷,曹操的许都就要直面关羽的兵锋。而孙权没有进取襄樊的意思,只是想占据刘备的荆南,和自己打下的荆州其他地盘连成一片,东吴的扩张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并不是夺取天下。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是势在必行,因为失去了荆南,就要面临失去汉水这个水陆交通线,北伐的时候就只能走山道运输补给,这就增加了成本和风险。


静夜思160519196


路过,作答如下:

自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注定了隆中对策的破产,蜀汉政权的苟延残喘与覆灭。而夷陵之战,只不过是大厦将倾的第一根稻草而已。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但纵观春秋至民国,哪里有西南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影子!

向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当然也有太多的例外。

强秦雄汉剑出汉中,逐鹿中原,秦时明月汉时关,何其雄壮!

明太祖自南向北,强元灰飞烟灭,终有郑和七下大西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滚滚铁骑源起蒙古高原;大清多尔衮,破山海关而一发不可挡,戡定我华夏疆域;我太祖,运筹帷幄于河北西柏坡,拳打东三省,脚踢黄河长江,终成一统。

花重锦官城的成都平原,自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物产丰饶,安逸闲散,少斗志,多嬉戏,正所谓少不入川之意。作为外来户的蜀汉政权,先撇下荆州外来集团与益州土著集团的纷争不表,文有诸葛法正,武有五虎上将,再借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地利,在荆州未失之前,严格执行隆中对国策,或能与魏吴掰掰手腕,图谋中原,但荆州一失,根基大动,只能退守巴蜀一隅。

关云长水淹七军,却大意失了荆州,更丢了自己的性命。但真的只是大意么?刘备独留关羽刘封占据荆州,战略上是有重大失策的。在蜀魏吴三国犬牙交错的荆州前沿,刘封难堪大用,关云长独臂难支,孤掌难鸣,又与大后方益州千里相隔,丢失荆州是大概率事件。唯有诸葛孔明、关云长与赵子龙文武配合,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与吴魏长期相持。但蜀汉的人才储备,羸弱的国力,满足不了这样的豪华阵容,与才多将广的吴魏相争,总落下风,这才是丢失荆州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表面是刘备为兄弟关羽的复仇之战,分明是蜀汉集团知道荆州关键,实乃重夺荆州之战。但是,刘备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没有军事大才,观其一生,貌似没有独立打过一场胜仗。刘备先失左膀关羽,再失右臂张飞,最后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刘备连失左膀右臂,又失荆州、夷陵,唯有在奄奄一息之时,白帝托孤,裹胁顾命大臣诸葛孔明以辅刘禅,也才有了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至此,蜀汉大势已去,即便能如诸葛孔明,也只能七出祁山,梦断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时偏安一隅的蜀汉,人稀物薄,内外交困,怎能再与中原曹魏相争。此后,扶不起来的阿斗,上演乐不思蜀的笑话,继而,东吴归命侯孙皓重演戏晋武的喜剧,天下归晋。正合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势。

现在想来,或许,如果没有孙权、刘备火烧赤壁而三分天下,当时雄主曹操早已统一中国。以曹操之雄才大略,何至于有后来司马昭之心,又何至于有昏庸两晋,五胡乱华,东晋南渡,又何至于有异族洗械淮河,饮马长江,华夏仓皇北顾!

如此想来,张少帅东北易帜,是为大功。

就让四川新都人杨慎的《临江仙》作结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阿艮的沙滩


结局不会有变,还是吴蜀被灭。汉末形成的三国鼎立,虽是鼎立,但国力相差悬殊,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特别是丢失荆襄九郡之后)

首先,先看三国的领导人,曹不,刘备,孙权,论政治才能,刘备>孙权>曹丕,曹丕比不上刘,孙,但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加上曹操留下的底子,在争霸中不会处于劣势,而刘备已经六十岁了,虽有雄心壮志,心有余而力不足。孙权此时正处巅峰状态,此时吴国国力也最强,当然是夺了蜀汉的荆襄才有这样的局面,但此时的吴国力还是远不及魏,而且还要防备蜀的报复,应该还是会处于鼎立局面,但是一旦刘备不在,刘禅继位,三足中的一足就变矮了,一旦一足不在了,受益的肯定是最强大的一方,当然前提是魏不出现非常昏庸的继承人。

其次,看一下各国的人口,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63年,蜀人口约一百零八万,魏四百四十三万,公元280年,吴约二百六十五万,人是战争的第一要素,蜀最先灭亡不足为怪。

然后,看一下三国的结济,当时的经济中心还是在黄河流城,吴和蜀虽然也有了长足发展,但远不及魏。

第四,看一下三国版图,看下面的图片





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刘备如果不发动夷陵之战的话,虽然结局可能还是三国归晋,但是局部上还是会好很多。

第一就是刘备不会因为战败而过早的去世。因为夷陵之战时正是曹丕篡汉自立的时候,刘备可以凭借自己早已树立起来的匡扶汉室的这杆旗帜和个人魅力,招揽更多心向汉室的谋士武将,这样蜀汉的自身实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就是蜀汉政权不会过早的进入荆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的内斗中,这两股势力都会被刘备的个人魅力给压住。

第三就是战将和文官的损失,五虎将中的张飞不会死,文官黄权等人也不会被迫投降魏国,这样蜀汉就不会出现后期诸葛亮北伐时的无将可用也不会有后面的黄皓祸乱朝纲而无人敢弹劾反对他。

第四就是军队人数和战斗力不会下降,前期跟着刘备东征西讨的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不会阵亡。

第五就是后期诸葛亮的压力会小很多,刘备健在,诸葛亮就不会事毕亲为,一心用在北伐,也不会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

但是为什么会说最终还是会三国归晋呢,因为刘备攻占益州建立蜀汉政权的时候,年龄已经达到了六十多岁了,而三国时期的人均寿命为三十岁,刘备活到了六十多岁已经是很长寿的了,就算他不发动夷陵之战也活不了几年了,顶多就是帮诸葛亮稳固政权,在最后的一点时间里多为蜀汉招揽人才,不至于到了姜维时期出现内无治国安邦之文臣,外无能征善战之猛将。


帅气的小君菌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结局是蜀军大败,吴国获胜,此役在三国历史中影响深远;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蜀国的国力会被刘禅执政期间强盛,因为夷陵之战几乎损失了蜀国大部精锐军力和钱粮物资,也损失了好多人才 ,蜀主刘备也忧郁致病,过早而亡。

其次是假如没有夷陵之战,吴国也许会魏国提前灭亡,因为在夷陵之战前夕,魏吴两国已经在荆州地区开始较劲,虽然表面看似魏吴两国交好共同对付蜀国,其实是各怀鬼胎,吴国夺取荆州后,魏国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有可能提前对吴国动手。

第三是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诸葛亮的北伐也许会有深厚的物资支持基础,讨伐魏国的北伐之战次数可能要多于后期,魏国的实力有可能被削弱,魏蜀之战鹿死谁手可能也很难说。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也许历史可能改写,所以夷陵之战对蜀国的影响是伤筋动骨的,也是它过早败亡的历史原因之一。


历史鉴春秋


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的话,蜀汉可以保存实力,和东吴搞好关系,两面夹击魏国,或许可成一统大业,历史没有假设,荆州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此用武之地,北上可以伐魏,长江之险与东吴共有,顺江而下可以直取东吴,从蜀国后期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蜀道崎岖,用粮不便,诸葛亮几次因为粮尽而归,吴以说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蜀汉偏于一偶,只能以蜀道之险拒守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关羽。说到关羽是性格决定他的一生,败走麦城的关羽刘备听到此消息彻夜未眠,一心为关羽报仇。为此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调动全部部对伐吴,诸葛亮此时明白刘备的用心,想阻止也没这能力了。刘备的仁义,兄弟的情义也让世人的倾佩。

这场大规模的战役给后人留下诸多的评论和众说纷纭。认为此战役可以缓缓,待到统一之日必有报仇的那一天的。按当时蜀国统治天赋之国四川成都又有军师诸葛亮辅佐又有几百万军队国力是富强而且兵强马壮的,不发动夷陵之战刘备是有可能统一三国统一天下的。就是刘备这步棋走错了蜀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唉可惜了。说实在话不发动此战役真的会改写历史,也没有最后司马天下。


徐徐风来


如果不发生夷陵之战:对蜀汉将会有较好的局面,原因是:

第一夷陵之战后,对蜀国损失和伤害很大。

A优质战将损失,黄权,傅肜,冯习,张南等,还有战略盟友沙摩柯。

B兵员损失,史书记载9万左右,相当蜀国三分之一的兵力。

c,钱粮马匹无数。

第二,如不发动夷陵之战,张飞不会死,刘备也未必早逝,战将优而多,经i济会扎实很多,这对蜀汉后对伐魏有强力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第三,诸葛亮的压力会减小,也不会早逝,这样历史会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