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方言和古代方言一樣嗎?

用戶86327339332


現代方言和古代方言是不一樣的。原因有三:第一,人口大遷徙決定不可能一樣。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南下的情況,同步造成了北方居民為躲避戰亂南遷的人口大遷徙。現在的北方人或許就是以前的遊牧民族後代,現在的南方人或許就是以前的北方人後代。方言怎麼可能一樣呢?

第二,經濟社會的發展決定不可能一樣。隨著時代的前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人口的融合,會產生很多新的語言結構、語言形式,語言音調。特別現今網絡的普及,很多的網絡用語也進入了日常語言序列,從這裡看,古代方言與現在方言很難一樣。

第三,政府的引導決定了不可能一樣。每一個朝代確立後,都要規定全國通行的官方語言。漢、唐通行陝西官話;宋通行河南中原官話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官方語言的確立,勢必對各地方言造成影響,全國語言有向官話看齊的趨勢。例如:現在的福建、江西的客家人講的話,據說就是古代河南話,與現在的河南話迥然不同。因此現代方言與古代方言不一樣!



一木蟲


現在的方言和古代的方言絕對不一樣。大道理不說了。旁徵博引也不用了。拿自身的故事來講,我爺爺的方言就和我爸爸的方言不一樣。我爸爸的和我的也不一樣。可能是時代變遷造成的。普通話的普及讓我的方言更加的普通話方言。我想等我孩子出生的時候,他爺爺在和他說方言可能又是一種變化。語言是一直在變呢。什麼不變呢?什麼東西都在無時無刻的變化中。一個人的成長也不例外。古代的文字有難變成了簡單。有文言文變成白話文。有白話文變成了更簡潔的網絡用語。未來的智能時代,我想不用交流就可以明白對方的意思了。只需要發一個圖片或者一個表情。或者是一個文檔。


河北卡行


現在的方言和古代的方言不一樣。因為語言這個東西它是一直都在進步的。就好像很多網絡語言。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1、「洪荒之力」源自於熱播劇《花千骨》。洪荒之力是最厲害的法力,擁有洪荒之力之人便得天下。今年裡約奧運會之際,傅園慧表示:“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沒有力氣了。”

2、「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雖然我不說,但你的自己參悟到,然後請我吃大餐!

3、「你胖沒關係,我們瞎」杰倫結婚後是越來越發福了,網友勸杰倫減肥。對此,自稱“甜食殺手”的小公舉周杰倫表示:我真的很貪吃,看到什麼都來一點。還自稱3年增胖13公斤,但他很自信地說:大家都看不出來。

4、「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出自《西遊記》中紅孩兒說,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演變而成。

5、「一言不合就XX」“一言不合就XX”一詞最早出自網友,現在主要指毫無意料的情況下出其不意,做出意料之外的事情。延伸如:”一言不合就開車”或”一言不合就鬥圖“等。網友在後面可以接上各種詞,多用於自嘲、調侃,但有時也就只表示一件事情,如“一言不合就上熱搜;一言不合就放原圖;一言不合就發自拍“。

6、「我就問你怕不怕」最近,我就問你怕不怕火了,成為今年常用流行語之一,很多新聞也用我就問你怕不怕做標題:中國騙子產業規模超千億,問你怕不怕;城管也可以貼條了?就問你怕不怕;兵不血刃,霸主來臨就問你怕不怕;就問你怕不怕未來一個紋身就能控制你的手機。

給你打個樣,剩下的你慢慢體會。


謀略國學


古方言和現代方言有不小差距,畢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辛亥革命以後西方思潮的湧入,很多地方的方言用詞用語被遺忘或者丟棄。從聲調上看,漢語的語音,分成上古音,中古音,還有現代語音,唐朝屬於中古音,應該說唐朝的語音和現在就有一些不一樣了,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聲調,但是現在的漢語普通話和絕大多數北方方言裡面已經沒有入聲了,原來的入聲分到了平上去三聲裡面,但是現在某些南方方言裡面還保留有入聲,而上古音和現在的語音差別更大了,幾乎可以說我們無法發出上古時代的音調了,所謂入聲,就是指某些音節的結尾是很輕的-t -k -d這樣的,有廣韻一書,講的就是中古音,史記-秦本紀裡面記載戎使由余的祖先是晉人,能晉語,可見上古時代的確存在方言,而各諸侯之間的溝通,靠的則是通行的雅言

但是還有很多的相同的,據說廣州那邊就有不少古代留下的方言,湖南方言就有唐代遺風。我們江蘇也有古代遺留下來的方言,沒有變動,比如我們沛縣,說人口比較密度大的時候,“用人煙比較厚”,再比如說家庭條件用“境況”,周圍用“方圓”。


良品文化


現代方言和古代方言是有區別的,各地區的方言隨著時代的,發現成具有其時代特色的體系,例如:

  • 「玉米→六穀」安徽淮語區稱玉米為「勒谷」、「樂谷錘子」,古文經典中稱大豆、小麥、大米、小米、高粱為五穀,明代玉米從南美傳來,也成為了我國重要的農作物,所以古人就將玉米當成五穀之後的第六穀,稱六穀。
  • 「拖鞋→靸鞵」安徽淮區的老人會把拖鞋說成「撒鞋」,實際上是古代拖鞋「靸鞵」的音變。這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唐代王叡 《炙轂子錄靸鞵舄》裡說「三代皆以皮為之靸鞵。」宋代宋敏求的《春明退朝錄》中說「尚書省舊制,尚書侍郎郎官,不得著靸鞵過都堂門。」
  • 「韶刀」合肥常寫作「勺道」,南京寫做「韶韶」,表意不明事理、裝腔作勢、臭美。淮東淮西兩片合肥、揚州都有使用。《金瓶梅詞話》第五一回「俺這媽越發老的韶刀了。」《》第五三回「你看儂媽也韶刀了!難道四老爺家沒有好的吃,定要到國公府裡,才吃著好的?」
  • 「奇怪→詭吊」滁州話會把奇怪的、異樣的東西形容為「鬼吊」,近來南京、合肥也有人學著說,實際上是古語弔詭的倒裝。《莊子 齊物論》「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
  • 「嬉皮魍魎」合肥話稱不務正業的人稱之為「嬉皮魍魎」,將「某某鬼」稱之為「某某魍魎」的用法明清小說常用,《水滸傳》「那婦人道:‘混沌魍魎,他來調戲我,倒不吃別人笑。」
  • 「可以→著」安徽淮語去把可以了、行了稱之為「照了」,正字為「著」,明清小說常見此用法。《初刻拍案驚奇》「些少藥末,投在鉛汞裡頭,盡化為銀。富翁道:好了,好了。前番不著,這番著了。」
  • 「下午→下晝」安徽淮語區常見。《初刻拍案驚奇》「下晝時節,是有一個湖州姓呂的客人叫我的船過渡。」
  • 「謝謝→難為」江蘇淮語區常見。《紅樓夢》「難為你。誤了你發財,冒雨送來。」

吾嘗終日思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要分地區討論。

一、首先,為什麼會有方言的產生?

那是因為在古代,不同地區相互阻隔,生活習慣和地域特點種種因素造成了人們用不同的語音和詞彙進行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方言。

不同地區的方言有不同的特點。概括言之,西北方言更粗豪,南方方言更婉轉。

二、方言的交流和融合

有些地區的的人群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有時會不斷遷徙,形成人與人的溝通和交流。這個時候方言也會融合,並且帶來發展變化。

比如山西人會走西口到內蒙經商,內蒙一些地區的方言便受到了晉語的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因此,對於有人不斷遷徙的地區來說,現代方言與古代方言有較大差別。

三、方言的相對恆定

一方面,人的遷徙會帶來方言的變化,另一方面,如果人群定居在一個地方,那他們說的方言也會相對穩定,甚至一直說著千百年前祖先說著的話。

這類地區的現代方言與古代方言相似度很大。他們說的話像是語言活化石,能讓我們推測千百年前人們的言語方式。

有些學者就通過考察那些閉塞的少數民族得罪語言來做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小俠記


語言基本是30年左右就有明顯的變化。古代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語音變化了。但是中國的語言有個好處,就是用一種脫離生活語言的形式——文言,用文言文來記載,所以就解決了語言變遷的問題,從而國學能流傳這麼久遠。

春秋戰國的時候有一種“雅言”就是類似普通話的。之後,秦始皇試圖在統一文字的基礎上統一語言,但很快滅亡了。漢朝,不太清楚,大概說徐州話吧,至少劉邦是說的。但那時的徐州話應該是南方口音,因為當時徐州屬楚國。三國南北朝也不清楚,唐朝的時候是有普通話的,在書上看的,忘了是哪個詩人,被貶到南方,試圖在任上推行普通話。基本上應該是首都在哪裡,就以哪裡的方言為準。


Mr張先森


很不相同,現在的文言文其實是周代時的語言,因為後世的文人模仿那個時代的文言作品,沿用其語言,故而看起來兩千年來文言文變化不大,其實不變的只是書面語,口語的語音早就已經大相徑庭了,甚至於幾十年一變.所以在古代,書面語與口語是脫節的,人們聊天絕對不是文言的形式,史書上的記載其實是將口語翻譯成文言文再記載的.

這麼打個比方,現在的文言文就跟化石一樣,化石保持了原來生物的大致形狀,文言文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了古代語言的大體形式.而讀音就像是原先的血肉一樣,早就沒掉了,我們只能通過化石去推測原來的生物是個怎樣的形態,卻無法真正知道.

不過,語言的變化有進候是成規律的,比如,某個聲母變了,帶這個聲母的大部分字也隨之改變.所以有時候是可以根據些蛛絲馬跡來推測某個時代的口音的.在中國的語系中有一個古廈語系,是跟古代的語音聯繫最密切,越封閉的地方,因為與外界接觸少,變化越小,語音保留也越與古代接近.

還有,就是在古代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方言,絕對不統一,而每種方言在每個時期內也是絕不相同的.

潮汕應該是福建一帶吧,屬古廈門語系,浙南一帶也有古廈語系的分佈,比如溫州話.也許會有些不大對的或缺漏的.


雨神緬甸尋寶


方言太多了,中國方言包括了:粵語、客語、閩語、吳語、贛語等。方言大部分很不相同,現在的文言文其實是周代時的語言,因為後世的文人模仿那個時代的文言作品,沿用其語言,故而看起來兩千年來文言文變化不大,其實不變的只是書面語。有些方言大體應該一樣,因為很多漢語都是從古代衍生過來的。孔祥熙說的山西話和現在的山西話區別不太大。粵語可能是當時秦朝語言,江南語可能是宋朝的語言。


陶然忘機


我覺得應該還是會用差異的主要不是一個口音。

古代發音與現代普通話相差很大。所謂的“十里不同音”,翻過一座山可能彼此說話都無法聽懂。古代沒有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大家都是各講各地方言,口音各異,各種溝通交流的不便。

舉例說明:

一、聲調不同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多了平聲,少了“入”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漢語中的“上、去、入”是不能與現代漢語中的“上、去”相當的。

古漢語的四聲,也是不能與現代漢語的四聲相當的。以“入聲”為例。古漢語中有入聲,但現代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古代的入聲字都轉化到平、上、去聲中去了。如“鴨”字,古代是入聲,現代普通話裡是陰平;又如“發”字,古代是入聲,而現代是陰平。

二、聲母,韻母不同

其實古漢語的聲母、韻母都和現在的普通話都有很大差別。如今粵語、客家話裡的發音,還有韓國話中一些漢語詞的發音,就會對唐宋時期的漢語有個大概的認識。

據說粵語有9個聲調,客家話有8個。所以古漢語裡的“四聲”恐怕比普通話的四聲要複雜。

至於秦漢時期乃至先秦時期的漢語,差別就更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