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周恩來為何把“僮族”改成“壯族”

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駱越Roeg yaej"、"西甌Raeuz"、"蒼梧Changj you"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之一。

1965年周恩來為何把“僮族”改成“壯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進軍嶺南,在越城嶺一帶曾遇到西甌人駱越人的頑強抵抗,尤其是西甌人在首領譯籲宋的領導下與數十萬秦軍周旋數年。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在廣西桂林一帶被西甌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這一對峙局面長達數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兼併嶺南,設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珠江流域從此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同時從中原遷來一批華夏族人"與越雜處"。

1965年周恩來為何把“僮族”改成“壯族”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嶺南地區的土著民族,被稱為"烏滸"、"俚Hlae"、"僚raeu"或"俚僚hlae raeu",他們是西甌、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盪不安,不少大姓豪族為避亂而遷居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地區封建化的發展。受其影響,世居嶺南的俚僚大姓貴族,紛紛在各地稱雄,使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合浦的寧氏,桂州的李氏,高涼的黃氏等,都是這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大姓。

後來,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壯族族稱出現了"撞cuengh"、"布土puj toj"、"土人kon toj"等稱謂。元明以後,蔑稱為"獞",另外還有自稱壯、儂nungj、郎lang、土toj、沙sah等。這些稱謂原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僮"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最普遍的一種族稱。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全廣西,設廣西省,省會在南寧。

1965年周恩來為何把“僮族”改成“壯族”

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新中國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

1957年6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

由於“僮”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zhuang(四聲),一個是tong(二聲),很容易讀錯。特別是讀tong還有個僕人的意思,如書童,顯得對少數民族不尊重。這也反映了舊社會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歧視,現在解放了,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對少數民族要一視同仁,改變錯誤的看法。

1965年,周恩來總理的倡議將“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既體現了人民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心和尊重,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同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僮”改“壯”它的意思就變大了,不僅是健壯、茁壯的意思,還有充滿活力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