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比起需要在自家後院的籃筐上,才能達成20000分執念的伯納德-金,安託萬-賈米森無疑是幸運的。最後一季,短暫為洛杉磯快船隊出戰的22場比賽,幫助將個人生涯總得分提升至20042分,成為名副其實的「2萬分先生」。

截至目前,NBA歷史上能達此成就的球員共計僅有五十人,這份榜單雲集了NBA歷史上最耀眼的星辰,最傳奇的得分高手,而賈米森的名字置身其間,顯得頗有些「光芒黯淡」。

和其他「話題製造者」不同,人們鮮少能夠在新聞中尋找到賈米森的名字。就像是角落中,一臺獨自安靜運轉著的機器,每個夜晚砍下20+的得分對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而聚光燈是否投射在自己身上,並不是多麼緊要的問題。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籃球世界的每一刻都在變化,勝者難永葆勝利,敗者卻常迷失泥潭,通往超級巨星的道路總是瓶頸重重,命運的進程,並不總能牢牢掌握在手中。

或許,在賈米森的籃球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只有兩件事。穩定而長久的得分能力,和終究被人淡忘的結局。

那就讓我們盡力,盡力抵抗一下這看似無可逆轉的必然結局。至少,從再聽一遍關於他的故事開始。

與生俱來

當迪恩-史密斯教練親自前往賈米森家中,對他進行招募的時候,這位北卡傳奇教頭對自己將來的弟子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速度,和他面對籃筐時柔和的手感。

「我那時真的沒弄明白,他怎麼那麼輕鬆就能夠把球送入籃筐之中。」史密斯教練說道。

對此,賈米森的回答頗有些少年天才的羞澀與輕狂。

「那些腳步,那些勾手投籃,似乎從我出生就伴隨著我。要不是觀眾們的陣陣歡呼提醒,我還真沒意識到這些有什麼稀罕的呢。」

但又與其他性格外露的天才們不同,對於賈米森而言,與生俱來的不僅僅是嫻熟自如的球技,還有他那安靜的個性。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從他成長的環境中看出些端倪。

任何一個出生在虔誠基督教徒家庭中的小孩子,教堂一定都充斥著他的童年回憶,賈米森也是如此。嚴格的教育幫助他形成了良好的禮儀規範,「好的,爸爸媽媽。」是小賈米森同父母交談時,最常用的結尾。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他總是比同齡的孩子更成熟,也更彬彬有禮。」母親凱西這樣評價道。

接觸籃球以後不久,籃球場便取代了教堂,成為小賈米森又一個常常光顧的地方。傲人的天賦,如同少男少女的俊美面容一般難以隱藏。很快,賈米森成為了高中籃球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同學們關注的焦點。

這樣的關注度對於賈米森本人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這可能困擾了他當時女朋友的正常生活。」母親打趣道。

讓對手進入你的節奏

完成大學學業,在賈米森眼中,是跟打球同等重要的事情。

「我從來沒考慮過(高中畢業)直接參加選秀,我向父母保證自己會拿下大學文憑。」

因此,加入北卡,成為了他在眾多邀請函中自然會做出的選擇。「尤其是在見過史密斯教練後,我們全家都對此深信不疑。」賈米森的母親說道。

日後看來,師徒二人之間的這份情誼無疑是一段相互成就的故事。相比同年加入球隊的新人文斯-卡特,賈米森更快地在球隊中站穩了位置。15.1分9.7個籃板,賈米森成為了NCAA歷史上第五位入選ACC聯盟最佳陣容的大一球員。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次年,賈米森持續成長著,他在得分、籃板兩項數據領跑全隊,還率領球隊在三連敗開季的頹勢下,闖進了最終四強。迪恩-史密斯教練也取得了執教生涯以來的第877場勝利,成為NCAA一級聯盟帶隊勝場數最多的教練。

拋開華麗的數據和球隊戰績,賈米森在球場上的展現出來的打球方式更讓人驚訝。

「我記得在一場對陣杜克的一場焦點戰上,他一個人就砍下了38分。」後來接替史密斯擔任主帥的Guthrich教練回憶道,「有人統計,全場比賽他僅僅觸球38秒鐘。」

全面的進攻技巧,讓得分對於賈米森而言變得如此輕而易舉。他就像一臺穩定而不知疲倦的得分機器,從始至終為球隊提供著火力支持。

這也是迪恩-史密斯教練期盼他做到的事情,「要壓迫對手進入到你的比賽節奏中,而不是相反。」

卡特也談到,「他總是提醒我們,打自己的球就好,不必在乎外界的干擾。」

或許在賈米森看來,20042分,不過是由17024次投籃出手和4860次站上罰球線所促成的必然結果罷了。

命運轉移

兩頂顏色各異的帽子,在選秀夜,往往預示著兩個年輕人不同的命運。當帽子相互交換,兩個人的命運也隨之相互轉移,就像1998年6月24日,發生在賈米森和他大學時期的隊友卡特身上的那樣。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當然,站在今天的視角上回看,我們必須承認,真正左右兩人生涯高度的因素遠非簡單的生涯起點差異。但賈米森還是坦承,「球隊前幾個賽季的糟糕表現讓他感到沮喪。」

和之前寫過的萊特納相似,這些在大學時期取得過無數勝利與榮譽的明星球員,初登聯盟時要學習的第一課,通常都是「習慣失敗」。在北卡的三個賽季,賈米森一共只品嚐過21次失利的滋味,而加入NBA還不足兩個月的他,便很快地領略了超過大學生涯全部失利的苦澀。

大學時期的一次採訪中,賈米森曾滿懷豪情地表示,「我會盡我所能去爭取勝利,討厭失敗可能是我骨子裡的特點。」

對於這樣一個從小便會偷偷用功,以免在同其他小朋友的比拼中落下風的年輕人來說,生涯前四個年頭輸掉的累計218場比賽,無異於一段曠日持久的酷刑。

生涯初期,每場比賽結束後,賈米森都會給遠在夏洛特的父母打個電話。這樣的習慣,使得母親能夠更加清晰地感知,勝負對他情緒上的影響。

「每當球隊以微弱的劣勢輸掉比賽時,我都能從他的聲音中感受到一種失落感,」母親凱西這樣寫道,「我印象中他情緒的谷底,是他第三個賽季後半段。」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凱西所說的時間點。那是2000-01賽季,在逐漸適應了NBA的節奏後,賈米森得以放開手腳,施展自己的進攻才華。在賽季保持全勤的情況下,他場均能夠砍下24.9分8.7個籃板。

儘管球隊仍然敗多勝少,但較比往年同期略有提升的戰績,以及面對幾支強隊時表現出的戰鬥力,還是讓賈米森的心中重燃起了希望。

2000年12月6日,這個如今人們偶爾提起賈米森時,便一定會念叨著的經典戰役,在奧克蘭球館打響,三天前,賈米森剛剛在西雅圖轟下了生涯新高的51分。可即便他手感滾燙,仍無法阻止球隊以18分之差敗北。因此,縱使迴歸主場,還是沒有多少人看好勇士能夠擊敗強大的衛冕冠軍。

結果出人意料,隨著科比最後時刻的三分出手偏出,終場哨聲響起,勇士隊竟爆冷取得了勝利,在這場得分大戰中,科比和賈米森雙雙砍下了51分。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這是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得分表演。此役過後,賈米森得以加入偉大的喬丹、張伯倫陣營,成為又一位砍下背靠背50+的球員,而青澀的科比-布萊恩特,也如願收穫了生涯第一次50+,開啟了自己得分表演的序章。

NBA官網的評價直截了當,「在這個夜晚,兩名球員看起來絲毫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得分手。」

這樣的一場勝利,彷彿久旱過後的雨水,賈米森這樣天真的以為,卻不曾想自己早已置身沙漠中央。

2勝32負,是勇士隊全明星間歇後交出的成績單。這樣「恥辱」的戰績,將賈米森心中的火光澆熄。「那是最沮喪的時刻,他無法從這個團隊中看到一絲希望的影子。」母親回憶當時的情境時,這樣說道。

踏錯節拍

離開勇士,前往達拉斯。這短暫的停留,賈米森第一次走出谷底,首個個人榮譽姍姍來遲。「最佳第六人」,是作為德克-諾維茨基和安託萬-沃克輪換的賈米森,犧牲了個人數據換來的最好回饋。他也得以聆聽,季後賽主場球迷山呼海嘯般的吶喊聲。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那種聲音,與以往輸掉某場無關痛癢的主場比賽時所聽到的聲音不同,27歲的賈米森意識到了時間的急迫,贏球成為了他的下一個,也是最為首要的任務。

休賽期,賈米森被交易至華盛頓奇才,與曾並肩作戰兩個賽季的隊友阿里納斯匯合,下一季卡隆-巴特勒的加盟幫助球隊形成了進攻火力兇猛的「三叉戟」。

和玩世不恭的「大將軍」阿里納斯不同,賈米森對於聚光燈並不感冒。他甚至當著這位頑皮的好友打趣道,「面對強敵時,阿里納斯展現出來的專注力令我震撼。但老實說,走下球場我根本不會想跟他一起做任何事。」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為奇才效力的421場比賽,賈米森依舊持續著自己穩定的得分輸出,他好像永遠都面無表情,安靜地每晚砍下20分9個籃板,日復一日。

可縱使球隊在進攻端長期領跑聯盟,孱弱的防守仍舊制約了他們季後賽的進程。「進攻贏得勝利,防守贏下總冠軍。」這一鐵律在季後賽的槍林彈雨中,顯得更為準確,尤其當你年復一年地面對著擁有勒布朗-詹姆斯的球隊之時。

05-08三個賽季,賈米森和他的球隊巧合般地連續與騎士隊在首輪相遇。在經歷了頭兩季與季後賽遺憾擦肩之後,「小皇帝」自然格外珍惜每一場季後賽的角逐。而奇才隊,則「不幸地」成為了詹姆斯追求冠軍道路上的陪襯。

安託萬-賈米森:得分機器

後來的故事,無論是加盟老對手騎士,還是前往洛杉磯的兩支球隊,賈米森總是無法在季後賽走得更遠,在通往總冠軍那條唯一的道路上,他似乎永遠踏錯了節拍,直到最後。

尾聲

只留心數據的人們,往往會訝異這位「兩萬分先生」過於微弱的存在感。但當你瞭解到他嚴苛的成長環境,他接受的教育與籃球指導,他被調換的命運進程後,便會些微地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借用阿爾-哈靈頓的評價,「只要你走神一秒鐘,他就會通過很多瘋狂又狡猾的方式在你頭上得分。」沒有人會懷疑他出眾的得分手段,但如若想在NBA取得更大的成就,僅憑此還是稍顯單薄。

平衡的攻防能力,對勝利的極度渴望,出色的隊友幫襯,時局與競爭性,太多太多的因素左右著每一個個體球員的生涯軌跡。大多數球員們並不具備「逆天改命」的強大實力,只能被推動著前行,祈禱著好運氣能夠站在自己的一側。

在聯盟和媒體都熱衷於青睞「話題製造者」的背景下,在社交媒體融入日常生活的時代裡,那些個性張揚的球員們,得到了更多意見表達的機會。沉默與低調的個性,或許只有當你擁有無可替代實力的時候,才能成為加分項。而除此之外的其他球員,怕是隻會加快人們將他遺忘的速度。

但不必擔心,遺忘有時也不會完全指向糟糕的結局。正如專欄作家Zach Buckley所說,「他從不會要求人們對他讚美,他也無需這樣。」

「因為籃球世界中,終歸還是有人會願意傾聽,有關安託萬-賈米森的故事。」

3868字

2020 No.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