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有多少俗語流傳至今?“打牙祭”就出自齊國廚師易牙

俗語,就是流行於民間,在群眾口頭中常用的一些定型的、地方色彩很濃的通俗語句,包括諺語、俚語、歇後語等。在我國民間俗語中,有許多與齊文化相關,筆者特摘錄整理了一些,以飱讀者。

春秋時期齊國有多少俗語流傳至今?“打牙祭”就出自齊國廚師易牙

一.打牙祭

   我國南方民間素有“打牙祭”之俗。“牙祭”一般指舊時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工商業主各給店員、匠師、徒工等一次肉食,後泛指百姓隔段時間吃肉,改善生活。此俗來自於廚師祭祀其祖師爺——春秋時期齊國廚藝大師易牙。每逢初一、十五,廚師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又因為每月初一、十五為供佛、敬神之期,“忌葷”,所以一般打牙祭吃肉也就順理推遲了一天,成了每月初二、十六。

  二.掛羊頭,賣狗肉

   “掛羊頭,賣狗肉”意思是表裡不一,名實不符,欺騙別人。常比喻商業上的欺詐行為,諷刺一些不法商家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

   這個俗語出自《晏子春秋》。春秋時期,齊靈公喜歡宮女穿男裝。此風一開,齊國婦女群起效法,鬧出了許多男女不分的笑話。靈公怕有傷風化而影響齊國的聲譽,急令各地禁止女扮男裝,但竟遇到“令不行、禁不止”的尷尬局面。晏子進言:“大王在宮內提倡女扮男裝,而在全國卻加以嚴禁,這好比有的肉店外面掛的是牛頭,可裡面卻大賣馬肉,這樣怎麼能禁得住呢?如果您在宮內禁止,外面婦女豈敢不遵!”靈公一聽有理,照此執行,不到一月,全國風氣煥然一新。後來有人把晏子的“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引申為“掛羊頭,賣狗肉”。

  三.孺子牛

   據《左傳·哀公六年》記載:“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這裡所說的孺子,是指春秋時期齊景公的幼子——荼。齊景公特別寵愛他的孺子荼,有一次,齊景公趴到地上,嘴銜繩子,裝作牛,讓荼當牛騎。荼正玩得高興,不小心從“牛”背上躍了下來,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折斷了。顯然,當年的“孺子牛”是指齊景公對他幼兒的寵愛。魯迅《自嘲》詩裡:“俯首甘為孺子牛”,將這個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內容,表示了他甘為人民大眾的牛的高貴品質,表達自己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

  四.替罪羊

   “替罪羊”一般指代人受過、替人頂罪的人。這個俗語起源於《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注:新鍾鑄成,宰殺牲畜,取血塗鐘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文中說有一次,齊宣王坐在朝堂上,看見有人牽著牛路過,要殺牛來取血塗鍾,進行祭祀。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慄的樣子,就命令以羊替換牛來祭鍾。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悲劇色彩的詞彙就流傳開來。

  五.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問是非情由,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蠻幹。這個俗語也來源於齊國。戰國時,蘇秦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宣王,進行遊說抗秦。蘇秦說,齊國都城臨淄有七萬戶,我私自計算了一下,每戶按3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兵,用不著再往別處徵兵,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蘇秦的這個算法,顯然有些誇大,當時臨淄全城不可能達到每戶都出3個男子當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從軍,因為還有老、幼、病、殘在內。所以當時有些齊國人就說蘇秦只知道瞎吹,“不管三七二十一”。後來,慢慢的,這句話成了貶斥那些缺乏實際經驗的愣頭青的代名詞。

  六.借光

   “借光”一詞,意思是麻煩別人或請求別人給以幫助。如通過稠密的人群時,便說:“借光,借光。”等。此詞來源於齊女徐吾的故事。《戰國策·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齊》和漢朝劉向的《列女傳》中記載,齊國有一個貧女叫徐吾。每天夜裡,她與鄰女們在一起紡線績麻,而紡線的蠟燭則由每個女子從自己家中帶來。徐吾因為家裡貧窮,所以她帶來的蠟燭最少。有一個姓李的女子很不高興,便對其他人說:“徐吾帶的蠟燭不夠,以後就不要她和我們一起幹活了。”徐吾聽了此話,頗感不平。她分辯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我每天來得最早,休息得最晚。天天都在打掃衛生等待你們的到來。坐的時候也是自覺地坐在下面。這都是因為我窮,自知帶的蠟燭少的原因。何況,同一個屋子裡,多我一個人,燭光不會暗淡下來;少我一個人,燭光也不會明亮一些,而我只是借東牆上的餘光,每天來幹自己的活。請大家不要吝惜那一點兒餘光,讓我接受一點兒大家的同情和恩惠吧。”見徐吾說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確實很讓人同情,其他的女子都不再有異議,李女也無話可說了。從此,徐吾仍舊和大家在一起紡線績麻,也不再有人因為她帶的蠟燭少而說三道四了。後來,這個故事慢慢的演變成了“借光”一詞。

  七.拍磚、掐黑磚

   掐黑磚,或者叫拍磚,意思是報復、陷害別人。這個俗語出自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北魏永安年間(528-530),莊帝的母舅,太傅李延實被任命為青州刺史,臨行前向莊帝辭行。莊帝對他說:“青州地方有‘懷磚’的風俗,世人號稱難治。舅舅此去可要小心從事,別辜負了朝廷的委託。”當時,黃門侍郎楊寬站在莊帝旁邊,不明白“懷磚”是什麼意思,下來後私下裡向舍人溫子昇請教。溫子昇說:“我聽人講,莊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青州刺史時,曾詢問當地風俗,有位從青州來的賓客說:‘齊地的百姓喜歡高談闊論,追逐名利。凡新太守初次上任,他們都懷揣磚頭,俯首叩頭,以表示讚美歡迎之意;一旦這個太守政績不好,被人接替離任歸京,齊地人便用磚頭砸他。’”後來,“懷磚”慢慢演變成了“拍磚”、“掐黑磚”。

  八.吃醋

   房玄齡,唐朝一代名相,臨淄人。其妻盧氏,也是臨淄人,性情剛烈,對丈夫十分忠心。據《太平廣記》和《臨淄縣誌》記載,房玄齡還沒有騰達時,一次大病,眼看就要死了,就對夫人說:“我死後你不要守寡,你還年輕,有合適的可以再嫁一個。”盧氏聽後,非常傷心,跑回臥室拿了剪刀把自己的一隻眼睛挖了出來,血淋淋的捧給房玄齡看,表明自己從一而終的堅定信念。在夫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下,房玄齡的病不久康復。病好後,房玄齡對夫人更加寵愛敬重。

   據唐朝劉餗的《隋唐嘉話》和明代浮白齋主人《雅謔》記載,房玄齡做宰相後,唐太宗打算賜給房玄齡幾位絕色美人做妾,房玄齡一直不接受。太宗叫長孫皇后出面做房夫人的工作,房夫人堅決不同意。於是唐太宗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並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現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別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別人,也被戲稱為“吃醋”。

  九.太太

   “太太”原指周朝開國時的三位婦女。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這三位皆是聖人之母。

   太姜,是周太王的妻子,她美麗、端莊而又賢惠,充滿著智慧,卻不顯露,性格貞靜而又柔順,每當太王有什麼事情的時候,總喜歡與太姜商量,乃至遷徒國都的大事都要問一下太姜。太姜生了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季歷,她教化兒子非常盡責,使得每個兒子都很有德行,而且三兄弟互敬互愛。後來,泰伯與仲雍知道父親古公亶父想讓位給三弟季歷,便被髮紋身,跑到江南建立了吳國,而把周的繼承權讓給了季歷,也就是周文王的父親。

據《國語·周語》記載“周之皇妣王季母太姜者,逢伯陵之後,齊女也,故言出於天黿”,太姜是逢伯陵的後裔,而據《晏子》等文獻可知,逢伯陵在商代就已在臨淄一帶。由此可見太姜為以臨淄為中心的齊地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