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意思是剛好相反的嗎?如何辯證?

千里馬4251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辨證的核心問題,是關於物質與意識兩者之間,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即誰決定誰的問題。凡認為意識第一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哲學家,都屬於唯心主義派別。相反,凡認為物質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哲學家,都屬於唯物主義哲學派別。這種哲學派別的劃分,對於歐美哲學來說,是準確的。產生的根源,在於用抽象邏輯,來思維宇宙的本體,是物質還是意識。兩種哲學派別,答案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對於中國哲學而言,準確地講對於以《周易》古經與老子為代表的中國東方哲學而言,就不存在上述西方哲學那樣兩種派別的對立的觀點,即不存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派。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哲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是宇宙本原。這是西方哲學想要研究,但無力研究而無法回答的問題。所以,西方哲學實質上都講的是宇宙本體問題,而不是本原問題。二是因為,中國哲學的認識論,不是抽象邏輯,而是超越感性活動與邏輯思維之上的悟性大智慧。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邏輯抽象思維的戀生兄弟。中國哲學不用邏輯抽象,因而,就沒有這一對雙胞胎。在感性活動基礎之上的邏輯抽象,只能是對於有形的具體物象的抽象,根本無法直接認識無形無象的事物。所以,西方的邏輯哲學就不能回答宇宙本原是什麼,只能回答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了。因此,只有中國的東方哲學,用超越感性活動與理性邏輯思維的悟性大智慧,才能認識和回答宇宙的終極本原問題,是無形物質。大道無形,宇宙本原。這是中國在2500多年以前的哲學結論。我們只有用悟性大智慧做指導,進行實踐活動,進行邏輯思維,才能避免唯心主義和機械論。


蘭州易道王


人類揭示大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論。一種是唯心主義,一種是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而唯物主義正好相反,主張物質是第一性,精神是物質的產物。

從社會形態發展來認識,唯心主義是一種歪曲現實,歪曲真理的哲學,它通常是剝削階級的世界觀,是剝削階級用來統治人民,反對科學,維繫其統治服務的工具。而唯物主義,是在人類實踐話動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它維護科學,反對宗教,反映的是先進階級利益的,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從而可以看出,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兩種不同的對立的認識論、世界觀。

我們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如何運用唯物主義觀點辯證?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第一階段由客觀事物到主觀精神,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也就是由物質變精神階段;認識的第二階段,由精神變物質,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即“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才能夠完成。”


春風擺柳


不是,是辯證的。

1、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

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基本形態為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2、唯心主義

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3、時間:當一個點相對於某座標系運動時,其運動所形成的直線或線段或曲線就是相對於該座標系靜止的點的時間之一。每個點對應多個時間。相對於某一個時間,靜止的點開始運動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當速度與該時間中運動的點一樣時時間停止,速度超越該點時相當於正回到過去。

空間:物體存在、運動的(有限或無限的)場所,即三維區域,稱為(三維)空間。

空間使事物具有了變化性,即因為空間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發生變化。空間是沒有能量的事物,即當事物能產生變化時,變化產生的能量已經和阻礙的能量相互抵消。點在空間中變化對點的描述稱為被描述點相當於該點的時間,該點運動到某一位置時,被描述點都會有唯一的對應位置,稱為此時被描述點的位置。


南無密慄多哆婆曳娑訶1


唯心和唯物不是相反,而是強調誰第一性和誰第二性。

唯心主義並不否定物質存在的客觀性和規律性,以及可感知性。所以,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之分。但二者都強調“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

比如,不遠處有棵大樹,”唯心主義者”可以視而不見。我說有就有,我說沒就沒,這就是”唯意志論”,”唯精神論”。唯意志論丶唯精神論者才可以像“佛祖”樣做到“色即是空,空也是色”,才可以做到“以我之肉身去飼餓虎”,因為“精神意志”超然於物(肉身)之外,才會真正”永生”。也只有有堅定信仰者才能面對嚴酷現實而泰然處之;面對酷刑加身而不改其志;面對生死而不喜又悲。

而”唯物主義”者,也不反對“精神意志”的作用。只不過強調“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意志”是物質的反應,是能動的反應。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應,而且是能動的反應。

比如,同樣的你不遠處有棵”樹”,無論你看沒看見,承認不承認它都在那裡,並不依你精神意志而改變。所以,”唯物主義”者不會傻到用肉身去飼餓虎。見虎而不怕虎,會用精神意志去戰勝虎的威脅,用人的智慧,去認知虎的習性和活動規律。然後利用物質手段,會製作刁劍丶槍炮去殺虎,剝皮丶吃肉喝湯,用虎骨治病療傷,這就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也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者就是照搬”書本教條”,或只相信”權威聖言”,如同“紙上談兵的趙括”到了實際戰場卻不知“實事求是”,不懂得“變通”,不懂得事物依,地形地勢丶氣候變化丶環境改變等諸多複雜因素條件變化而變化,故而只能走向不歸路。

而馬列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是解決現實丶歷史和未來長遠問題的真理。


資料完善度低


宗教與科學二者對無與無知對象的體驗和探討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是不同的,宗‘教,採取臆測l和感悟達到信仰,科學利用設想和實踐的探索一測試,使對象成為實在,達到認識。

在此,唯心主義接近於宗教,而唯物主義接近於科學,它們的共同點都在認識在它們身外的客觀世界,,除純粹l的宗教外,對於無知和認識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就已形成了唯心與唯物的對立統一結合,

不是相對孤立,i否則,這隻適於思辯之爭,對現實不存在什麼意義。唯心對無與無知根據主觀的經驗以猜測估計與設想,而唯物主義根據這些唯心不實的想象,進行∵客觀測試與檢驗,將無與無知引向有與有知,最"簡單的說明,如,當今的飛機,輪船,在古代是沒有的,當時的經驗告訴人們,鋼鐵要上天入水是不可能的,但是水中的魚與天上的鳥,首先激起了生活應用的主觀的幻想,.通過實踐試驗創造,終於將幻想變成現實,從無變成有,可以說唯心與唯物是異名同出,是構成事物認識和發展的統一的二個方面,如果,靜止的孤立分開看待,就成為純粹無知的唯心主義和機械的直觀的唯物主又。


莊宇長春子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

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用非馬克思主義的話講,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的,也是絕對物質的,都是絕對真實的,萬事萬物自我演化的,獨立於意識之外。而唯心主義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絕對客觀的,世界依附於意識而存在,無客觀實踐論證座標。


he小七


對於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史上的兩條根本相反的路線:唯物主義的路線和唯心主義的路線。一切唯物主義的哲學派別,不管它們的具體形態有何不同,在回答這個哲學的根本問題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本觀點,即把物質看做第一性的東西,把精神看做第二性的東西,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主觀意識的客觀實在,是世界的本質。一切唯心主義的哲學派別對於這個哲學根本問題的回答都和唯物主義完全相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哲學史上的哲學派別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都不能越出上述兩路線之外。一切哲學派別,歸根到底,不是屬於唯物主義營壘,就是屬於唯心主義營壘。

至於如何辯證,只能是指物質和精神如何辯證。它們的辯證關係是:通過物質實踐能提高認知,反過來,正確的理論能指導實踐,(毛主席說:“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就叫“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雲門磐石


簡單地說,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即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上是相反的。

1.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所有哲學流派都無法迴避的。即在世界的本原上,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認為存在決定思維,思維是存在的反映,即存在是第一性,思維是存在的附屬物,我們把這種哲學流派叫唯物主義。反之,認為思維決定存在,思維是世界的本原,思維是第一性的,存在是思維的附屬物,則是唯心主義。

由此觀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自然觀上是根本對立的。

2.在社會歷史領域。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史觀則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社會領域也是截然對立的。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世界是什麼這一哲學命題,在這一點上兩者是統一的。

另外在回答世界是怎樣的?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和辯證唯心主義(黑格爾)則都認為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丶聯繫的丶變化發展的。

同樣在回答世界是否可以認識?唯物主義可知論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則都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只有尚未識的事,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不著急愛國學


1.把西方哲學分為唯心主義與 唯物主義,這個分法本身是馬克思為了批判18-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康德-黑格爾)而設的,馬克思把德國古典哲學看做唯心主義,把自己和當時流行於德國的一些哲學家(如費爾巴哈)稱為唯物主義,以解釋“存在與意識的第一性”這一問題的分歧。然而,若用這個分法擴大至評價整個西方哲學史甚至把中國思想家也包括進來,就有削足適履之嫌。有的哲學流派就不把“存在和意識”問題當做最根本的的問題,有的哲學流派雖涉及這一問題但該流派的主要思考重點不在此處而且這一問題對其思考重點基本無關,有的哲學流派甚至就不採用存在和意識這樣的範疇來討論問題。過分採用這種分法,只能自欺欺人,對思想史的梳理無甚價值,對理解某一哲學理論也沒有幫助。

2.由上敘述也可推想,如果真的要討論唯心與唯物孰是孰非,無非就是討論“存在與意識誰是第一性”。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當然有不同的結論。比如,什麼是存在,什麼是意識,什麼是第一性,其定義不同是無法討論,如果有人乾脆否認這些概念的合理性,那就更無法討論了。

3.其實,如果我們不糾結於唯心與唯物的馬克思主義的定義,而從哲學史本身的發展出發,就可以看到,在19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哲學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其核心就是在17、18世紀被哲學家們不厭其煩地討論的存在問題,被此後的各種學派不約而同地忽視或否定掉了。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心理主義、非理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均對存在問題的討論持非常果斷的態度,或根本否定,或武斷回答、或忽略不論。放棄飄渺的存在討論,迴歸常識,迎合科學,轉向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從而奠定了20世紀西方思想的基色。





行維show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都是屬於過於極端,二種主義皆不能反映及符合客觀世界。應該是人是以感覺器官來感知外部世界並產生相關反映從而有了思維。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結合起來,才是正確的思想方法。如果能將唯心與唯物結合得好,就可以稱為高人,偉人,聖人了。那些高人偉人,聖人他們的思維方式皆是如此的,只是他們自己不明說罷了。或者是不便於明說,或者是不能明説,或者是不應該明說。孔老夫子不是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嗎?曹操裝睡糊凃殺了一個他認為不可靠的侍從,荀彧說得好:不是丞相睡到糊塗,是死去的侍從死了還不知如何死,才是真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