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儒高一尺,道高一丈”嗎?

人們常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句話原是道教告誡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話。意思是當人修行到一定階段,就會有魔障干擾破壞,而可能使人前功盡棄。後來常用這句話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後,遇到的障礙會更大。人們也常用這句話比喻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其實,我竊以為,這句話完全可以活用成“儒高一尺,道高一丈”。不過,首先聲明,我這裡可沒有“道”一定戰勝“儒”的意思。那麼,我說的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一個傳說中的歷史故事說起。


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一部《道德經》名揚天下,流芳千古。孔子是儒家的至聖先師,一部《論語》被奉為中國人的聖經。不過,當年孔子還沒有太大的名氣的時候。他聽說周國都裡有個大賢人老子,就帶著弟子南宮靜叔一起前去拜會。老子熱情招待並教之以大道禮樂,孔子受益匪淺。幾天後,孔子將拜別時,老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孔子連忙叩謝。老子說“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辨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子頓首道謝:“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老子親自為孔子送別。孔子走到黃河邊的時候,見到河水滔滔,濁浪翻滾,氣勢如萬馬奔騰,聲音如虎嘯雷鳴。孔子站在岸邊很長時間,不覺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河水不分晝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將會走到哪裡啊。


聽到孔子說這些話,老子就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
過了一會,老子指著浩浩黃河,對孔子說:“你怎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啊?”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據說,孔子從老子哪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眾弟子問孔子“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我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孔子對老子佩服的五體投地,孔子說:我覺得老子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看到這裡,我想您也一定明白了,我為什麼說“儒高一尺,道高一丈”了吧?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曾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在國情諮文中,也曾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怎麼樣,我說的“儒高一尺,道高一丈”還有一些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