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裡的經濟學:上不上梁山,涉及成本核算問題


水滸裡的經濟學:上不上梁山,涉及成本核算問題

青面獸楊志,原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世代為朝廷效力。他本人年紀輕輕就“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看來頗有前途。

這樣的人,論理說不應該落草做強人。他也確實沒有做強人的想法。儘管他命途多舛,然而但凡有一點出路,他都要在做官的路上苦苦掙扎。

為什麼不選擇做強人?這是因為做強人是有成本的。

首先是機會成本。學過經濟學的同學,都知道機會成本的概念。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它必須放棄的所有東西。假如楊志做了強人,他就必須放棄從事其他工作。比如,他必須放棄做官,什麼光宗耀祖、封妻廕子想都不要想了。

其次是生命成本。這個比較現實。做好漢強人,那就是造反,搞好了稱王稱霸,搞不好,那就是十字街頭吃一刀,人頭落地,一命嗚呼。正如小兵張嘎上說的,“別看你今天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所以說山大王不是好當的,不到萬不得已,誰都沒有這個癖好。

再次是身份成本。平頭百姓一般良民,都有身份潔癖,不願意落草為“寇”。最初朱武勸說史進在少華山落草的時候,史進就明白告訴朱武不可,理由是“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楊志路過樑山泊和林沖比刀,白衣秀士王倫也曾向他伸出橄欖枝,希望他留在梁山同做好漢。楊志因和王倫不熟,不敢明白說出這個理由,現場編出一個藉口,說東京有個親眷,“前者官事連累了他不曾酬謝得”,給婉拒了。


水滸裡的經濟學:上不上梁山,涉及成本核算問題

所以說,楊志但凡有一點兒出路,絕不會想著去當強人。我們現在經常講“不忘初心”,楊志也念念“不忘初心”,他的初心,就是做官。

然而,學過經濟學的同學都知道,一個人的職業範圍,是一個社會化選擇;也就是說,自己很大程度上並不能決定自己幹什麼。有位朋友想當作家,但是發現寫書不能養家餬口,只好改行去教書。有位朋友想當畫家,遲遲不出名,只好去一家媒體做美編。大浪淘沙,物競天擇,每個人的命運,都操縱在別人手裡。

對楊志來說,誰決定他的職業選擇呢?高俅、牛二、梁中書、晁蓋、曹正等,都起了各種作用。

楊志他命運不濟。先是當殿司制使官時,被差往太湖採買花石綱,押送開封途中,黃河裡翻了船。楊志畏罪,逃亡他鄉避難。命運跌入低谷。

後來遇赦,一線希望如朝陽冉冉升起。楊志又起了重新做官的念頭。這時候決定他命運的第一個人來了,這個人就是高俅。高俅不但不允許他官復原職,還將他一頓罵,趕出殿帥府。

楊志在東京,盤纏都沒了,只好沿街賣刀。這時,決定他命運的第二個人來了,這個人就是牛二。牛二無理由糾纏楊志,楊志怒火中燒,忍不住殺人,被刺配大名府,當了一個囚徒,命運跌入低谷。

楊志到了大名府,看起來好像時來運轉。蒙梁中書賞識,校場比武,力壓群雄,做了管軍提轄使。可是,他這點兒運氣,只是曇花一現。很快被梁中書差遣押送生辰綱,在黃泥崗上被晁蓋等奪了。

屢遭不幸,楊志萬念俱灰,幾乎要尋死。就在他有家難奔有國難投之際,他才想起當初一日王倫留他在梁山落草的話頭。

那時人家好意留你你不願意,如今臉上添了金印,再去投奔,“好沒志氣”,面子上下不來。就在躊躇未決、進退兩難的時候,楊志遇見了操刀鬼曹正,在曹正的建議下,他不去梁山了,轉而投奔二龍山,從此開始做了強人。

假如楊志從此一直在二龍山打家劫舍也罷了,後來三山聚義打青州,他因緣際會,還是上了梁山。看來,該是你的菜,必是你的菜,你倒都倒不掉。

然而,這時候的梁山早已不是王倫時代的梁山,這時候上梁山也和王倫時代上梁山的境遇大為不同。楊志發現,他當初沒有留在梁山,是一個大錯誤。他要為這個錯誤付出比較大的成本。

王倫時代的梁山,規模小,人也少。除了林沖,沒有一個高手。而三山聚義的時候,梁山上已經是高手如林。供求關係有了很大變化,高手資源不再稀缺。所以楊志上山,並沒有多少光輝。

假如當初一日留在梁山,楊志就和林沖一樣,成為梁山的元老。元老地位,相當尊貴。你看林沖作為梁山元老,不僅位列五虎將之一,山寨裡大排名,僅次於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和關勝,並且在實際上,成為武將之首,大事上除了宋江吳用,都是他牽頭。比如晁蓋死後,是林沖主動與公孫勝、吳用並眾頭領商議立宋江為梁山泊主,“林沖為首,與眾等請出宋公明在聚義廳上坐定”。


水滸裡的經濟學:上不上梁山,涉及成本核算問題

楊志呢?雖然他和林沖武藝不相上下,但因為上山晚,只好做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大排名也排到第十七位上去了。

曾經有一個珍貴的機會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珍惜;等到逝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楊志的遭際,詮釋了成本核算差池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