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極速車王》?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極速車王是我過去一年中看到的最好的電影,這其實不能算是一部賽車片,而是一部傳記片,我是一個既不喜歡看傳記片也一直很討厭馬特達蒙的人,但是這個片子馬特達蒙演的太好了,至於克里斯蒂安·貝爾這種神級的表演派,這種片子就是讓他放開秀演技的。同樣是兩個影帝對戲,極速車神在所有方面都勝過另外兩部兩個影帝對戲的大片好萊塢往事和愛爾蘭人。它不止重現了汽車工業史上經典的一幕,還傳遞很深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人為什麼奮鬥,執著的信念是不是那個結果?這個片子有個很有意思的人物艾柯卡,前面部分我以為李·艾柯卡會在片中有重要表現,結果後面基本沒戲了,三十多年前,艾柯卡就像今天的巴菲特,是企業之神,影響了全世界的企業家,90年代初我就看了他的傳記和著作,不過這個片子裡的艾柯卡看起來是個沒什麼擔當的人。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堅定了一直的太多,汽車工業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需要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持續技術積累和無法計數的實驗,要堅定的相信傳統汽車企業,相信寶馬奔馳奧迪,絕不要相信任何初創的新車企,不要相信任何初生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包含但不限於特斯拉、蔚來以及所有,等他們能活過30年再說,汽車,絕不是一個可以速成的產業。


北京生活日記


從默片時代的滑稽追逐到《速度與激情》,need for speed一直是最能體現電影“運動影像”特質的主題之一。聚焦1966年勒芒耐力賽的《極速車王》是此類型下的最新選手,如片名所示,它充斥著對速度的極致還原和對造車過程的精細刻畫。底特律的工廠流水線和摩德納的作坊,勒芒夜霧瀰漫的賽道和鄉間小路,扳手與方向盤,加速,過彎,撞擊與燃燒,《極速車王》用穩健的敘事和炫目的剪輯,將觀眾帶入擋風玻璃後的第一視角,鑽入汽車底盤聆聽發動機的轟鳴。

但你不需要是賽車愛好者,甚至不需要懂車,也能在《極速車王》中收穫當今好萊塢難得一見的影院體驗。《極速車王》這個有借《極速風流》東風之嫌的中文譯名,或許不完全準確,這部影片不是專為速度崇尚者準備的視覺奇觀,不只是腎上腺素為第一主角的競技電影,它還是人物為先的傳記片,細節豐富的年代電影,充滿幽默和轉折的劇情片。

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福特對戰法拉利,雖然沒有高明到哪裡去,但可能對於理解本片更適宜:《極速車王》是一部關於對抗與妥協的電影。這種對抗,不只是勒芒賽道上兩位車手雙車並行火花四濺的對峙,更多的是賽場之外,兩位汽車巨頭的理念之爭,商業世界與理想主義的博弈,純粹與不純粹、尊嚴與妥協之間的對立。

Ford v. Ferrari:是車王還是廣告狂人

影片故事設定在二戰後60年代嬰兒潮的大背景下,追求新奇標榜個性的美國年輕一代不再中意流水線生產的國產福特,來自異國更具“匠人精神”的跑車品牌顯得更酷,而連續在勒芒耐力賽中獲勝的法拉利更是成為速度和冒險精神的代名詞。面對下降的銷售額,福特公司的營銷鬼才Lee大膽提議福特開發跑車產品線,收購正處於財務危機中的法拉利,而Lee這個拍腦袋之舉在也成為整場福特法拉利大戰的源頭。經歷了語言不通坐立不安的尷尬談判後,Lee為老闆帶回他們被法拉利戲耍了的消息,和一句致命的諷刺:“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尊嚴”,是《極速車王》不斷出現的重要議題,而將尊嚴受損作為大戰的直接導火索是非常聰明的戲劇處理。聽到競爭對手嘲笑自己肥胖,嘲笑福特工廠醜,福特二世都帶著戲謔的表情不屑一顧,但最後這句挑戰尊嚴的諷刺卻讓他神色大變,直接宣佈在當年的勒芒向法拉利開戰,要用一輛福特製造的跑車擊敗法拉利。準確來講,他這裡的用詞不是擊敗,而是埋葬。亨利·福特二世,這個繼承了創始人祖父亨利·福特之名的二世祖,和他對身份的不自信以及所揹負的重壓,也就此豐滿地樹立起來,讓觀眾心中福特V法拉利的天平悄悄傾斜。

《極速車王》極有意思的一個點,就是在整個故事的行進過程中,片名中這兩個公司,福特和法拉利的形象一直在不斷變化和搖擺。法拉利一方在開篇中被塑造成了狡詐的惡人,似乎他們作坊裡精雕細琢的養眼紅色跑車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裝腔作勢。待到勒芒開賽時,法拉利方的車手像個沉默著奸笑的反派,而看臺上法拉利老頭每一次的氣急敗壞,和主角Carroll每一次的作梗都能讓觀眾感覺舒爽。

而影片前中段的福特二世正相反,觀眾會支持他尊嚴受損後的復仇意願,而在此之外他顯得極有大局意識和商業頭腦,對主角團隊也比較尊重。一場狂飆後的哭泣是本片最好笑的一個段落,也讓這個車業巨頭顯得有點可愛。然而,這個意料之外的喜劇段落正鋪墊了亨利·福特與速度和駕駛之間的疏離,鋪墊了福特根本不懂賽車的事實。

福特公司的高層Leo在主角們到達勒芒終點線之前替老闆當了惡人,用會議室裡那一套官僚主義一次次為主角們製造障礙。但當終點到來時,觀眾們會逐漸看清,玷汙速度純粹性的的反派永遠不會只有那麼一個,所有體育精神,競技道德,所有對速度的浪漫主義幻想,在商業世界中都不過是終將轉換成銷售額的宣傳品和營銷話術。

所以當我們的車手成為品牌形象下的犧牲品,亨利·福特變成了拋下團隊坐著直升機去用餐的資本家,反而是一直板著臉嚷著意大利語的法拉利老頭,向Ken低頭致敬。

Carroll Shelby & Ken Miles:速度的終極意義

在福特與法拉利的大標題下,本片毋庸置疑的兩位真正主角,是由馬特·達蒙飾演的賽車設計師Carroll Shelby,和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車手Ken Miles。不同於許多其他體育類型片著重刻畫選手與對手之間的競爭關係,《極速車王》將重點放在了這一對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同隊友人身上,這一處理也顯示出《極速車王》對於競技與輸贏,對抗與妥協的不同解讀。

影片以Carroll在勒芒參賽時的回憶片段開場,勒芒賽道迷離的夜霧陡然變成洛杉磯的悠閒陽光,而Carroll這位首個贏下勒芒的美國賽車手,不得不因心臟問題放開方向盤退居幕後。但Carroll明顯是不甘心的,他對速度絲毫未減的迷戀從他開篇引用的詩句就能看出:“當發動機轉速達到7000時,一切都將逝去。”

前賽車手的身份,和對賽車事業的忠誠,成為驅動Carroll在整部影片中行動的引擎,這個總是嚼著口香糖不屑一顧的德州漢子,將不厭其煩地在商場與賽場間週轉斡旋,險棋走遍,也要確保他精心打造的GT40裡坐著一位真正的車手。

Carroll心中最純粹的車手,是傳說中很不好相處的Ken Miles。這個總是癟著嘴一臉刻薄的英國男人,在方向盤後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說的最多的一個詞是push,以報廢的風險在一圈圈的競速中突破著車輛的極限,也一次次將他自身肉體和精神的極限向前推進。

達蒙和貝爾,在本片中的表演是現象級的。就如兩個角色的關係一樣,兩位影帝級別的演員絲毫沒有搶佔銀幕時間,或是“飆戲”的傾向,有的只是沒有表演痕跡的鬆弛自然。達蒙完全將自己化成了那個賽道邊掐表的領隊人,情緒內斂細膩;而貝爾,橡皮人一般的體重控制能力只能說是對他敬業精神的讚揚中最低級的一層,《極速車王》中出神入化的伯明翰口音,對人物不同狀態轉化的處理,都證明貝爾早已是當代最好的男演員之一。沒有人會不愛貝爾塑造的Ken,即使這個人物根本沒有討任何人喜歡的意圖。

大多數觀眾,大概都對66年勒芒賽的最終輸贏不太瞭解,而《極速車王》的類型模式和故事走向,也似乎是以這場賽事的最終結局作為終極懸念。但在最終三輛福特越過終點線時,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受騙了:《極速車王》不關乎勝利,它的最終主題,是妥協。

Carroll對身體狀況妥協,退出賽場後開始心不在焉地服著藥;而當他獲得福特提供的機會可以帶領團隊重返賽道後,即使他耗盡心力花樣百出地抗爭著,到最後也不得不在資本和權力面前放下尊嚴。

Ken似乎是純粹和自由的化身,但他在進入GT40的車艙前還是有經濟壓力和家庭責任纏身。在成為福特車手後,他的第一次重大妥協,發生在福特高層禁止他出席前一年的勒芒比賽時。脾氣火爆的Ken,出人意料地沒有一走了之,他在空蕩蕩的車庫裡鑽進車下,從收音機裡聽著隊友們在勒芒的最新消息,一面認真地做著點評。

真正控制著那些炫酷賽車的不是把著方向盤的車手,看臺上眾人簇擁的贊助商們,才真正踩著油門和剎車,掌控著這些他們砸下重金的玩具。Ken輸不起這個機會,只能躺在跑車投下的陰影裡,繼續玩這個他並沒有話語權的角力遊戲。

而Ken更為重大的一次妥協,出現在勒芒賽道的終點線前。這一次的妥協,是真正表意上的妥協,放慢,減速,交出對速度的控制權。當然,對於Ken最後的這個決定肯定有很多非常不同的解讀,而我傾向於將它落腳於之前Ken與兒子的一場談話中。Ken的幾次妥協,都可能是為了保住自己作為賽車手的機會做出的選擇。這種妥協,是理想主義下忍辱負重的無奈,但或許對於Ken來說,更是明白速度的意義之後的通透與釋然。

在一次次打破個人記錄,一次次將手中這臺車逼到物理極限後,Ken已經拓寬了自己速度的邊界。對於Ken來說,賽道不是直線型指向終點的,他真正的賽場,是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止的進程。所以Ken不需要贏,他只需要握住方向盤的那個機會,因為那之後他便不會停。

這或許是《極速車王》與其他類型片最不同的地方。“不在乎結果,只在乎過程”,雖然看上去只是安慰失敗者的雞湯,但對於真正純粹的競技者而言,這是絕對正確的行動指南。或許競技者這個說法,在這裡都不夠準確,因為在Ken最後的那場駕駛沒有其他對手,只有他一個人,在曠野中駛向一團火光。

作為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現實的框架下,《極速車王》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改編。從現實與電影的不同中,或許就能看出創作者們的表達重點:現實中,恩佐·法拉利不但沒有在比賽最後對Ken致意,他甚至根本沒有出席66年的勒芒賽;而福特公司,其實也沒有為Ken設下重重阻礙,在65年的勒芒就有派Ken出戰。對這兩個公司脫離現實的塑造,一方面豐滿了《極速車王》的情節,一方面或許也是創作者們自己站了隊,站在所謂“純粹者”的角度去批判行業壟斷者的不純粹。這樣的處理是否有失偏頗,可能得福特、法拉利及其消費者們自己去裁定了。

而作為真實人物的傳記片,《極速車王》也免不了誇大這兩個主角的領導力和重要性,將車隊中其他的車手和工程師們模糊化或徹底抹去。真實歷史中,Carroll和Ken並不是福特GT40的最大功臣,但為了方便敘事和建立人物,《極速車王》直接將這款傳奇車型記在了兩人名下。

但這並不是在批判《極速車王》,虛構作品與真實世界之間,本身就有巨大差距,而創作者們也是拿著有限的信息和老舊的電視畫面,用自己的態度和解讀填補故事中的空白。除了人物塑造的趣味和對類型敘事略帶顛覆性的解讀,《極速車王》作為體育電影和傳記片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對Ken家庭的展現。

在這位賽車手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他的親人不再是電視機旁憂心忡忡的阻礙,相反,Ken的家人都是站在刻板印象對立面,脫離功能性的角色。妻子Mollie是與Ken絕對相稱的靈魂伴侶,會把車開得比他還快,會在看到兩個大男孩打架時拎一把花園椅打開一本雜誌坐在一邊,而Ken的兒子Peter,是Ken最大的崇拜者,但會在Ken做出妥協時露出不解和失望,又最終真正讀懂父親。

雖然這篇文章著重於站在賽車門外漢的角度,討論《極速車王》賽場之外的表意與敘事,但這不代表《極速車王》的賽場不好看。從Willow Springs,到Daytona,最終到勒芒,《極速車王》中的三場賽事,和賽事之間的無數測試,都依靠臨場感十足的攝影、聲效和剪輯,生生製造出一種生理上能感受到的速度感。甚至不需要3D,那種遊樂園裡沉浸式的高速體驗,《極速車王》做到了。

《極速車王》設定在60年代,但除開年代設定,整部電影從題材選擇到敘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種不屬於當今時代的,紮實而穩健的復古感。在Disney+流媒體平臺上線的這個週末,當多數媒體人對《極速車王》票房持悲觀態度時,這部在流媒體和“達斯米奇”時代顯得不合時宜的影片,在開畫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將作為系列電影重啟作的《霹靂嬌娃》“埋葬”。《極速車王》遠不可能是部傑作,但它能成為給古典主義電影人們的一記強心劑,又再一次證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遠不會過時。


兔子的小視頻


非常好看,對汽車有一定了解的人看比較容易理解很多專有名詞,還有就是LEMAN勒芒賽事的瞭解。說的是福特想在勒芒比賽中贏法拉利,以及傳奇車手肯 邁爾斯的故事!

很純男人的電影,關鍵詞:速度,情義,極限,完美

老實說,喜歡跑車的我想不懂為什麼有的男人會喜歡挖掘機!

那個時代的法拉利和保時捷都是小公司,電影裡面分別有福特車和法拉利超越保時捷的鏡頭,但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保時捷才是真正玩轉勒芒的王者。把一開始的保時捷招賽車手的場景結合進電影可以說趣味十足了。

福特公司內部不和,各種官僚風各種商業味,感覺作者在嘲諷正是這些原因導致福特現在不怎麼樣了。

除此之外還是一部美國愛國電影,第一次純美國團隊贏賽車冠軍,之前都是歐洲的,感受美式愛國情懷,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

整個電影除了血脈噴張的賽車場景還有充滿柔情的富含哲理的臺詞。

真的超喜歡謝爾比開頭和末尾時,吃下心臟病藥物以後,開始飆車的場景,看過後自然懂我!




青澀檸檬影視剪輯


這部片子質量非常高,導演幾乎完美地重現了20世紀60年代賽道上那些稍顯原始但又讓人腎上腺飆升的賽車畫面。在今日剛剛揭曉的本年度奧斯卡中,憑藉令人屏息的畫面調度,一舉拿下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

兩位主演也出色地演繹了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和肯·邁爾斯(Ken Miles)兩位在賽車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尤其是肯·邁爾斯,這部影片讓更多的觀眾認識了這位賽車歷史上有些被埋沒的無冕之王。

不過就是影片的片名似乎有些跑題,無論是英文名還是中文譯名,感覺不應該叫Ford vs. Ferrari,應該叫Ford vs. Ken Miles...


墨朗電影


《極速車王》這個電影也是我在宅在家裡期間看的,疫情實在太嚴峻,老實宅家裡,湖北都沒辦法出門,把這部賽車主題的電影看兩遍。首先是這個電影名實在太搓了,我一看到電影名就想到是不是講下面這個車手的故事的意淫片。

不過好在身邊很多朋友已經看,也給了不少觀後感,實際內容還是挺能打的。看完之後,我想談三點,

1:分別是為啥選擇勒芒,

2:個人英雄還是團隊協作

3:汽車品牌為啥要參賽

為啥要選擇勒芒戰勝法拉利

故事的背景是,二戰後第一代長大了,開始買車了,當時美國社會消費主導人群由經過二戰節儉的一代人轉向了沒有經歷過戰爭這代人,這代年輕人對於父輩買的經濟型車毫無興趣,他們想要跑車,但是1963年的福特並沒有跑車,以至於在這一代人面前失去了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牛逼之處在種種細節的真實還原,電影流水線商出現了福特主銷車型,Ford Falcon,這是一臺普通的三廂緊湊型四門家庭轎車。

整齊的流水線

福特二世也明白福特的車缺少激情,他也想尋求改變,對手雪佛蘭“週日賽車,週一賣車”的策略讓福特的產品很被動。那電影中Mustang之父,李艾柯克作為Marketing部門的負責人處於壓力之下,他用PPT闡述了現在福特的產品太老了,需要像阿斯頓馬丁和法拉利一樣有跑車來吸引年輕人,而當時耐力賽的常勝將軍,產品線只有跑車的法拉利則出現了經營危機,快要倒閉了,不是車子缺少吸引力而是車子成本太高了。

雜亂的法拉利車間

隨後電影切換到法拉利60年代的是什麼樣一個生產場面,說好聽點是100%手工製作,說難聽點就是跟老頭樂作坊沒啥區別,電影裡面有一個鏡頭給了一個總裝線的場景,可以見到沒有一臺一樣的車,跟福特產線高度一致的車型形成強烈反差,在這裡我認為福特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法拉利這種高度依賴手工的工業破產在所難免,因為效率實在太低了。所以法拉利和福特可以說是相當互補的,福特高效低成本生產理性產品,而法拉利低效高成本生產感性產品,但是雙方在是否能自主參賽的問題談崩了,恩佐認為一個不去跑比賽的法拉利是沒有靈魂躍馬。更傷人的是,恩佐轉手就把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賣給了意大利汽車製造商菲亞特。一些福特管理層,包括亨利·福特二世在內,認為恩佐從未認真對待過福特,之前說要賣給福特只是為了向菲亞特施壓,使自己更有議價權。恩佐這招成功了,亨利·福特二世則被看了笑話,兩手空空。

商業談判團隊回來轉達了恩佐的原話後,福特二世做出了賽場戰勝法拉利的決定,說出了“You go to Le Mans and beat his ass.’這句話。這裡可以跟很多非車迷科普一下,為啥法拉利和福特選擇參加是勒芒而不是F1,因為在1960年代,F1還是一個寶寶,勒芒才是真爸爸,勒芒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賽事之一,從1923年開始,只因為二戰中斷過,而F1這個比賽不過是二戰之後的事情,連電影裡面謝爾比的醫生建議他放棄勒芒,但是謝爾比也說了,不跑勒芒我選個簡單的,比如F1可以嗎?

F1當時就是一個寶寶

勒芒有多難呢?先從人的角度上講,1977年之前的勒芒比賽,是兩個車手一臺車,24小時不間斷的開車,每個車手累積要開12小時的車,白天黑夜都要開,開車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而且那是1960年代的賽車,熱量,震動,噪聲,各種刺鼻液體味道,在慕尚直到車子時速高大300kph每小時,勒芒耐力賽用的賽道不是專業的比賽賽道,而是日常街道,瀝青粗糙不平坦,車子設計上毫無人性化,多悶多熱都需要在鐵罐子裡面待著。而對於車來說,一樣是挑戰,福特當年賽車叫做GT40,電影裡面講了40的由來,這裡我也講一下GT的含義,GT最初含義就是偉大的旅程Grand Touring的簡稱,一個旅程有什麼偉大的呢?偉大在車子的質量可以跑幾千公里不壞,早期汽車的穩定性是很差的,所以肯作為一個修車技能點滿的車手是十分稀缺的資源,畢竟他之前是坦克車組,坦克的質量也很爛,早期的叫車跑幾百公里就要修,如果哪個公司能產連續跑幾千公里不壞的車,那就太讓人感動了,所以當時質量牛逼的車就可以叫做GT。勒芒賽車不僅要求跟其他賽車一樣的極高的性能,也要求其他的其他賽車不要求的極高的穩定性。時至今日勒芒賽車也是有著如此的魅力,在24小時裡面車手車隊和車三者不能出現絲毫的差錯,三者極高的穩定性才能保證著最後的勝利,只不過隨著時代的高節奏的發展,勒芒的賽事的一年6站,一站12或者24的賽制跟不上天天想看新瓜的吃瓜群眾的節奏,而F1勇敢改革,一週半月一站的頻次完全吻合現代的人的喜好,慢慢變成了目前最熱門的賽事,而耐力賽WEC這一悠久的賽事和世界拉力錦標賽WRC只能跟F1一起成為,賽車運動的前三了。總之就是說,在電影發生的那個時代,跑勒芒才是最男人的事情!勒芒在60年代就是最潮的仔。所以在法拉利阿爾法羅密歐賓利捷豹馬丁布加迪都是勒芒的參與者,因為這個運動最有說服力。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卡丁車比賽選擇勒芒傳統起跑方式

電影裡面非常還原當時參數的場景,車手必須跑向賽車,自己啟動賽車,跳進賽車,車手左手著車右手換擋,第一時間把車子發射出去。所以很多現在看起來不合理的設定都是遵循當年勒芒的傳統,比如保時捷連最新款的Taycan都保持著當年勒芒的傳統。








金梁說電影


《極速車王》其實從電影美術的角度來看,其製作的過程就反映了這種題材的“吃力不討好”,據說這部影片的劇本早就寫好了,只是一直默默地躺在福克斯的“無法制作”名單中,一些著名導演試圖將它拍出來,但都以失敗告終。

《極速車王》是一部在南加州拍攝的時代傳記片,但全片的拍攝地還包括喬治亞州和法國。美術部門需要復活跨越南加州、密歇根州、佛羅里達州、英格蘭、意大利和法國舊時代的場景,還需要製作或租賃數十輛無價的1960年代賽車。

本片講述了有遠見的汽車設計師卡洛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與著名的賽車手肯·邁爾斯(Ken Miles)的羈絆,以及他們用福特GT-40在1966年的勒芒(Le Mans)24小時耐力賽中革命性地打破了法拉利統治的故事。

儘管拍攝至少需要二十四周,但美術總監弗朗索瓦·奧杜伊(Francois Audouy)覺得值得一搏。他從業以來一直重視美術的前期研究,儘管導演和他並不是汽車專家,同時也只是隱約知道那輛著名的GT-40賽車。

但作為本片的藝術總監,奧杜伊必須成為本片故事題材的“常駐專家”,因此必須對劇本的背景進行深入研究。

負責專項研究的是奧茲(Ozzy Inguanzo),他是導演的親信,也是《金剛狼》系列的主創成員。他整理了整部劇的角色與事件時間表,像做學術研究一樣把關鍵的汽車、賽道、場景、角色整理了出來。

這部電影是在肯·邁爾斯(Ken Miles)誕辰100週年之際於2018年11月1日殺青的。拍攝的最後一天,當加利福尼亞的夕陽落在阿瓜杜爾塞(Agua Dulce)的地平線上時,似乎他們真的完成了一個特別的成就;當然這個關於賽車手如何應對巨大困難的故事與電影設計人的工作似乎十分一致,面對各種不一樣的挑戰,建立角色生活的電影世界,將文字裡的夢境轉讓成現實。


Yj大橙子哥哥


《極速車王》是詹姆斯·曼高德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馬特·達蒙、喬·博恩瑟等主演的動作傳記劇情片。於2019年11月15日在美國上映。講述了幾個夥伴一起經營福特公司,最終成為第一支勒芒耐力賽冠軍車隊的故事。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的首次搭檔,分別兩度陪跑奧斯卡影帝的“苦命兄弟”。兩人在電影中的造型,輪廓分明,粗糲寫在臉上,正是美國60年代男子氣概的化身。這是貝爾的又一部衝奧之作,也順利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但是今年的奧斯卡影帝之爭屬實激烈,“小丑”鳳凰、“戛納影帝”班德拉斯、老司機,貝爾這次怕是又懸了,但並不影響這部電影的精彩程度。隨著故事的深入,會發現在福特與法拉利的明爭之外,福特公司內部的暗鬥才是電影的核心衝突,存在於公司高層的管理者和賽車團隊之間。

“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在法國勒芒舉行,全程8.36英里,賽車要連續跑24小時。起點和終點都在體育場裡,賽道穿過田野鄉間,曲折蜿蜒,變幻莫測,在1966年以前,美國產的汽車從未贏得過該賽事冠軍

可是因為法拉利在開發高性能賽車方面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公司難以為繼,而福特恰好處在尋求戰略轉型的節點。亨利·福特二世放話,“設計福特自己的賽車,參加‘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找最後的汽車工程師,最好的賽車手,不惜一切代價,在法拉利驕傲的領域正面擊敗他們……”

特別是影片結尾最後幾十分鐘的賽車戲真是過足了癮,緊張又激動。簡直是演繹了一場速度與激情啊。影片堪稱完美,從拍攝、場景、演員、結構、鏡頭等方面,可謂是面面俱到,是一部表現不俗的傳記片。賽車題材的類型電影還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容嬤嬤上樹


作個人感覺極速車王是一部“紀念和懷念傳奇”的影視


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的名單中,在眾多備受好評的影視中,好萊塢大片《極速車王》非常值得一看。


不同名牌大車的競賽,暗藏了福特GT的傳奇


從片名看,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似乎是一個商戰電影,實際上它講訴的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故事,一個專注於造消費者買得起的車的企業如何用90天時間打造出一臺賽車,並打敗勒芒賽場上的常勝將軍。


核心人物


卡羅爾·謝爾比

電影中的卡羅爾·謝爾比毫無疑問是美國汽車界傳奇人物,劇中對他的描寫基本都是寫實的,儘管他患有心臟瓣膜疾病,但這並沒有妨礙他贏得勒芒冠軍,在此之前他還參加過美國空軍,做過飛行員。在當打之年選擇退役後,他開辦了駕駛培訓學校和賽車公司,繼續熱衷於汽車賽事,所以這也才有了他與福特的不解之緣。除了前述中幫助福特打造GT40贏得勒芒的成就外,他還是幫助福特的Mustang野馬車型進行性能升級,成就了野馬GT系列多款高性能車。後來隨著李艾柯卡被迫離開福特轉投克萊斯勒之後,謝爾比又開始與克萊斯勒合作,打造出了多款高性能經典車款。


肯·邁爾斯

電影中的二號人物無疑是肯邁爾斯。這是一個悲情英雄,如果不瞭解賽車歷史,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如果當年是他獲得了福特的第一個勒芒冠軍,或許結果又將不一樣了。他是英國人,曾經做過坦克兵,性格比較怪異,但卻跟謝爾比是好朋友。他是天生的天才車手,同時也是優秀機械師,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對賽車瞭如指掌,能夠很準確很精確的知道賽車的狀況,並把車開到極限。


李·艾柯卡

在電影中,李艾柯卡沒有太多戲份,但在開始的時候他提出福特要迎合年輕市場,是非常正確和有想法的戰略,他本人在現實中也確實是如此做的。李艾柯卡可以說是一位天才銷售,無論是對於福特還是對於後來的克萊斯勒,艾柯卡都是功不可沒的功臣。


汽車或賽車題材的電影並不多,一方面市場狹小受眾窄,另一方面汽車文化市場發展全球太不均勻。


婣蝆影視


這才是猛男真正該看的電影。

“當引擎到達7000轉時,所有事物都逐漸褪色,機器變得輕若無物,在指尖消失,只剩下身體在時空中穿梭,七千轉,一切美好始於此刻,你能感到它悄然來到你的耳邊,讓你捫心自問,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你是誰】”

《極速車王》是詹姆斯·曼高德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馬特·達蒙等主演的動作傳記劇情片,於2019年11月15日在美國上映。獲得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該片在北美上映3天,票房3100萬美元,衝上北美週末票房榜榜首。

《極速車王》是一部賽車題材電影而且它也是一部傳記片。它基於真實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前賽車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與英國車手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合作,帶領一隊設計師、工程師、賽車手,打造了一輛全新的賽車——福特GT40。並率領福特車隊在1966年成功擊敗衛冕冠軍法拉利車隊奪冠——這是美國車隊首次奪冠——並隨後蟬聯了1967-1969年的冠軍。

《極速車王》是一部關於對抗與妥協的電影。這種對抗,不只是勒芒賽道上兩位車手雙車並行火花四濺的對峙,更多的是賽場之外,兩位汽車巨頭的理念之爭,商業世界與理想主義的博弈,純粹與不純粹、尊嚴與妥協之間的對立。

非常值得大家去觀看。


LGY剪輯


如何評價《極速車王》?內心發自肺腑的說一句:真的非常好看。

本片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榮獲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獎。

故事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有遠見的汽車設計師卡洛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與著名的賽車手肯·邁爾斯(Ken Miles)的羈絆,以及他們用福特GT-40在1966年的勒芒(Le Mans)24小時耐力賽中革命性地打破了法拉利統治的故事。

而《極速車王》這部影片的名稱,其實可以換種說法《福特vs法拉利》,記錄著兩大傳奇汽車公司當年的恩怨情仇。

這是這部電影的背景。要贏得這場戰役,重要的不是車,而是車背後的人。

而本部影片主要圍繞著三個中心點去構思:

1:因心臟病從賽車手轉行做工程師的卡洛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

2:卡洛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旗下的英國車手邁爾斯(Ken Miles)的職業賽車生涯

3:面臨銷量大幅下跌的福特公司,如何通過收購法拉利打翻身仗的亨利·福特二世。

賽車手的生命哲學,真實故事改編,自由/利益,片中告誡著人生的速度與激情,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