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儒家眼中的明君

咸豐皇帝,儒家眼中的明君

歷史上的今天,1850年3月9日,大清咸豐皇帝即位。

流傳比較久的故事,就是道光選擇嗣君的故事。當時兩大候選人,一個是恭親王,另一位就是咸豐帝。

咸豐帝和恭親王自小都由恭親王奕訢生母靜貴妃撫養,兩人一起讀書,一起練武。《清史稿》記載,咸豐帝奕詝和奕訢兩兄弟小時候,“(兩人)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

道光皇帝為兩兄弟的槍法賜名曰“棣華協力”,道光最看重這兄弟倆,希望他們能同心協助,共同架馳好大清這艘船。只是由人掌舵,一直拿不下主意。

最後選儲都是秘密進行,但清人筆記記載兩個故事,來說明道光選擇咸豐。

一是比武,道光讓兄弟兩去打獵。奕詝因幼年墜馬受傷,留下殘疾,行動不便。當然,也不是說咸豐的騎射一點不行,因為終歸咸豐是滿洲人,從小訓練騎射,清末民初學者宗彝就說:文宗雖體弱,騎術亦嫻。

但論武看和誰比,咸豐肯定不是奕訢對手。奕訢是滿載而歸,咸豐是空手而回。但咸豐會回答,“現在正是春天萬物復甦的季節,我實在不忍心傷害生靈,怕母獸腹中懷有子獸”。道光看到,咸豐是以仁義為懷。

二是比文,道光讓兄弟兩闡述未來治國方略,奕訢侃侃而談,條理清楚,論理分明,講的頭條是道。道光再問咸豐,咸豐只是一個勁哭,不做回答。道光一再追問,咸豐是隻求讓父皇長命百歲。道光進一步感覺,咸豐以仁義為重。

按中國漢族儒家思想選擇君主,仁義為唯一標準,道光最終選擇由咸豐掌舵。但道光也非常明白,論能力,肯定是奕訢是強出很多,於是在立儲詔書中,不僅指定咸豐為帝,而且點名封奕訢為王,由奕訢輔佐。可以說在立儲詔書中封王,是以前絕無僅有的。

上邊兩個故事記載在《清朝野史大觀》,屬於私人的記載,官方並無記載。後人分析,也存在一些漏洞。如滿洲是狩獵民族,很早就掌握在動物繁殖期不進行圍獵。所以上邊打獵比武的故事站不住腳。

但《清史稿·杜受田傳》中指明,在道光選儲過程中,咸豐的漢族老師杜受田出了很多主意。杜受田把咸豐打扮成漢族儒家立憲的仁義之君。而道光也從小受漢族儒家思想教育,可以說,在選儲上,沒有依據以前滿洲的傳統,選擇能力強的來擔當,而最終是按照儒家思想,去選擇儒家理想的仁君。

咸豐皇帝,儒家眼中的明君

下邊分析一下咸豐的任職皇帝期間表現。

咸豐在位十一年,終年31歲。他的在位時間在清朝皇帝對比中,算是比較短的,壽命也是短的。但如果跟明朝皇帝比,那麼他在位時間和壽命都算適中。如果站在漢族儒家思想角度去看,咸豐也確實算是仁義的明君。

一、對外關係上,我們以前說了,中國儒家傳統觀點,不看敵我能力對比,凡是主戰的就歌頌愛國,凡是主和的,就被批賣國賊。

所以咸豐當政,在對外關係上,明確站在主戰的立場。給林則徐平反,重新重用林則徐等主戰派。罷免了主和派軍機大臣穆彰阿。賜簽訂南京條約的主和派耆英自盡,打擊主和派。

但正是他主張的對外強硬立場,在他支持下,在大沽口曾打敗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英國艦隊。正是咸豐主導的強硬立場,招惹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火燒圓明園。

二、加強吏治。他按老爸意志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道光只說封王,沒說封什麼王,恭親王就是咸豐給封的,“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訓,咸豐之意,讓恭親王隨時表示出弟恭,輔佐自己。並任命恭親王為軍機大臣。但後又撤去了恭親王的軍機大臣,改為任用肅順等改革派。肅順等因後來慈禧上臺,被獲罪。

史書是勝利者寫的。所以有的認為,肅順主張的改革,並非慈禧等攻擊的那麼糟糕。

太平天國爆發後,咸豐讓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組建團練。所以後來能同治中興,平息的了太平天國,也是咸豐打下的基礎在起作用。

咸豐上臺開展廉政風暴,整治貪汙腐敗,其力度遠超嘉慶、道光朝,是有清一代,最嚴厲的時期之一。

三、節儉。咸豐跟他父親道光一樣,主張節儉。親自過問宮中的一些消費。如一次上書房的門樞壞了,內務府請求換個新門,咸豐帝沒批准,說修理一下還可以繼續用。後來門修好了,內務府的人報賬說費銀五千兩。咸豐帝勃然大怒。下面的人見咸豐帝認真要查,害怕了,慌忙說數字報錯了,是五十兩。

因太平天國爆發,咸豐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帶頭捐助。

咸豐皇帝,儒家眼中的明君

如果咸豐生活在一個平和時期,他確實算是儒家標榜的仁君。但他的命運不濟,趕上了史無前例的難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這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運營了三千多年的漢族儒家思想,已經無法應付當時的局面。所以,按照儒家思想治理,用儒家的仁君思想,是無法應付那時候的局面。

而對比,那時代的恭親王以及宗室成員耆英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他們或許要掌權,可以換一角度,可能走出不同的道路。


作者富察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