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也曾不“誠信”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然向別人做出承諾,就應該一言九鼎,擲地有聲,板上釘釘,不能變卦;否則,便會遭到別人的非議和詬病。然而,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世稱蘇東坡)曾經有一次爽約失信,卻留下好的口碑,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蘇東坡也曾不“誠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再度來到西湖邊上,出任杭州知州。那年“飢疫並作”(大旱歉收和瘟疫),《宋史》記載說,飢餓和瘟疫肆虐瘋狂,造成百姓死傷人數巨增。他心急如焚,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稅賦賜給度牒(可出售以補府庫不足),用度牒換來的米賑濟災民。一方面積極想辦法控制瘟疫,沒想到收效甚微。見此情景,蘇軾整天鬱悶於色,茶飯不思。“那年你在黃州時不是也碰到過類似疾病嗎?”一個下屬提醒說。

蘇東坡也曾不“誠信”

他眼前一亮!

原來,蘇軾在黃州任職時,結識眉山的一個叫眉谷的朋友,手裡有治療瘟疫的“聖散子方”。這個人對凝結著自己心血的藥方視若生命,連親生兒子也不肯傳授技藝。蘇軾三番五次向他索要配方,都遭到眉谷拒絕,次數多了才勉強應允,但提出一個條件,就是不得外傳;且讓蘇軾指著江水盟誓。蘇軾無奈只得答應了,但心裡卻非常彆扭,藥方不就是為了治好更多的病人嗎?倘若孤芳自賞,束之高閣,那還有啥意義呢?價錢低而療效高的藥方應該傳給更多的人才有價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到這,蘇軾就把這個藥方傳給了當地名醫龐安時,讓其記錄在他的著作《傷寒百病論》,到了明朝嘉靖年間,聖散子方又單獨成書流傳至今。

蘇東坡也曾不“誠信”

一撬打千斤。為了治療瘟疫,蘇軾令人在街頭大量熬煮加了聖散子方的米粥,救活了不少民眾。為了感激他的恩德,杭州老百姓除了把蘇軾在西湖修築的那段大堤叫“蘇堤”之外,家家還掛著他的畫像,且“飲食必祝”,那虔誠和敬仰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蘇東坡也曾不“誠信”

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應該全面辯證地去看才是。如果說蘇軾按照承諾,不外傳藥方是講誠信的話,那充其量是小誠信。而向外傳藥方呢?從表面看,似乎是犯了出爾反爾的大忌,但這卻是一種大誠信——那就是心繫無數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不忘為蒼生黎民謀利益的火熱情懷。由此可見,丟掉的是小誠信,得到的是大誠信,這種“丟卒保車”的明智選擇,蘊藏著蘇軾這位文學家的大氣魄,大格局,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