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論聽人建議的正確方式

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之《魏徵傳》

給別人提建議,或者聽取別人的建議,古時候我們叫做“納諫”,表示能夠聽取別人的規勸,說到納諫,讀過課本的肯定都知道李世民的忠誠魏徵,魏徵因為敢於向李世民提建議,李世民善於“納諫”,兩人的故事被人傳頌,魏徵也成了後世提建議學習的榜樣。

他們兩人的故事說是關於一件事,一個提建議,一個善於聽取建議,只有這兩者結合,才會讓建議得到合理利用。對於建議,這裡就得提出一個問題:建議是怎麼產生的?大家自行思考一下!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論聽人建議的正確方式

建議的產生,本質是認知的不同

《漢書·賈捐之傳》:“諸縣更叛,連年不定。上與有司議大發軍, 捐之 建議,以為不當。”

建議這個詞最早出自《漢書》,用現代詞語來說明,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提出自己合理的見解和意見,使其具備良好發展條件,往更加有良性的方向發展。

一般情況下,建議都是益處的,但也不能確定。當提出建議的人知識儲備高於這件事發生所包含的要素,建議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的特點,是有益處的;

但如果提出建議的人知識儲備不能好漢事件發生所包含的要素,建議具有狹隘性和短暫性,是沒益處的。

在說建議本質之前,我們的搞清楚建議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個人看法,可行性方案,預期結果。接下來分開來說明:

  • 1,個人看法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根據個人認知範圍,在對事情發展過程進行深思熟慮後,提出的個人見解,這種見解必須有利於事情的發展,是正向的見解。

  • 2,可行性方案

合理的建議必須包含可行性方案,可行性方案決定了你的建議是否可行,並且需要佐證,同時必須有詳細的執行步驟,明確時間節點,可視化階的段性成果。

  • 3,預期結果

對比於階段性成果,這個預期結果是總結性的結果如果該建議實施,在未來會出現的能夠被大家接受的結果,結果可以不具體,但是必須在大範圍內被人接受。

由建議的三要素可以看出,建議的本質其實就是認知的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當兩個人的認知處於同一水平時,建議不會產生,因為他們看待這個事情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

但是當兩個的認知不在同一水平,建議就會產生,不過這時候的建議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而且還要看這個建議對我們的好處,這樣才能有效採納建議。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論聽人建議的正確方式

聽取建議的好處

既然我們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有自己的看法,為什麼還要聽取別人的建議了?這就要從聽取建議的好處說起,好處有3個:

  • 好處一,糾正錯誤

“ 勝不能覺,謂之信然” 裴松之 注引《魏末傳》:“太傅語言錯誤,口不攝杯,指南為北。”——《三國志·魏志·曹爽傳》

錯誤一詞的概念有很多種,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指與客觀事實或者正確答案不相符。糾正錯誤就是把不相符的部分變成相符的,把錯的變成對的。

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判斷,都基於我們的認知和大腦儲備的知識,但是知識儲備有量,有人多有人少,認知根據知識儲備來確定,所以認知水平也會參差不齊,這就會導致有人對事情或者人的認知出現與事實不相符的情況。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的認知水平高與你,則會發現這種不相符,就會提出相符的建議,如果你能夠善於採納,那這個不相符或者說錯誤就會被糾正。

  • 好處二,發現新觀點

在說發現新觀點前,我們得對認知有個大概的瞭解,必須提到的一個專業術語:VUCA。

VUCA本來是軍事術語,20世紀90年代被廣泛用於盈利性公司和教育事業的各個領域,才被大家熟悉。

它其實是認知的4個特性的縮寫,這個4個特性分別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

我們的認知最開始是處於一個混沌狀態的,也就是VUCA中的模糊性,然後慢慢的變為複雜起來,進一步發展到不確定,最後才具有易變性,這樣一個轉變過程完成後,認知開始變的有實質。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需要我們注意,第一個是不確定性,第二個是易變性。

我們看待一個事物或者一個人時,當認知出現不確定性後,就會把以前的認知覆蓋掉,而且覆蓋的次數會出現很多,這就是易變性,易變性決定了新觀點的出現。

決定易變性的主要因素就是別人對這件事或者這個人的不同看法,當其他人表現出與你的認知不同看法時,你可以選擇接受,可以選擇不接受。如果接受,那你就必須覆蓋自己以前的認知,新觀點就出現了。

  • 好處三,出現新方法

新方法其實和新認知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新觀點只是還沒變成實質性行動的認知方案,但是如果你接受了新觀點,接下來就必須出現新方法,與之對應,否則之前的新觀點也不會起作用。

要提醒一點的,知道了接受建議的3個好處,我們也不能隨便接受建議。因為不是每個建議都可以讓事件的發展趨向於正向發展,有時候接受的建議只能讓原本還很明朗的局勢變得昏暗,只有正確接受建議,才能讓事件發展正常化。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論聽人建議的正確方式

聽取別人建議的正確方式有3個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唐太宗)問 魏徵 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就是對如何正確聽取別人意見最好的詮釋。但接受不接受他人的建議,卻是個問題,人作為主觀性非常強的生物,有非常強的排異性,再加上別人的建議有好的,有壞的,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我們很難知道建議的正確性,所以到底怎麼才能做到正確聽取別人的建議了?

可以嘗試“接受四步曲”,細節如下:

  • 第一步,不戴有色眼鏡,全面接受

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改變,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別人的建議,而且要全面接受別人的建議,採取泥沙俱下的方式最為妥當。

這個方式要求我們不要對提建議的人和建議本身有任何的看法,不戴有色眼鏡,不管這個建議看起來多麼不靠譜,對我們本身有沒有幫助,是好還是壞,我們都先讓對方把建議提出來,在我們大腦認知中形成一個概念,先把這個建議留在大腦中就可以。

這樣做,就可以把所有的建議都收納起來,不管是有沒有價值,都給留下來,才能更加方便進行下一步的篩選。

  • 第二步,學會全面質疑,全面否定

前面說到,提建議的本質是認知的不同,給我們提建議的人可以是知識淵博的學士,也可以專業的一塌糊塗的技術性人才,甚至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人,不管什麼樣的人,我們一定要學會全面質疑,全面否定。

對於建議,全盤否定才能把有價值的建議留下來,沒有價值的建議如果被你採納,只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怎麼做到全面質疑了?不妨做以下6個思考:

1,提建議的人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2,他提出的建議核心和他本身的知識儲備有多大關係?

3,他提出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4,他的這個建議有多大的價值?

5,如果不接受建議,我會不會有很大的損失?

6,如果損失大,我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來替代他的建議?

思考完這6個問題,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進行全面的建議過濾了。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論聽人建議的正確方式

  • 第三步,過濾,過濾,再過濾

對別人的建議進行了全面接受,然後又進行了全面否定,這一切都是為了全面過濾做準備。過濾的時候,我們也不妨來個三步曲:

1,簡單過濾,把和事件本來沒有任何關聯的建議過濾掉,那些廢話或者誇誇其談的建議都不要留著,在第一次過濾後,可能建議只會留下50%;

2,中度過濾,在剩下的50%中,我們就可以啟動中度過濾程序了,這個時候的過濾首先要考慮建議價值,看看這個建議是否符合包含建議3要素,如果3要素都存在,留下來,到此有價值的建議預計只會留下10%了;

3,精密過濾,這一次的過濾才是真正能夠體現建議水平的時候,在中度過濾的時候,剔除了不包含建議3要素的建議,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精華。精密過濾後,才能真正拿到符合事件發展方向的有價值建議。

但這些有價值的建議不一定適合事件的發展過程或者預期結果,所以需要緊密結合事件本身進行分析,找出最貼切的建議,到此建議預計只有1%左右了。

  • 第四步,留精華

在這1%中,又有99%的不適合事件發展的方向,

如果我們打算採取新的方案,就可以保留其中一兩個精華建議做參考,再 結合自己的方案,重新作出一個方案,到此時,我們採納建議的步驟才算是完成了。

留下一兩個最合適的建議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做,就是對所有建議人進行感謝,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了事件的發展努力了,下一次有問題時候,他們還會繼續提建議,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論聽人建議的正確方式

小結一句

只說一句,提建議不是要讓人變成槓精,聽取建議不是變成軟耳朵,凡事都有主見,才能體現個人能力,大家覺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