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卡薩布蘭卡》由邁克爾·柯蒂斯執導,於1942年在11月26日在美國上映,上映不久便獲得觀眾的普遍認可,成為二戰期間好萊塢票房最成功的影片。

1944年該片在第16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三項獎項;2005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史上一百部最佳影片”之一;2007年被美國好萊塢編劇協會評為“史上101部最偉大的電影劇本第一名”。

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商人裡克手持寶貴的通行證,反納粹人士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的到來,使得裡克與伊爾莎的舊情復燃,兩人面對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難以抉擇的故事。它的故事情節既包括動人的羅曼史,又有一個帶有犯罪色彩的政治事件;片中的人物塑造也極為成功,通過性格上的差異,努力營造出人意料的效果及人物性格的多樣化。

電影改編自舞臺劇《人人都去裡克酒店》,主要場景是在酒店裡,時間也為24小時之內,情節單純,主線明確,矛盾衝突集中。不同於普通的愛情片,這個集戰爭與愛情為一體的三角戀故事,將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放置在生死攸關的極端環境下,兩者迸撞出催人淚下的情感以及發人深省的思考。

在我看來,一部歷經79年時光仍歷史彌新的經典作品,如果單從故事內容來分析,無法深刻領略此片的魅力之處。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鏡頭語言和情感表達”這四個方面來深度解讀這部奧斯卡三項金像獎的獨特魅力:

敘事結構:在時間線中穿插回憶,在兩條線索的塑造下完整地展現整個故事

人物塑造:人物塑造細膩而真實,彰顯主角的性格特徵,以人物感知電影的真諦

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景別和鏡頭處理,加深主題意蘊;巧妙的構圖設計,直觀地展現了片中人物的處境和情感

情感表達:自由反法西斯鬥士的情懷,生死考驗激發人性光輝,愛情絕唱永不磨滅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01、敘事結構:在時間線中穿插回憶,在兩條線索的塑造下完整地展現整個故事

《卡薩布蘭卡》圍繞著反法西斯和三人愛情糾葛兩條主線發展,以反抗法西斯為主題,渲染了伊爾莎和裡克的情感。許多組矛盾穿插於這兩條線索中,使故事情節充滿了戲劇性衝突。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和別離的回憶,劇情起伏,情節相對比較集中,懸念疊起,增強了情感張力。

①兩條主線交織相連,以三人的愛情糾葛來表現反法西斯主題

《卡薩布蘭卡》有兩條主要的故事主線,第一條是明顯的愛情線索:伊爾莎的丈夫維克多是地下運動的領袖人物,在行動中被抓進納粹集中營,不久便被傳已經身亡。悲傷絕望的伊爾莎獨自在巴黎與裡克邂逅,兩個人很快墜入情網,待到他們約好一起離開巴黎時,她卻得知丈夫倖免於難,不得不回到丈夫身邊照顧他。

第二條線索是反法西斯線索:裡克便輾轉來到卡薩布蘭卡,經營著一個酒吧並變成了徹底的利己主義者,他意外獲得了一封過境信函,拿到這封信函任何人都可以不經檢查離開卡薩布蘭卡。而德國軍官為了逮捕地下運動的領袖,極力避免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卡薩布蘭卡,伊爾莎和維克多到達卡薩布蘭卡之後遇見了裡克。

影片中故事的愛情線和政治線重合,並且成為互相矛盾的因素。而好萊塢影片描述的過程往往就是將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的難題轉化為個人的悲喜劇,結果是個人困境的解決象徵性地解決了社會問題。電影中兩人雖然都做出了犧牲,但並沒有放棄個人的慾望,正如裡克對伊爾莎所說的:“我們將永遠記住巴黎”。

在我看來,這部戰時的好萊塢作品衝破了經典敘事以表現“浪漫愛情”為主的模式,給電影帶來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現實主義。但由於戰爭電影的紀實風格難以吸引觀眾,影片恰恰抓住這一點,運用浪漫的愛情故事和反法西斯思想相結合,形成了經典的敘事形式。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②設置層層懸念推動故事的發展,避免平鋪直敘的枯燥性

影片中巧妙地運用了懸念、突轉等傳統技巧,使得整部電影結構緊湊:

  • 故事的起點就是一個懸念:誰殺了德國信使得到了護照?作為一個序幕會很快被揭開,猶特加來到裡克的酒館,要其代為保管兩本護照,他告訴裡克自己殺了兩個德國信使。
  • 伊爾莎和裡克見面時曖昧的狀況,成為吸引觀眾的懸念。直到兩人相逢當晚,裡克獨自喝酒時閃回的片斷,觀眾才瞭解到原來兩人之間所發生的故事。
  • 但懸念卻並未解除,觀眾與裡克一樣困惑:伊爾莎為何要不辭而別呢?但伊爾莎對著醉酒和諷刺的裡克,幾次都無法講清楚。隨著跌宕起伏的情節,觀眾才慢慢了解到當初伊爾莎不辭而別的真相--為了維克多和反法西斯事業,只好犧牲愛情。
  • 這個懸念並沒有隨著伊爾莎的解釋而消失,新的懸疑又產生了:伊爾莎最終會跟誰在一起?這種猶豫不定的態度,不經意地使影片始終保持一種緊張感。直到最後,伊爾莎和維克多走向飛機,觀眾或許還會懷疑她是否回頭呢?當載著兩個人的飛機從裡克頭頂掠過,所有的懸念也至此全部結束。

我認為,影片中最吸引人之處就是高妙的敘事結構,設置了一個又一個懸念。當觀眾解疑同時,又會產生下一個疑點,使得觀眾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度關注情節的發展。直到影片結束,所有懸念得以揭開,觀眾的好奇心才能得以滿足。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02、人物塑造:人物塑造細膩而真實,彰顯主角的性格特徵,以人物感知電影的真諦

整部電影中裡克是最多維的人物,觀眾的注意力會集中在他的性格和行為的矛盾中,而他的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可以從一系列的動作、反應以及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中窺見。裡克在危機時刻所做的決定,直接推動影片達到最後的高潮,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富飽滿。

①鮮明的人物塑造,深度襯托出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

裡克的表面形象表現為孤獨、中立,與一切政治劃清界限,並且只為自己的利益行動。影片中通過幾個場景表現出了裡克“表面中立”的態度:

  • 第一次出現裡克的鏡頭是他在獨自下棋抽菸,這個鏡頭是靜止的,與酒吧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這向觀眾暗示:儘管他擁有卡薩布蘭卡最熱鬧的酒吧,但他本人是孤獨的。
  • 第二個場景是在與尤佳迪的交流中,裡克明確表示拒絕為他過夜保存信函。當尤佳迪在裡克酒吧被捕時,裡克任由他被德國軍官帶走,並說:“我不會為任何人冒險。”
  • 第三個場景是警察首長雷諾向德國上校介紹裡克,談話中裡克一直保持表面的中立,最後表示“你們的工作是政治,而我的工作是經營酒吧”,再一次將自己與政治劃清界限。

而打破裡克營造的中立和不問世事態度的事件是舊情人伊爾莎及其丈夫維克多的出現,在與伊爾莎相遇的第一個場景中,裡克就打破了從不與客人飲酒的慣例。此時,裡克的人物形象與前面只關心自己、始終保持中立態度的形象出現裂縫。

一對新婚的歐洲夫婦將從雷諾手中買去里斯本再前往美國的過境簽證,但難以支付高昂的費用,若不能從裡克的酒吧賭場裡贏錢,妻子就必須通過與雷諾肉體交易以獲得過境簽證,裡克在妻子的請求下暗中操作使得丈夫在賭場賺夠了路費。此時他的人物形象已經與一開始的冷漠中立近乎相反。

前期一系列的明示和暗示都在提醒觀眾,裡克有可能會幫助維克多夫婦離開卡薩布蘭卡。因為他曾經也是一名反法西斯戰士,並且他對困境中的人仍有惻隱之心,這同時也為電影的結尾做了鋪墊

,最終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從商人到戰士的人物形象轉變。

在我看來,裡克內在的善良和正義並不是隨著劇情的進展改變的,而是一直隱藏在其中立的外表下,隨著一系列情節的推動不斷揭開其面紗。所以裡克的正義舉動並非簡單的改變,而是本身就是其自在品質的一部分,只不過這是一個逐漸外露出來的過程。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②人物的矛盾性:自覺慾望與不自覺慾望的矛盾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影片中裡克是最具有矛盾感的人,而矛盾的關鍵是慾望,裡克的意志會驅動一個自覺的、已知的慾望。在故事中,裡克的慾望便是要從維克多的手中將伊爾莎奪回來,這個已知的慾望從第一次見到維克多夫婦到伊爾莎對自己表白一直驅動著裡克。

然而故事中還有更深層次的不自覺的慾望,裡克對這一慾望後知後覺,但觀眾卻對此有所感知,並察覺出他的內心矛盾。裡克表面的慾望是希望重新與伊爾莎在一起,但因為裡克本身曾經也是反法西斯的自由戰士,所以他內心對維克多所從事的工作持肯定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仰慕維克多鬥爭的勇氣。他潛意識已經認識到伊爾莎也是維克多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伊爾莎是他的精神力量,他們不會留下彼此一個人前往美國。因此,裡克的不自覺慾望其實是護送伊爾莎和維克多一起前往美國。

而當這種矛盾的鬥爭發展到最高潮時,裡克必須做出一個兩難的決定:伊爾莎究竟要屬於誰?這個兩難的決定就是電影劇本的必備環節--危機,意味著裡克將與他生活中最強大、最集中的對抗力量進行面對面的鬥爭。此時裡克將被置於最大的壓力之下,要麼採取這一行動,要麼採取那一行動,為贏得自己的慾望對象做出最後的努力。而在兩難之境中做出的決定可以使觀眾對裡克的深層性格有最深的認識。

可以看出,裡克最後的決定與其潛意識的慾望相吻合——將伊爾莎與維克多一起送往美國。這時裡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其開篇形象截然相反,他選擇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成全維克多夫婦,也成全了反法西斯運動。而觀眾也被裡克在最後關頭的人性光輝折服,影片主題得到了昇華。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03、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景別和鏡頭處理,加深主題意蘊;巧妙的構圖設計,直觀地展現了片中人物的處境和情感

《卡薩布蘭卡》雖然用相當簡單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段在二戰時期轟轟烈烈的反戰故事,但這樣質樸的鏡頭語言卻並非只是簡單地敘述電影情節,反而能夠拉近觀眾與影片的距離,讓觀眾與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不同景別的穿插運用給影片帶來了更多的靈活性和視覺性。

①豐富的鏡頭景別選取,強調了影片的敘事感,加深主題意蘊

《卡薩布蘭卡》並沒有一味地侷限於展現人物真實特徵和對話狀態的中近景兩種鏡頭景別。導演邁克爾·柯蒂斯拍攝電影的初衷是為了向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雄致敬,所以要展現他們的鬥爭場景,必須運用豐富景別的鏡頭:

  • 在遠景的運用上,影片為了交代環境及背景。在開始介紹歐洲移民遷徙的路線時,採用了疊化的效果,將當時歐洲人遷徙的影像資料疊於遷徙路線的地圖之下
  • 全景主要是用於表現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體場景全貌的畫面,大多是用來展現主人公里克、伊爾莎等的整體形象上,既給人物形體動作和情緒交流的活動空間,又不與周圍氣氛、環境脫節,可以揭示人物的情緒、動作和目的。同時全景的應用對於展現咖啡館內部的結構和設施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而對於景別最小的特寫來說,雖然只佔鏡頭景別總數的10%左右,但是每一次特寫的出現都是至關重要的,他能夠展現重要信息,同時細膩地展現主人公表情中的情感。

在我看來,景別的變化使畫面被攝主體的範圍變化具有更加明確的指向性,從而形成畫面的內容表達、主題訴求和信息傳遞的不同側重和各自意蘊。由此引導觀眾去注意被攝主體的不同方面,使畫面的表現和敘述有了層次和重點,這樣觀眾才能更清晰地沿著之前設定的正確的敘事路線去走,才能正確領會影片的主旨和意圖。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②鏡頭構圖的設計,巧妙地完成了人物角色的替換和交代

影片中雖然有大量鏡頭只是單純地敘述瑞克和伊莎交談場面,但是基本上當前一個畫面是瑞克或伊莎當中的某一個人時,下一個場面往往是兩個人共同出現。大量的鏡頭選取著重展現了主人公之間的對話,直觀地展現了片中人物的處境和情感。

這種整體畫面的構圖給人一種合理有序的舒適感,其運用的畫面構圖技巧中強調畫面人物或事物的單雙數原則。前一個畫面中的人物數量為兩個(雙數),下一個鏡頭中的人物數量往往就是三個(單數),避免觀眾產生單調乏味之感。

可以看出,影片中很多細節處的構圖選取和拍攝手法處理,在不經意之間創造極其美的享受和飽滿充實的內容講述。使得整部影片能夠得到更多真實細膩的直觀體驗,讓觀眾醉心於在樸實無華間發現真實的美,讓觀眾對於片中裡克和伊爾莎的愛情永誌不忘。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04、情感表達:自由反法西斯鬥士的情懷,生死考驗激發人性光輝,愛情絕唱永不磨滅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為了光榮的事業犧牲愛情。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時代,希望與絕望並存,愛情、理想在混亂的城市和混亂的人心中顯得如此蒼白,“小我”服從“大我”的精神永遠值得稱讚,這部由愛情故事貫穿起來的歌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影片也因而成為不朽的經典。

①信念和勇氣:堅定的反法西斯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

影片以二戰時期為背景,是一部高揚愛國主義、反對法西斯戰爭的影片,順應了時代潮流,在世界範圍內有了凝聚反法西斯力量,增強民眾凝聚力的影響。

群眾喝酒到了盡情處高唱著《馬賽曲》是影片中的一個高潮所在。當德國納粹軍官們唱著軍國主義法西斯的歌曲,這時候裡克內心的愛國主義強大敏感起來,他用眼神默許山姆繼續彈奏《馬賽曲》,而維克多進行激情的指揮,民眾的愛國激情都被調動起來,歌聲越來越激昂,把納粹軍官們的法西斯歌曲掩蓋了下去。

現場的老人和青年人都情緒激揚、振奮,就連妓女們也流著眼淚,這一幕幕讓人蕩氣迴腸,團結、正義、愛國的畫面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感人至深。預示著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業必然勝利,影片必將激勵世界上無數反法西斯戰士和廣大人民群眾。

②犧牲和救贖:危難時刻閃現人性的光輝,偉大的人性因犧牲得到昇華

犧牲主題一直貫穿在整部影片之中:伊爾莎將裡克拋棄在了浪漫之都巴黎,回到了負傷的愛人身邊;保加利亞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心甘情願獻出最寶貴的肉體;維克多不願和伊爾莎一起走,而把生存的機會給了伊爾莎。

從影片開始到結束,裡克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最開始的自私冷漠到結尾處幫助維克多夫婦前往美國繼續參與反法西斯鬥爭,在此過程中,裡克完成了從唯利是圖、獨善其身的商人到反法西斯戰士的蛻變,也完成了被救贖者到救贖者的角色轉變。

在我看來,正是這些犧牲和救贖的價值渲染,使整個電影不再侷限於三個人的愛恨糾葛,而是集中於亂世之中個人的取捨問題,更能展現出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時代意義。

正如裡克對伊爾莎所說:“在這個瘋狂的世界,三個小人物就別太計較了。”

《卡薩布蘭卡》:跨越世紀的經典,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

③愛情:永不磨滅的愛情絕唱,讓熒幕前的觀眾落淚

依爾莎為了維克多的正義事業,雖然知道自己並不是真愛維克多,可是維克多的工作使命需要她。依爾莎選擇了與維克多一起並肩戰鬥,放棄了和真愛裡克一起生活的機會,並陪伴維克多飛離卡薩布蘭卡。

裡克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和感情糾葛,選擇成人之美,正是他的放棄使他們的愛如此經典,就像臺詞:“我們永遠擁有巴黎”。不言而喻,戰爭本身是令人詛咒的,它永遠都不會成為經典,只有愛才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愛也不只是擁有,有時也意味著放棄,棄小愛全大愛儘管痛苦,但卻顯示人性複雜真實的情感。

影片將小人物的真摯愛情和時代的風雲事件相融合,直擊人物的心靈深處,很好地向觀眾詮釋了愛的真諦:真愛不是擁有,而是彼此成就。這正體現了經典電影的優秀品質,讓觀眾雖然沒有經歷那個時代,也沒有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卻能產生巨大的共鳴。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卡薩布蘭卡》作為一部經典好萊塢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除打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外,其高超的拍攝技巧和思想內涵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如果我們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該片,未免顯得單薄。因此,本文就從四個角度,由淺入深、由微觀到宏觀地深度解讀這部影片的精彩和魅力。

《卡薩布蘭卡》教會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大愛,在自己渺小的私心面前總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面對,去選擇。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那廣博的大愛更讓我們為之動容,如此偉大而溫暖的付出與選擇讓我們心裡為之一顫。影片通過主題的呈現讓我們感悟了人生:戰爭與愛情折射永恆的人性光輝,只有愛才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