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楊德發:帶領鄉親從脫貧走向致富

楊德發,黨員,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盤龍彝族鄉膩姐村委會主任。在村民眼裡,他是一個頭腦靈活、吃得了苦、掙得到錢、心底無私的好黨員。他以敢啃“硬骨頭”和致富不忘窮鄉親的“熱心腸”贏得了村民的敬佩和好口碑。他利用自己多年走南闖北致富的經驗,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脫貧攻堅以來,膩姐村委會的5個村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所在的乾塘子村這個曾經產業弱、基礎差、人心散的貧困村穩步邁向鄉村振興的幸福起點。到2019年底,膩姐村委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750元,3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326人全部實現脫貧。

“村官”杨德发:带领乡亲从脱贫走向致富

楊德發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沈金積進行入戶訪談

致富不忘窮鄉親的“帶頭人”

從在磚廠幹苦力,到駕駛農用車搞運輸,在糧油加工廠做工,又到在壓縮機廠學修理、種三七,從小就對農村的貧苦有著深刻體驗的楊德發,一直立志要從地處偏遠、飲水困難、居住分散、地處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區的乾塘子這個深度貧困村裡走出去。

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年,是楊德發走南闖北、顛沛流離的十年。此後在文山長達7年的覆蓋全州各縣的電線杆運輸經歷,鍛鍊了他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商業頭腦,多年的經商讓他成了村裡遠近聞名的“致富明星”。

早在1996年就在縣城裡買了地蓋起小洋樓的楊德發,始終覺得故土難離,雖然搬出了大山,但大山裡有他和村民們相依相偎永遠不想捨棄的土地。2016年,楊德發放棄在縣城的優越生活回到村寨,挑起了盤龍鄉膩姐村委會主任這份沉澱澱的擔子。

“村官”杨德发:带领乡亲从脱贫走向致富

乾塘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楊德發的迴歸,開啟了乾塘子村和整個村委會發展的新篇章。在他的努力下,在乾塘子、小膩姐兩個緊緊毗鄰的村子租地種三七的幾個大戶,共同集資一萬餘元修通了一條寬4米多、長1.8公里的沙石路,乾塘子村從此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乾塘子村易地搬遷項目徹底改變了全村包括40戶建檔戶、12戶隨遷戶在內的52戶群眾的生活。

這一年,村上最為貧困的村民沈金積無錢建房,楊德發主動為其墊資9.6萬元,三年多過去,沈金積通過外出打工徹底改變了過去的窮困面貌,歸還了楊德發墊付的9萬元,又蓋起了第二層新房,計劃在近期還完餘下的6000元錢。

“村官”杨德发:带领乡亲从脱贫走向致富

楊德發核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臺賬

“當初是我要主動為幾家比較困難的群眾墊錢建房,我信任他們,他們也信任我,從來沒想過要寫個字條,誰都會有難處,只要肯吃苦,這點錢他們早晚會掙到的。”

楊德發一家作為隨遷戶,在村民們選完新房後,在最後一套新房裡安了家。每當說起這事,他都是爽朗的笑笑:“本來就是為了把全村人搬出來,我家選哪套房子根本不重要。”

如今,走進乾塘子村已建好的易地搬遷點,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一應俱全,楊德發在安置點辦起了養牛合作社,發展養牛170餘頭。4戶較為貧困情況特殊的群眾成為村裡的“保潔員”,每月有500元的報酬。

“國家對我們農民關心得很好,現在房子已經蓋好了,新房子水、電、路樣樣通,我們搬過來以後,生活太方便了,就像在城裡生活一樣。”乾塘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德金對易地搬遷後的幸福生活有著最深的體會。方便、舒適、掙錢不愁、生活不愁,成為了村民們對眼前幸福生活的質樸描述。

心底無私的“當家人”

村子裡祖祖輩輩都種植的是玉米等傳統的糧食作物,費工費力,收益還低,許多農家辛辛苦苦一整年,除掉成本剩不了幾個錢。發展巴西蘑菇、姬松茸,是楊德發最充滿信心的選擇。

2018年,村民們面對一個大棚3萬餘元的投入成本猶豫不決時,楊德發率先和福建的收購商簽訂了10個大棚的合同,自已投資建成了1個大棚(每個大棚佔地1畝),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大棚平均收入達5.5萬元,一直抽不開身認真管理自家大棚的楊德發收入最少,還不到5萬元,大膩姐村民李開井的兩個棚收入達12萬餘元。

“村官”杨德发:带领乡亲从脱贫走向致富

楊德發介紹巴西菇烤房

福建來的巴西菇收購商在群眾的大棚旁建起了烤房,安排專門的技術員長期駐紮指導。每公斤巴西菇收購價從2019年的9元提高到10元,並且向種植戶每建1個大棚提供1萬餘元的物資。種植戶生產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也就意味著收入增加了三分之一,加上“訂單+保底”的利益聯結方式給種植戶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3月初,村民們的發展熱情高漲,吸引了包括6戶西疇縣村民、本村12戶卡戶在內的30餘戶群眾,建成40個巴西蘑菇大棚。膩姐村支部書記李紹方帶著妻兒每天起早貪黑的在大棚裡忙碌著。村民們信心滿滿,都期待著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結束的同時,迎來一個滿滿的豐收年。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看到了效益,越來越多的村民認可了楊德發這個“當家人”,越來越多的村民們自願加入了與楊德發一起發展產業的隊伍中來。

2019年,楊德發自己種植了120畝沃柑,帶動全村種植了1094畝沃柑,覆蓋易地搬遷戶52戶,戶均5畝。沃柑掛果上市後,每畝預計收入可達2萬元。

怎樣把握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大好機遇,讓更多鄉親富起來,他的心裡有著一張清晰“短、中、長期的立體產業發展”的致富“路線圖”:短期和中期通過種植巴西蘑菇、姬松茸,養殖雞、豬、牛,長期依靠沃柑、杉樹、苦參等林果經濟致富。

如今的膩姐村委會,辣椒種植1340畝、杉樹種植2000多畝,沃柑計劃種植3000餘畝,苦參中藥材計劃種植100畝。

讓群眾放心踏實的“領路人”

防“疫”不能松,農時不能誤,增收更不能誤。進入三月以來,在膩姐村委會村口的交通檢查點,值守的工作隊員們依然在一絲不苟地對進出村子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排查,村中的大喇叭也正用村民們熟悉的鄉音滾動播報著疫情宣傳知識。

“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非常重要,抓好群眾的增收也很關鍵。”楊德發說,為了不讓多年外出務工的人員因為疫情的影響出現返貧的現象,村裡積極落實上級對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並廣泛宣傳動員,做好外出務工村民的防疫知識普及工作。全村目前已有293人到村委會開具了外出務工證明,赴廣東、浙江等沿海城市打工。

疫情過去後,楊德發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村民代表們集中起來,圍繞巴西菇、姬松茸等特色產業種植,組建一個更大規模的種養殖合作社,並就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了詳細的規劃。

村裡的提水工程項目也獲批,膩姐村委會距離產業興旺的日子越來越近。在楊德發的脫貧成效鞏固規劃中有個目標,就是要繼續帶領鄉親們把鄉村產業發展好,把致富之路走好,自己今後將繼續依託村情做好土地文章,走好種養結合的特色路,真正實現整村持續長久脫貧。在脫貧成效鞏固鄉村振興的路上,楊德發正帶領2600戶群眾抱團取暖,致富增收。

楊德發已經做好準備,以幫“窮親”致富的幸福感和使命感增底色,在鄉村振興路上繼續迎著困難向前衝。

雲南網通訊員 彭顯波 李興偉 郭靜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