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你懲罰過孩子嗎?

你是否覺得懲罰是教育孩子時必不可少的手段呢?

有了孩子以後,看了很多育兒類的書,教育孩子也漸漸變得溫和而堅定。但是老公的育兒觀念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育孩子,一言不合就愛兇孩子,打孩子。經過好幾年的洗腦,終於有所改觀,基本認同打罵孩子是非常無效而且落伍的教育手段。

但是有一點,我們一直也無法達成共識:到底要不要懲罰孩子。我不贊同懲罰孩子(要做到真的很艱難);而孩子爸認為懲罰必不可少,犯錯必須讓他長點記性。

顯然,我處在不利的一方,一次次被打臉。孩子不聽話,我溫聲細語根本不管用,老公教訓一頓立馬見效。老公開始教育我:胡蘿蔔加大棒是流傳了幾千年不是沒道理的,沒有懲罰就好像開車沒有剎車……

我不想與他爭論,拉著他重溫了一部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今天想通過《放牛班的春天》來探討:家長該不該懲罰孩子,孩子行為不當時,該如何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上映的一部法國電影,講述了一位好老師改變一群問題孩子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第二年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豆瓣評分達到9.3,成為教育片中難以超越的經典。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1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孩子,多希望能遇到一位像馬修一樣的老師。成為父母之後,再看這部電影,又完全是另一種感受。《放牛班的春天》簡直就是正面管教的教科書,我想努力成為馬修老師這樣的父母。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池塘底”的輔育院。“池塘底”真是一個讓人絕望的名字。學校的孩子都是一些調皮、叛逆的問題孩子。學校用高壓政策嚴厲地管教他們,懲罰、反抗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老師經常被打得頭破血流,沒有幾個老師能呆得長久。

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池塘底”當代課老師,學生對他當然也不客氣,把他當敵人折磨。但是馬修老師不認為他們是問題孩子,真正有問題的是學校的教育方式。他試圖讓校長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卻被校長批期望過高。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終於,頂著校長的壓力,馬修老師用自己的耐心和包容,藉助音樂的力量,改變了這群“壞孩子”。孩子們組成的合唱團受到了公爵夫人的接見,其中的一個孩子長大後成為著名的音樂家。

電影很溫馨,像一塊堅冰慢慢在手心融化;音樂很空靈,心靈跟著變得純淨而柔軟。欣賞電影的同時,家長和老師又能受到怎樣的啟示呢?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每一個壞孩子,都是喪失信心的孩子


在校長眼裡,“池塘底”都是一些無藥可救的孩子,他們打架、整老師,在課堂上搗亂。中途轉到學校的插班生孟丹,第一天就被校長貼上了智力低下、殘暴的標籤。校長以暴制暴,像警察對待犯人一樣馴服這些孩子。

校長只看到了表面。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失當的孩子, 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他曾指出,孩子的不當行為只是浮冰上的一角,其背後反映的是掩藏在冰山下的心理需求,而這一切都指向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從來沒有壞孩子,他們只是用錯誤的方式來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當價值感和歸屬感缺失時,孩子會表現出以下四種錯誤行為:

a.尋求過度關注:各種惡作劇整蠱老師

b.爭奪權利:反抗老師的指令,

c.伺機報復:打傷神父,在筆記本詛咒校長吃屎

d.自暴自棄:明明很愛唱歌,卻不承認。

“池塘底”的孩子們叛逆、搞破壞,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他們不被學校接納,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嗎?

作為家長,我們要注意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是在求救,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比如女兒不停地干擾媽媽工作,只是因為被媽媽忽視太久了,想要引起媽媽的關注。這時媽媽不要責怪孩子不懂事,只需抱抱孩子,告訴她一個小時後,忙完工作就陪孩子玩。很多孩子沉迷遊戲,都是因為學習或者人際交往上遇到了困難,找不到成就感。父母不要粗暴地搶走手機,應多瞭解、陪伴孩子,幫孩子設置一些小小的成功,重新建立自信,同時幫孩子發展新的興趣。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家長要不要懲罰孩子?


在“池塘底”學校,奉行的是“一犯規就處罰”的管理機制。懲罰方式多種多樣:辱罵羞辱,毆打、刷地板,禁止探視,關15天禁閉等等。

但是懲罰讓孩子反省錯誤、變好了嗎?顯然沒有。

孩子們變本加厲。在課堂上搗亂,躲在宿舍抽菸,設置機關弄傷義工麥神父,重傷住院;有個老師手臂被學生用剪刀劃了一刀,縫了十幾針,後來孟丹更是一把火把學校燒掉了。

學校不正確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們陷入了“犯錯--懲罰--反抗/報復--懲罰”的惡性循環,孩子最終真的變成校長“期待”中的壞孩子。

心理學家菲利奧莎在她的書《我什麼辦法都試過了》中,強烈質疑懲罰的效果:

懲罰可能短期內有效果,讓施罰者感覺自己控制了局面。但懲罰過後,舊問題還沒解決,新問題接踵而至,孩子的問題行為會不斷升級。


一再的懲罰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羞恥感,不但進一步掐滅他承擔責任的意圖,而且摧毀他的自信心。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懲罰只是暫時地滅火,父母吼一聲孩子立刻就聽話了,但是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的問題,他下次換個形式再犯,而且懲罰會帶來長期的副作用。


懲罰造成的四個R

1. 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 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這些不正是“池塘底”的孩子們每天干的嗎?

懲罰是一種消極的管教,家長和老師動用權利贏了孩子,除了發洩憤怒、讓孩子感覺更糟糕,沒有其他的好處。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正面管教,真正贏得孩子的心


馬修老師的到來,給這群生活在陰溝裡的孩子帶來了一束光。他不給孩子開罰單,尊重並平等地對待他們,打心裡認為他們都是好孩子。到影片的最後,這群孩子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馬修老師都做了什麼呢?


1、少一點批評和責罰,用愛和理解接納孩子


馬修老師第一次走進教室,孩子們在講臺邊設計了一個陷阱,讓馬修老師摔了個狗吃屎;一邊起鬨叫他“光頭老師”,一邊搶走他的公文包,在教室裡傳來傳去。校長聞聲趕來,馬修老師沒有揭發他們;

莫翰奇在黑板上畫畫嘲笑馬修老師的髮型,老師沒有批評他,而是畫一了幅笑著的莫翰奇畫像回敬他。

孩子們潛入馬修老師的宿舍,偷走了他的樂譜,拿到廁所研究,他再一次寬容並“包庇”了他們,讓孩子們免於被責罰。

孩子們開始發現,這個老師有點不一樣,他不是敵人,是站在孩子這一邊的。馬修老師理解並接納孩子們,孩子漸漸收起身上的刺,開始向老師靠近。

父母可以向馬修老師學習什麼呢?不要習慣性地把孩子當成熊孩子,認為孩子就是愛和自己作對,故意不做作業,撒謊,拖拉……然後針尖對麥芒,較真到底,傷害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一些無心之過,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點眼,包容他們。父母更應該“看見”孩子,關注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理解並幫助孩子。


2、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馬修老師擁有一顆寬厚的心和一雙發現金子的眼睛,再頑劣的孩子在他眼裡都有閃光點。

他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夢想,提醒他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孩子們的宿舍編歌嘲笑他,他不但沒有責備他們,居然能從中發現了幾個孩子嗓音還不錯。

馬修老師為孩子們寫歌,並開始組建合唱團。他耐心地聽每一位孩子唱歌,瞭解他們的嗓音特點,讓每一個孩子都在合唱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貝比諾太小,不會唱歌,那就當團長助理;郭和頤五音不全,可以當樂譜架子啊。(老師真想得出來哈哈。)莫翰奇擁有天籟之音,是獨唱的好苗子。馬修老師費了幾番周折,終於讓他加入了合唱團。連“鬼見愁”孟丹,馬修老師也沒有放棄,試著讓他唱男中音。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在合唱團的帶領下,孩子們逐漸走入正軌。孩子們認真地練習唱歌,校長禁止,他們躲起來悄悄地練。學校的氣氛變了,違紀搗亂的行為越來越少。

一旦孩子找到了價值感,他們就擁有了源源不斷地內驅力,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這是懲罰、獎勵等外在力量無法比擬的。


3、孩子犯錯後給予彌補的機會,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一面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前面已經說過,懲罰孩子害而無一益,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


麥神父被孩子們設的機關打成重傷,校長查不出是誰幹的,於是讓全校孩子輪流關禁閉。馬修老師從即將離開學校的一位老師口中得知,這一切是葛賀克做的。但是他沒有告訴校長,也沒有去批評葛賀克。他提醒葛賀克,神父平時對孩子們有多好,激起他的同理心,同時讓葛賀克去照顧神父,彌補自己的過錯。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4、沒有懲罰的正面管教並不等於縱容


莫翰奇誤會馬修老師對媽媽有不軌意圖,將一瓶墨水砸在老師頭上。老師沒有批評他,但是取消了他的獨唱資格。在隨後的一次重要匯演中,老師和孩子們穿戴整齊,忘情演唱。莫翰奇失落地倚在柱子上旁觀。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沒想到關鍵時刻,馬修老師將目光投向了他,讓他重新演唱獨唱部分。莫翰奇受到極大的鼓舞,站在原地投入地演唱。重新得到老師信任的他,眼裡流露出感激。

莫翰奇恃才傲物,不懂得尊重他人。馬修老師取消他的獨唱資格,讓他反省,教他做人。重新讓他參與到合唱中,又讓莫翰奇再次感受到愛和接納。

莫翰奇後來聽從了老師的建議,不斷地精進唱歌技巧,到專業音樂學院學習,成了一名出色而正直的音樂指揮家。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過於嚴厲和濫用懲罰,有些家長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驕縱。太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錯誤行為。這同樣對孩子有害。真正的正面管教是溫柔而堅定,有愛也有界限。

影片的最後,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離開學校時,他正失落,沒有一個孩子來送他。這時,窗戶上飄下來寫滿字的小飛機,一雙雙揮動的小手,表達著對老師的不捨。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罵不懲罰,真的能教好孩子嗎?


馬修老師用鼓勵代替懲罰,用愛感化孩子,用信任去激勵孩子,最終贏得了孩子,把一個令人絕望的放牛班變成了一群充滿希望的孩子。

教育從來不是拿著一根鞭子馴獸,而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是鹿媽,家有熊孩子一枚。久媽不成魔便成醫,分享育兒路上的坑和科學育兒知識。歡迎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