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又雙叒叕輸了?來看古董上老祖宗們怎麼踢球的吧

1990 年 11 月 5 日,應邀出席了閘北區第三屆文化藝術節暨民間收藏品展覽開幕式,琳琅滿目的各色藏品,確實使我大開眼界。錢幣收藏為民間藏品展覽的“壓軸戲”,諸如藏家胡幼文的安南錢、吳偉民的大明寶鈔和公估銀錠、朱卓鵬的新疆紅錢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朱卓鵬還送展了一枚蹴鞠圖案厭勝錢,引起人們莫大的興趣。


國足又雙叒叕輸了?來看古董上老祖宗們怎麼踢球的吧


該錢青銅質,直徑 3 釐米,重 10.3 克,一面為龍鳳圖案,一面為兒童踢球圖案。古時稱踢球為“蹴鞠”。在該蹴鞠錢圖中,一球被踢至右上角,穿之上下左右各有一兒童作奔跑狀,姿式各異,奮力追逐,場面活躍,十分逗人喜愛,遂向主人求得一紙拓本珍藏。

足球運動現已成了全球性的體育運動,但其發源地卻在中國。相傳創始於黃帝,在西漢帛書《十六經·正亂》中記述了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其中有一段即涉及蹴鞠的起源。至晚在戰國時代,蹴鞠就已很流行,《戰國策·齊策》中便記載了當時臨淄城中多有“蹋鞠者”,蹋鞠也就是踢球。《漢書·藝文志》“兵家伎巧”類有《蹴鞠》二十五篇,《漢書注》謂:“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習之。今軍士無事,得使蹴鞠。”


國足又雙叒叕輸了?來看古董上老祖宗們怎麼踢球的吧


可見足球運動成了漢代訓練軍士的一種方法。《史記》便提到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對匈奴作戰時,曾在塞外設立球場,參加足球競賽。漢代足球賽場有兩種:一種是長方形,四周有圍牆,叫做“鞠城”,城的東西兩面各有六個“鞠室”;一種是隻有鞠室而不圍繞鞠城。

據晉人陸機《鞠歇行序》記載,漢代不但宮中有鞠室,貴族私人宅第中亦常有,競賽方法是以射入鞠室球數的多少來定勝負。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以及河南南陽等地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中,都有足球活動的形像。

早期的足球是一種外包皮革、內實羽毛之類的實心球,到唐代,開始以充氣代替羽毛,故又稱“氣球”。《文獻通考》提到唐代蹴球比賽:“樹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否。”可見當時比賽已分成兩隊,鞠室改為兩個球門,“交相競逐”。

至宋代,足球活動更為普遍,上自皇帝,下至“村落百戲之人”,都喜愛踢球。有一幅《宋太祖君臣蹴鞠圖》,即刻劃了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及大臣趙普、石守信等六人一起踢球的情景。


國足又雙叒叕輸了?來看古董上老祖宗們怎麼踢球的吧


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高俅本為書僮,後因蹴鞠技藝高超,為宋徽宗趙佶所寵愛,竟官至太尉。宋徽宗的《宮詞》中,亦有“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爭輸贏”之句。可見蹴鞠活動在當時使帝王著迷的程度。

古籍《蹴鞠譜》中引錄《鷓鴣天》詞一首,讚美那氣球道:“巧匠圓縫異樣花,身輕體健實堪誇,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誘王孫禮義加。宜富貴,逞奢華,一團和氣遍天涯,宋祖昔日皆曾習,占斷風流第一家。”詩人陸游也留下了“少年騎馬入咸陽,鶻似身輕蝶似狂,蹴鞠場邊萬人看,鞦韆旗下一春忙”的詩句,生動描述了當時踢球比賽的熱鬧場面。

反映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文物資料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及湖南省博物館均藏有一面背為一對青年男女在花園裡踢球紋飾的宋代銅鏡;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陶枕上,畫有一民間少女踢球的圖像;宋代畫家蘇漢臣《長春百子圖》中,描繪有兒童們在冬日蹴鞠嬉戲的情景;元刻本《事林廣記》中的《園社摸場》插圖,刻劃了宋元時的球戲組織園社,在市鎮表演蹴鞠掙錢的場面;明刻本《水滸全傳》、《金瓶梅》、《三才圖會》等,均有蹴鞠場面的插圖;明代畫家杜堇繪的《仕女圖》中,有五位婦女在樹下踢球的圖景;明清時期有的青花瓷碗上,也繪有兒童蹴鞠的圖案,等等。但鑄有踢球圖紋的古錢則鮮為人知,前人譜錄亦從未披露過。

因此,這枚古代蹴鞠圖案的厭勝錢,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國古代足球運動史的實物資料,值得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