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古猶太教的由來及亞伯拉罕

猶太人又稱猶太民族,和阿拉伯人同源,信仰猶太教。要說猶太教的由來必須介紹古猶太教及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

根據聖經的記載,亞伯拉罕是挪亞(拯救人類生命的那位)的後代。挪亞共有三個兒子,閃、含、雅弗,亞伯拉罕是閃的子孫。亞伯拉罕的父親是塔拉,塔拉生了三個兒子,亞伯蘭、拿鶴、哈蘭。亞伯蘭就是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為希伯來人,出生於巴比倫的吾珥,原來的名字叫亞伯蘭 (Abram)意為高貴的父親,後來依上帝之命而改名叫亞伯拉罕,而其原意則為多國之父。亞伯蘭是個大奴隸主, 富甲一方,擁有大批的牲畜財物,具領袖才幹。

一、出走故土

亞伯拉罕的家鄉在吾珥,那裡環境優美、經濟富庶、文化繁榮,絕對稱得上“宜居城市”。然而,在上帝的眼裡,這座城市並不漂亮,因為那裡偶像林立、罪惡叢生。因此,上帝吩咐亞伯拉罕離開那裡:“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聽到這個呼召時,亞伯拉罕沒有抗拒,也沒有遲延,毅然決然地“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就這樣,已是75歲高齡的亞伯蘭義無反顧地背井離鄉,踏上征途。這就是信心!亞伯拉罕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大的信心,不是因為他不眷戀家鄉,而是因為他太渴慕上帝,他“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二、出入埃及

亞伯拉罕離開吾珥,直奔迦南,顯出了他對上帝的順服;一路築壇獻祭,“求告耶和華的名”(參創12∶7-8),顯出了他對上帝的信靠。然而,亞伯拉罕的虔誠並未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給他帶來一帆風順的生活,正當他“漸漸遷往南地去”的時候,遇到“那地遭遇饑荒”。 “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即亞伯拉罕)就下埃及去。”亞伯拉罕時代的埃及非常富裕,是舉世聞名的“糧倉”,尼羅河兩岸肥沃的土地上盛產小麥,不僅滿足本國需要,也通過航運銷往鄰國。亞伯拉罕顯然清楚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下埃及去”,以求繼續享受安逸的生活。

三、稱妻為妹

在進入埃及之前,亞伯蘭做了一件奇怪的舉動,他對自己的妻子莎萊商量,要把莎萊稱為自己的妹妹,理由是莎萊長的漂亮,萬一埃及人看上了莎萊,會為了搶奪莎萊殺掉他,而稱呼莎萊為妹妹的話,埃及人就會好好招待他。果然到了埃及,法老就娶了莎萊,還賞賜給亞伯蘭很多財物。然而,法老因為娶了別人的妻子而受到詛咒,他的后妃都得了不孕症,這才醒悟到莎萊是亞伯蘭的妻子,於是把莎萊還給亞伯蘭,將他們趕出了埃及。

四、禮讓羅得

離開埃及回到迦南之後,亞伯拉罕和侄子羅得都逐漸富裕起來。“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於是,“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親人之間發生了利益衝突,作為長輩的亞伯拉罕必須在利益與親情之間做出選擇。面對這一次選擇,亞伯拉罕顯出了長者的風範——選擇了親情,放棄了利益:“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都是滋潤的,……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對於如此優越的環境,羅得沒有絲毫抵抗力,為了個人利益,他“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與羅得相比,突顯出亞伯拉罕的寬宏大量、高風亮節。

五、娶“妾”生子

離故地時,上帝賜給亞伯拉罕一個許諾“我必叫你成為大國”。當時的亞伯拉罕還連一個孩子都沒有。然而,亞伯拉罕卻憑著他對上帝的信心堅信這個應許。整整10年之後,他們還是沒有孩子,當年75歲的亞伯拉罕已經85歲。這個時候,亞伯拉罕的妻子莎萊心生一計,對亞伯蘭說:“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得孩子。”亞伯蘭聽從了莎萊的話。於是亞伯蘭的妻子莎萊將使女埃及人夏甲給了丈夫為妾。娶夏甲後,亞伯拉罕終於有了第一個孩子,取名為以實瑪利。但當神讓莎萊奇蹟般的生下以撒之後,可能因為繼承權的緣故,妻妾矛盾無法調和。也許是為了民族純潔的需要,亞伯拉罕將外族妻子夏甲與他幼小的兒子送到了他原來老家的東邊,現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附近。他為這對可憐的母子留下一袋乾糧和一皮囊飲用水之後便回了迦南。而當時幼小的以實瑪利在遺棄之地用腳蹬出的救命的清泉,成為了舉世聞名的麥加聖泉“扎姆泉”來歷的傳說。而以實瑪利就是阿拉伯人的先祖,夏甲則是亞伯拉罕的平妻,不是妾。

六、獻子祭祀

亞伯拉罕100歲時,上帝應許的兒子以撒終於到來。以撒出生後,亞伯拉罕一直沉浸在老來得子的喜悅之中。但有一天,他接到上帝突如其來的命令:“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對於年邁的亞伯拉罕而言,這個消息無異於晴天霹靂!對於上帝的命令,亞伯拉罕沒有激烈反對,也沒有消極對抗,“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第三天,“他們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繼而“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千鈞一髮之際,上帝制止了亞伯拉罕的行動,然後對他的行動給予了高度評價:“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亞伯拉罕到一百七十五歲壽終,與先他而死的妻子莎萊同埋於麥比拉洞,由他三個妻妾所生後代,分三支繁衍開來,人數眾多,其中嫡系的那一支,再繁衍出以色列民族的十二個支派。因此他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而在信仰上,他對上帝的信心,不僅被猶太人所敬仰,也被後世基督教徒奉為信仰的楷模。其所在的族群按照先後劃分為古猶太教,信仰上帝,當時還沒有形成教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