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數十年前,有這樣一位女子,她出身富貴,學業有成,家庭幸福。在她貧病交加的那些年,一直沒有捨棄過自己的追求,為她鍾愛的建築業揮灑汗水,為保護中國古建築付出抗爭,為推動中國建築學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正如她墓誌銘上的題詞,她是——建築師林徽因。

很多津津樂道於林徽因少女時代感情八卦的人是沒有時間靜下心來讀一本林徽因傳的。她們若是多讀一讀書就會知道,林徽因一直為世人銘記的原因,絕不止於“民國才女”“女詩人”“曠世美人”這樣的標籤;更不止於與梁、金、徐的愛情和友情。在愛情以外,她有更多重要的事。

她真正的成就,是她為中國建築學發展付出的努力,是她以久病之軀為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試想,以梁思成、金嶽霖、徐志摩這些民國最優秀男人的眼光,怎麼會誠心愛慕一個徒有美麗外表、只會在閒暇時寫寫文章抒抒情的淺薄女子?

林徽因之所以能讓前人和後人痴迷,是她實現了現當代女性的所有夢想——少女時代的愛情,青年時代的婚姻家庭,中年時代的事業巔峰,以及不拘泥於小女人的眼界和生活態度。

她有著那個年代普通女子的幸福生活——一位相濡以沫的丈夫,一對活潑可愛的兒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她又有著那個年代普通女子所沒有的高級知識分子的氣節和執著,有著勇敢追逐和實現夢想的勇氣和行動力。

林徽因與陸小曼

談到林徽因,不得不提同時期與林徽因有著絲絲縷縷關聯的另一位才女——陸小曼。我在閱讀陸小曼傳記的同時,索性就認認真真地將林、陸二人的人生軌跡做了一番比較:

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幼年時期

1,家教風格不同

兩位才女都出身顯赫家庭,衣食無憂。但細細分辨,也有區別。這兩個不同背景的家庭,對林陸二人日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影響。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曾任杭州知府,為人通達開明。有傳記中這樣描述林孝恂:

“他曾經學習技藝,又諳熟醫術,顯示出務實的傾向。知府大人並不以無才便是德的教條禁錮眷屬,夫人遊氏即喜好典籍,且工於書法。教育子女也不分性別,女兒照樣隨男孩啟蒙,日後個個能寫字誦詩。家塾設置的課程,固然請了國學大家林琴南,不免講析四書五經,但延聘新派名流林白水,既介紹天文地理又細述域外概略,甚至招了外籍教師來塾館教習英文日文。雖說晚清風氣逐漸開放,但基層官吏中能如此新舊不拒,中外兼學,畢竟不多見的。”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曾兩度赴日本留學,受中外文化雙重滋養,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與梁啟超是政治同盟。林母出身商人家庭,是林父的二姨太,地位低微,性格軟弱。林徽因生活中的大事都和父親商議。

陸小曼父親是當時著名的金融家,她是家中獨女。母親性格強勢,管教嚴格,對陸小曼的感情干涉太多,為陸小曼和王賡離婚的事造成家庭矛盾多多。

陸小曼在遇見徐志摩之前,大小事全由母親定奪,而母親雖然聰慧過人,頗有文學基礎,但終究是個沒有大眼界、自身處世素質不高的封建女人。

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時期

2,對待興趣愛好的態度不同

陸家培養小曼,僅僅把她當做一箇舊社會的千金小姐,有點才華,夠嫁到金龜婿的籌碼就好。她自己也因循父母給她設定的路,嫁了人,才華就藏起不用了。

本質上她還是一箇舊社會的女人,靠依賴男人度日。在和徐志摩結婚後,她依然混跡於社交圈,把家庭的經濟壓力全部甩給徐志摩。

“陸小曼在那幾年的大部分時間,並沒有做到如徐志摩想象的那樣,在文學、美術方面勤創作、下功夫。她在懶散和病體的推託中,在人群中,在舞場,在宴會,在煙榻上,在男人和女人的恭維聲中,把時光輕輕送走了。”

在徐志摩為省錢搭郵政飛機遇難後,她仍然捨不得用自己的才華謀取一份職業,而是與翁瑞午同居,衣食住行全賴翁瑞午照顧。

“——我沒有經濟來源。”這是朋友要她自立自強、離開翁瑞午時,她理直氣壯給出的理由。

直到翁瑞午去世,四十多歲的陸小曼才在組織的鼓勵下,唯唯諾諾地走出臥房,拿起畫筆,在上海文史館謀得一份館員的差事,第一次開始自食其力。

陸小曼拿起畫筆,是被時代的大浪推著走;林徽因投身建築,是為實現青年時代的遠大理想:

“我跟隨我的父親周遊了歐洲。在我的旅行中,我第一次萌發了學習建築學的夢想。現代西方的一流壯觀激勵了我,我心中的願望是將其中的一些帶回到我的祖國。”

林徽因不僅自己堅定地朝建築師之路前進,也影響和帶動著梁思成一生的志向:“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陸小曼愛跳舞,林徽因愛戲劇。但區別是,陸小曼拿跳舞當社交,當消遣;而林徽因拿戲劇當愛好,投入研究熱情。

“主演泰戈爾的《奇特拉》那次,林徽因演戲稟賦為世人共睹……然而,學習和工作再忙,身體再差,未能阻擋她熱愛戲劇,參加相關戲劇的活動斷斷續續了許多年。為了謀求一個合適的道具,她跑遍全城跑了三天,敬業精神可見一斑。無奈建築是她的最愛、她的事業,她終究不無遺憾地沒有從事戲劇職業。”

1935年曹禺請她擔任《財狂》舞臺設計,她的成果取得空前成功,好評如潮:

“佈景方面,我們得很服林徽因女士的匠心:樓一角,亭一角,典麗的廊,蔥青的樹;後面的晴朗青色的天空,悠閒淡遠,前面一幾一凳的清雅,都在舞臺上建築了起來,無論角度,明朗暗色線,都和諧成了一首詩,有鏗鏘的韻調有清濁的節奏,也是一幅畫,有自然得體的章法,有渾然一體的意境。”

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時期

3,勤與懶的不同

陸小曼是個更純粹的小女子,依賴性強。她出身富貴家庭,從小受到良好家教,但父母卻不知道給她好的教育目的是什麼。沒有告訴她這些學問、技能、家教可以用在哪裡。

畫一手好畫,寫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卻沒有讓才華發揮應有的價值。別人,也包括她自己,總說是因為懶。

我覺得,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追求。

在她依賴男人的幾十年裡,她的生活沒有一點積極美好的趣味,充滿了紙醉金迷、奢靡任性。她吐槽和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志摩對我不但沒有過去那麼好,而且干預我的生活,叫我不要打牌,不要抽鴉片,管頭管腳,我過不了這樣拘束的生活。”

而林徽因性格里頗有男子的硬骨氣,既享得起養尊處優的富貴生活,也過得了一貧如洗的窘迫日子。她和思成一同留學,一同學建築,一同赴東北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一同營造知識分子集中營“太太的客廳”;

日本侵華後,她痛恨日本,不願留在受奴役受屈辱的北平,先後和思成一起南遷昆明、四川李莊,而南遷的那些年對她健康的影響或多或少地造成她早逝。

她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媽媽同爹爹都不怕打仗,不怕日本,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與陸小曼相比,林徽因勤奮能吃苦。

“種種困難對於尋常人來說已是殊屬不易,而林徽因,一個大家閨秀,一個嚴重的肺結核患者,卻經受住了勞其體膚的洗禮。不敢相信,她會和男子一樣,餐風宿雨,爬樑上柱。正是在這樣的境地,林徽因顯示出她的堅忍、剛毅以及對理想的執著。”

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時期

4,在婚姻裡的姿態不同

新婚後的陸小曼和公婆住在一起,公婆對新兒媳很是不滿:“一副大城市小姐的做派,什麼都要高檔的,更氣人的是一點兒事情也不會做。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我不要她打掃衛生,也不要她燒菜燒飯,但你的(指徐志摩)那份家產總要依賴於她來管理啊,你看她這個樣子怎麼行?”

新婚沒多久,公婆索性離開一對新人,跑到北京去找前兒媳張幼儀了。在張幼儀那裡,二老不斷抱怨著新兒媳:“她才吃半碗飯,就可憐兮兮地要我兒子把剩下的半碗吃完。那飯還是涼的,志摩吃了說不定會生病呢!”

“吃完飯,我們正準備上樓休息,陸小曼又可憐兮兮地對志摩說‘志摩,抱我上樓。’你聽過有這麼懶的人嗎?這是個成年女子啊!她竟然要我兒子抱她上樓!”

我想每一個做母親的,都能夠理解徐家二老的心情。難怪二老喜歡張幼儀這個二十四孝前兒媳,就算不是兒媳了,也要認作義女,在徐志摩去世後始終陪伴左右。

林徽因在新婚後也是不做家務的,有女傭來做,但是家裡大小事務還是她操持的。在北總布衚衕時,她要親自管理母親、丈夫、孩子以及多個傭人的生活瑣碎。家裡親戚來了,她要給每個人安排床鋪,為了分清楚,還畫了一張床鋪圖,寫上每個人的名字。

婚後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投入教學事業,後來又共同經歷了兩次艱苦的南遷歲月。這位出身尊貴的高級知識分子放下筆墨和圖紙後,和普通主婦一樣相夫教子,要在菜籽油燈下為丈夫和兒女縫補衣服,要絞盡腦汁用粗糙的食物做出可口的飯食,要拿碗提瓶上街打油買醋。

以致於引發朋友李健吾感慨:“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他們享受慣了榮華富貴,如今真就那樣勇敢,接受了上天派給祖國的這份苦難的命運?”

林徽因、陸小曼:原來是不一樣的家教,導致瞭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時期

5,面對病痛的態度不同

陸小曼和徐志摩結婚後,身體一直不好,於是依賴翁瑞午的長期推拿。後來翁瑞午帶她吸鴉片,她試過了覺得很有效,就經常和翁瑞午一起歪在炕上吞雲吐霧。

林徽因也身體不好,但她從來沒有想要麻醉自己以減輕病痛,反而在病榻上堅持協助梁思成編寫《中國建築史》書稿,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臥病完成了設計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歷史任務。

林陸二人的人生軌跡給我們何種啟示

富養和富養也不一樣

林陸二人,都是富養的女兒。但富養和富養也不一樣。

陸小曼父母給她的是富足的物質生活,良好的教育環境:三歲在上海讀幼稚園,七歲進入北師大附小,中學就讀於北京女子中學,十五歲後進入貴族化的國際學校,學習英文、法文、鋼琴、舞蹈、油畫、禮儀等課程。

這樣的硬件不用說民國時期,哪怕放在現在,也是多少人羨慕的對象。但在陸小曼的一些傳記中,基本沒有提到陸氏夫婦是如何花心思在女兒的家庭教育上的。從現有的資料中推測,陸小曼父母給她的富養,是物質上的富養,卻極少瞭解和關注她的內心世界。這一點,在她堅持與王賡離婚而與母親鬧矛盾也可探知一二。

在家庭教育方面,林徽因比陸小曼幸運得多。林徽因有兩位富養她的父親。一位是生父,給了她精神和物質雙重富養;一位是公爹,在生父去世後成為林徽因新的經濟後盾和精神導師。

林長民對大女兒的疼愛是眾所周知的,他與女兒像朋友般相處,把女兒當知己。他不無驕傲地對別人說:“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可不是容易享的福。”在他將赴歐洲考察時,他沒有帶兒子,卻只帶了林徽因。他對徽因的要求是:“第一要多觀覽諸國事務增長見識;第二要近在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暫時離去家庭繁瑣生活,使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正是這次歐洲遊學經歷,奠定了林徽因一生與建築結緣的基礎。而林徽因對父親的感情也超越了其他親人,與父親親密無間。十幾歲的林徽因在接到徐志摩求愛後,第一時間求助於父親幫她化解這場矛盾的愛。

林徽因的幸運,還在於她有一位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的公爹。因為梁啟超與林長民是政治同盟,也因為林徽因自身的優秀,令梁啟超將林徽因定為長子思成太太的不二人選。在林徽因生父遇難後,梁啟超剛好接任父親的角色,為林徽因重新撐起了一片天。

和生父一樣,公爹為林徽因提供的愛,同樣是物質富足,精神豐富。如果不是梁啟超的全力支持,林徽因原本會在生父遇難後從賓大回國找工作賺錢養家。但梁啟超堅決不同意她這樣做,反而為還沒正式嫁入梁家的林徽因提供經濟後盾:“學費不成問題,只當我多一個女兒在外面留學好了。”?梁啟超的確是把徽因當女兒疼愛的,除了經濟援助,還有精神支撐。他親自寫信安慰喪父的徽因,也在給思成的家書中自然地把徽因當成梁家的一份子。

天下神聖之事,不止一端

在20-33歲這段女人最寶貴的青春裡,林陸二人都做了什麼事呢?

陸小曼忙著與王賡結婚、糾纏在和徐志摩求而不得的愛情裡、離婚、與徐志摩結婚、陷入失去徐志摩的悲痛裡不能自拔;而林徽因卻安安穩穩地結婚、生子,在賓大學完了建築、美術以及舞臺美術等相關課程,開始動手實踐建築夢想。

林徽因把愛情婚姻只當做生命中的一件要事來完成,之後就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了,比如和梁思成一起發掘、勘測古建築,整理書稿,講學,追求建築師的夢想;而陸小曼視愛情為生命中唯一要事,沒有就枯竭,有了就絢爛。她的生命太單薄。

正如梁啟超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給新人的忠告:“愛情神聖,我很承認;但是須知天下神聖之事,不止一端,愛情以外,還多著呢!”梁任公果然心明眼亮,一句話就道出了林陸二人最大的區別。

與林陸二人有關聯的另一女子——被徐志摩無情拋棄的張幼儀,不也是在失去徐志摩後,才穿上職業裝走上工作崗位,從而成全了另一段美好人生的麼?張幼儀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

世人真不應耽溺於兒女情長,而是應該多找點正經事做,有愛好,有抱負。

如果家有女兒,我認為需要在青春期告訴她,人生比愛情重要的事還有很多,絕對不可以陷入男女情愛中不能自拔,浪費大好青春;家有男孩,也不允許他像徐志摩一樣,為所謂的愛情不顧一切。因為——愛情以外,還多著呢!

關注我們,通過底部網站可查閱更多信息~
聲明:信息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wx:smitrue)提交信息,我們將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