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社區抗疫第一關卡

“您好,請您露出前臂測量體溫。”“請問您14天內有否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請問您是否有發熱、乏力、咳嗽等症狀?”在北七家鎮宏福苑社區衛生服務站,預檢分診處護士每天都會為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及家屬測量體溫,詢問流行病學史並逐一登記,做到不漏一人。

築牢社區抗疫第一關卡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1月27日宏福苑社區衛生站全體醫護人員立即結束假期迅速返回崗位,投入到基層抗疫第一線的工作中。為保護站內其他就醫患者的安全,提高看診的效率,迅速成立了三名護士組成的“預檢分診處”小分隊,在站長徐建偉的指導下,三位護士進行了嚴格的崗前培訓,便投入到“戰疫”中去。因防護服內套不下太多厚重的衣物,坐在大門口比較寒冷,預檢分診處的護士們只能在貼身的衣服上貼滿了發熱貼,發熱貼的低溫燙傷使每個人傷痕累累;每一次吃東西、喝水、上廁所就意味著要浪費手套等防護用具,也意味著病人要在人員相對複雜的醫院內逗留更長的時間,所以三名護士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少喝水、儘量不吃食物。

為保護家人,同時避免自己在工作上分神,護士陳思遠從返崗那天起就把剛剛滿2週歲的女兒送到了婆婆家,40天沒有與女兒見過一面,只能在休息時隔著手機屏幕看著女兒,聽著女兒奶聲奶氣的問媽媽什麼時候才來接自己回家,陳思遠只能紅著眼睛強忍住哽咽告訴女兒:“等媽媽和叔叔阿姨們一起把病毒大怪獸打跑了,就去接你回家。”

為方便患者就診,張俊護士每天提前半個小時到崗,開始做好手部衛生,穿戴口罩、帽子、隔離衣、手套,最後戴上護目鏡,檢查體溫槍,完善好各項消毒記錄後,打開大門門鎖,開啟一天忙碌的工作;一天的分診臺工作結束,過敏體質的張俊經過長時間的防護用品密閉、壓迫,臉上壓出縱橫交錯的紅色印痕、耳後勒出密密麻麻的水泡,往往頭天的痕跡還沒消退,第二天的過敏紅腫又壓上,她卻笑著擺擺手說:“沒關係,疫情過後又是一位美貌小仙女!這個時候保障好每一位前來就診患者的健康才是重中之重。”

為減少面部暴露感染的風險,更好的保護自己和患者,95後的護士楊瑩毅然剪短了一頭長髮。17年前“非典”時,楊瑩只有5歲,可是身邊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醫生、護士們深深震撼她幼小的心靈,所以填報志願時,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護士這個職業;17年後,已經22歲的她如願以償穿上這身白衣,併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眾多醫護工作者中的一員,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澆築了抗擊疫情的防線。

“雖然我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但是我們會盡全力為轄區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為轄區居民築起第一道關卡。我們期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北七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